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消费信用

时间:2022-06-29 06:04:12

浅谈消费信用

摘要:儒家文化节俭,鼓励储蓄,而年轻的一代越来越接受西方“及时享乐”的消费观念,“花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快乐”,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同时,国家政策的鼓励,取消福利分房制度,也对改变居民消费观念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居民融资需求的增长,推动了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及金融机构资产结构的高速。近年来,人民银行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促进消费信用的发展。其意义何在?在现阶段的实际经济条件上我国应如何大力发展消费信用?旨在通过对我国消费信用的分析,来分析消费信用。

关键词:消费信用 政府 消费贷款

一、消费信用对经济的影响

消费信用就是由企业、银行或其他消费信用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消费信用根据提供商的不同可以分为企业提供的消费信用和银行提供的消费信用等种类。其中由企业提供的消费信用主要有赊销和分期付款两种形式。赊销主要是对那些没有现款或现款不足的消费者采取的一种信用出售的方式;而分期付款则更多地是运用于某些价值较高的耐用消费品的购买行为中。

消费信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消费品的生产与销售、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缓和消费者的购买力与现实生活需求的矛盾,适当提高消费水平。有助于促进新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推销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目前,我国经过30余年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消费信用已涉及住房、汽车、耐用消费品、教育、旅游等许多消费领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消费信贷总体规模还比较低,她的未来还需要我们去建设。

二、消费信用的发展

(一)谈谈现阶段的消费信用

1.个人住房贷款

(1)个人住房贷款

(2)个人再交易住房贷款(二手房)

(3)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

(4)个人住房组合贷款

(5)个人住房转让贷款

(6)个人商业用房贷款

2.个人消费类贷款

(1)国家助学贷款

(2)个人消费额度贷款

(3)个人住房装修贷款

(4)一般商业性助学贷款

(5)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

(6)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

(7)个人权利质押贷款

3.个人助业贷款

近几年,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在我国得到了很快发展,对于推动消费增长、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目前处于一个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商业银行和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尤为重要。我国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刺激消费与个人消费贷款、产业升级与个人经营贷款、城市化和房贷。发展消费信用已经是我们的重要任务与使命。

(二)如何发展消费信用

古语说得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话说明了信用的重要,是一个人的真实写照。推己及国家,作为一个重点发展的经济要素,我们应该如何做呢?下面是作者的拙见。

1.在大力发展消费信用的过程中,要兼顾速度与质量

在建国初期,我国就曾经因为好大喜功,急功近利,而走上了错误的发展之路:、……这无时无刻不提醒我们:要以史为鉴,在大力发展经济特别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消费信用时,不能盲目追求高速度,要把速度和质量并重,出台法律法规,规范国家政府及地方进行科学的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地发展个人信贷,进而促进消费信用的质变;

2.不能摸着石头过河,应该学习成功的经验,稳扎稳打

以前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著名的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摸着石头过河”历史名言。可是在现阶段的中国,我们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能拘泥于前人的脚步而停滞不前,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建设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在信贷建设的进步之处,而避免走他们失败的老路。稳扎稳打,建设一个符合我们当代国情的信贷体系;

3.政府应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我国政府一向以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为己任。在建设信贷体系、发展消费信用的过程中,政府更应该发展模范作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严格要求政府及其公务人员在个人信贷活动中,不违规犯规,遵守相关国家法纪,建立一个有信誉的权威政府,带动群众发展全民信贷的小高潮;

4.百姓应该与国家一起,携手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消费信用体系

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我们并不人微言轻,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从我做起,从自己做起,与我们强大的国家携手,共同谱写新的篇章。同时,我们也应该多关注国家大政方针,不能“被时代撞了一下腰’,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5.落实精神文明建设,使诚信深入人心

前边提到过,信用决定了一个人的价值。所以更应该加强落实精神文明建设,深化发展诚信文化,避免产生过多“良心债”。

三、总结

作为普通高校的学生,我们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希望我能尽自己的努力,不荒废流年,在未来的实践中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金融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2]新金融.龙源期刊网.

上一篇:谈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 下一篇:行政监督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