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魂之古往今来

时间:2022-06-29 04:58:58

时间段:公元前四世纪开始

定位:仙人之地

关键词:《山海经》、西王母

昆仑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有距离感的,这并不单纯是指它的地理位置之偏、绝对高度之高,也意味着它的繁华是很多年前的事情。没错,它的古。

初见昆仑山,要追溯到战国时期。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有“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禹贡》中有“黑水,昆仑山扩展惟西北”,屈原在《天问》中有“黑水玄趾”之说,王逸注曰“黑水出昆仑西也”,以环湖山水考之,符合这个地理方位的一处便是发源于黑山峨博的赤脑河水。最初命名为“大河察”向东南流过与“小阿察”汇合,这里水草茂盛,灌木丛生,土质黑黝,河水流经时,暗淡无光,故称“黑水”。一处是发源于祁连山冰川,流经默勒沼泽,绕过夏格日山,穿过河西走廊,注入居延海。据史记载:居延海又称“西海”,晋代在那里设过西海郡。而这个黑水便是今日的青海湖。既有水,那山在哪里呢?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有“昆仑之丘,其外有炎火之山。”《昆仑山》中有“下浮弱水波晶晶,傍绕炎火光熊熊。”由火山岩、火成岩、红砂岩构成丹霞地貌的炎山及其附近地名,至今统称为“红岭”。“红山”均有“远看似火焰,近看似血染”之势。显然,对于昆仑山地理形态的观察,研究、总结在兵荒马乱的战国就已经开始了。

昆仑山是华夏万山之际,河岳之根,对其文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神话意义上的昆仑和地理意义上的昆仑。诚然,神话中的昆仑山不能等同于地理意义上的昆仑山,但也不能说二者之间毫无关联,因为前者孕育演变的主要载体就是昆仑山。

记载昆仑古韵的书籍皆为我们耳熟能详,其中包括《山海经》、《列子》、《荀子》、《庄子》、《汉书・地理志》《淮南子・地形训》、《史记・大苑列传》、《后汉书・西羌传》、《论衡・恹国篇》、《水经注》、(西宁府新志)、《丹噶尔厅志》。

虽然在这些古籍中频频被提及的“西王母”已经被证明不过是神话之谈,曾经在学术界喧闹一时的,可以被称为“昆仑文化”代名词的“西王母文化”已经走入尴尬局面,我们仍然无法放下几千年以来的昆仑情结。随着时间从古代走入现代,昆仑山的神话外衣在日光下一一剥落之后,又将迎来怎样的文化平台?

时间段:近代

定位:民族融合

关键词:青海

所谓渗透是指昆仑文化精神的渗透,在这里,千百年来,每个民族都以其宽大的胸怀和开放的姿态进行着情感和文化上交流和认同。各民族在这块土地上的交往由起初时的浅层互动系统,进而有组织联系进入社会系统,扩展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联系,这既是表达了不同民族的不同需求,又体现了共同需求和共同利益。

所谓包容,就是昆仑文化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海纳百川的气度,以及它对各种文化的吸收和接纳,过去的民族交往史证明,不同文化模式,价值观念,等相互交流与影响,形成了相互的认同和理解。通过民族间的交往凝成的不同民族共同的国家意识和对中原文化的情感,又维系着历史上国家与外域的关系,维系着逐渐发展起来的内地与高原的联系,维系着国家的统一。

所谓创新,就是昆仑文化所体现出的创新活力,那绚丽多姿的彩陶艺术,彩绘艺术成为昆仑文化的创造力象征。

所谓延续性,就是昆仑文化性格和品质的延续性,所体现的昆仑文化精神:充满生机活力,不拘一格,刚毅,豪放及高原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循规蹈距,保守念旧,容易满足的双重性格。

作为“大地域”文化概念,昆仑文化正如有些人概括的,可以是以“花儿”创作演唱为代表的民间民俗文化,是以玉树歌舞为代表的民族民间歌舞文化,是以绘画、雕塑、建筑为代表的藏传佛教文化,是以彩陶精品为代表的史前博物文化,是以都兰吐蕃墓群及其出土的大量中西文物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西部开放文化,是以赛马会、那达慕、九曲黄河灯会、土乡纳顿节、热贡艺术节、撒拉族艺术节为代表的民族民间节庆文化和以藏、土、撒拉族为代表的民间风情文化。昆仑文化应是为生息繁衍和社会进步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汇,它是一个包括自然、人文、一切可作为审美观照的大系统。

可以肯定,昆仑文化是自然文化,青海瑰丽的自然风光纳入其中,昆仑文化是人文文化,它体现这历史的延展性,不以卡约文化――吐谷浑文化――吐蕃文化――河湟文化为限,不受特殊的区位思维的束缚,打破背景框架,强调人文历史特征所具有的历史象征意义和启示作用。昆仑文化是保持特色的文化,不仅是地域特色,也不仅是文化特色,是思维特色,没有思维的特色,就没有昆仑文化,发展昆仑文化就要努力保持昆仑文化特色,主导昆仑文化特色,开创昆仑文化特色。

今来

时间段:未来

定位:侠义象征

关键词:新武侠小说,探险时代

“华山论剑”的时代已经远去,新武侠小说的时代,昆仑为宗。2005年异军突起,2006年火热全国,2007年获得武侠小说最高奖项的幻想类武侠小说《昆仑》成为今年十分萧条的出版业的焦点,甚至开始有人把年纪尚轻的作者跟武侠大者金庸相比。

一时间,人人手中皆《昆仑》。

《昆仑》的作者凤歌原名向麒钢,他用了三年时间完成这部作品。自序中他这样写道:“是何种力量让我完成这篇百万字的小说呢?这个问题,多曾有人询问过我,我总是很茫然,不知从何说起,后来,仔细想想,那些动力或许来自某种感动吧。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武侠就是一个梦,是一种魂。对侠的感动恰是我写作的初衷。”

记者采访作者凤歌的时候,曾问他:“为什么要给你的系列小说起名‘昆仑’”?

凤歌表示,昆仑是中国人心目中最高的山,他笔下的武侠人物在追求天下第一的时候,实际上是想站在昆仑山巅上。而“侠”之大气、包容、磅礴、也惟有昆仑二字担当得起。

后来在其书《昆仑前传》中有一段“疑似”描写昆仑山况的文字:“大巴山脉,西接秦岭,东连巫峡,雄奇险峻,天下知名。其时空山寂寂,虫偃鸟息,遥遥几声人语,落在空山,分外清晰。遥见绝壁千尺,鸟道蜿蜒,一老一少,迤逦而来。那老者五旬年纪,肩宽臂长,身量甚高,那少者未及弱冠,眉目俊朗,略显瘦弱。倏尔一阵山风吹来,掀起崖上枯藤。”从其中我们不难看出,他跟很多人一样,对昆仑地理位置存在很严重的误解。对此作者表示,昆仑在论道之时只是一种精神象征,象征的正是无人可及的绝顶之处。同时,他的第二个系列“山海经”中会更正对昆仑山脉具置的描述。

看来,昆仑又进入到了一个轮回中,21世纪的昆仑在人们心目中充满了遐想的味道,我们相信没有仙人寄居其上,却坚信它之高耸、伟岸必将塑造一代侠士之风。

上一篇:阿尔卑斯最美的小城 下一篇:谁,睡过我的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