蔺相如的忍与不忍

时间:2022-06-29 07:05:17

蔺相如发迹之前,不过是一个官吏的门客,用廉颇的话说,“本是卑贱之人”。之所以后来被赵王封至上卿,且又让世人所景仰,在于他干了两件石破天惊的大事。

一是“完璧归赵”。战国时期,赵文王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之后,就差人给赵王送来信函,表示愿用十五座城池换得此绝世珍宝。明眼人一看,便知是无赖之举。秦国强大,赵国弱小,说是“以物换物”,实质上是要挟抢夺:答应吧,秦王绝不会割让城邑;不答应吧,又唯恐秦军铁蹄南下。赵王举棋不定之时,有人就给他推荐了蔺相如,说此人智勇双全,派他出使秦国,可谓不二人选。赵王召见了蔺相如。他就对赵王说:“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于是,蔺相如便作为赵国使臣携璧西行入秦了。秦昭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他亦将和氏璧献给了秦王。秦王大喜,将璧给予妻妾和左右侍从传看,但却没有表露一点用城邑补偿赵国的意思。蔺相如见状,心生一计,对秦王说道:“璧上有一红斑,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又把璧交给他。此刻,蔺相如脸色突变,怒发冲冠,又对秦王说道:我遵赵王之命,携璧出使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台观上接见我,礼节非常傲慢。更可气的是,我观察大王并没有割让城邑的诚意,所以我决定收回宝璧。如果大王逼我,我的头就同宝璧一起在这柱子上撞碎!他手持宝璧,斜视庭柱,作随时撞上去之状。秦王唯恐璧碎,就表示马上交割城邑。蔺相如揣摩这不过是秦王的“缓兵”之计,便又说:和氏璧是公认宝器,我出使秦国之前,赵王斋戒五天。如今大王想得此宝,也得斋戒五日,并行九宾大礼,我方可献上。秦王别无他法,只得应允。而蔺相如则在秦王斋戒期间,差随从穿上粗布织物,从小路逃出,把宝璧送回了赵国。

如果说“完璧归赵”是蔺相如初露头角,那么“渑池会”则让他再显锋芒。秦王大概是心血来潮,差人通告赵王,意欲于渑池与赵王相见。赵王恐惧秦王,不想去但又不得不去。蔺相如作为随从也一同前往。酒宴间,秦王突然对赵王说:“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不敢违背秦王的意思,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官吏不失时机当场做下记录:“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令赵王鼓瑟。”蔺相如见状,就明白了秦王用意:所谓友好相见,不过是幌子,实际上是想借机羞辱赵王!他便上前对秦王说:“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以相娱乐。”说罢,就跪地递上瓦缶。秦王恼怒,不肯击缶。蔺相如又要挟说:“五步之内,蔺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秦王侍从欲杀蔺相如,又被他大声喝退。秦王无奈,只得象征性地敲了一下缶。蔺相如却如获至宝,转头令赵国官吏记录:“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一干大臣恼羞成怒,说道:“请你们用赵国的十五座城邑向秦王献礼!”蔺相如针锋相对,回击道:“请你们用秦国的咸阳向赵王献礼!”咸阳为秦之国都,献了咸阳岂不是献出了秦国?直至“渑池会”结束,秦王因蔺相如而未占到半点便宜。

如此,我们就领略到了蔺相如卓尔不凡的风采。此公不但胆识过人,机智果敢,更难得的是,面对强权,视死如归。因此,他被后人所景仰也就不无道理了。不过,蔺相如之风范,如果仅限于此,那就有些委屈他了。其实,如泰山之重的是他的“忍”字。

都知道“负荆请罪”的典故,由此我们记住了廉颇的谦让与包容,却忽略了蔺相如的隐忍与大度。“渑池会”结束之后,蔺相如被赵王封为上卿,位列廉颇之上。而廉颇作为赵国大将,屡建战功,居于一个凭嘴立功且出身低微的人之下,他自然感到羞耻。于是扬言,见了蔺相如,一定要好生地羞辱于他。蔺相如听说之后,便故意躲避。他的门客们就说:你现在身为将相,何故害怕廉颇?我们这些平庸的人都为你感到耻辱了。蔺相如说:秦王比廉颇威风吧?但我也敢当众羞辱于他,呵斥于他,我岂有害怕廉颇的道理?秦国强大,之所以迟迟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二人的存在。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同存,敌人就会乘趁而入,我所以忍让,是为国家命运计。此话传到廉颇耳里,他看到了自己的自私与狭隘,便脱掉上衣,背负荆条,来到蔺相如门前请罪。从此,两人成了生死相依的朋友,史书里也有了一个感天动地“将相和”的故事。

其实,蔺相如能“忍”,蔺相如也不能“忍”。他“忍”了廉颇,却不忍秦王。正是如此,他的“忍”才显得高贵,显得厚重。

弥勒佛身边有一副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有人说此楹联难得自圆其说:既然能容天下之难事,为何又要笑天下可笑之人呢?说是包容还是无法包容。其实,它未必是矛盾,佛家也是讲究原则的,该忍则“容”,不该忍则“笑”。如此,才是一种最高境界。

蔺相如深谙此道,所以蔺相如是智者,亦是高人也!

上一篇:站着常思王国维 下一篇:妹妹 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