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中职学校开设科学课程的思考

时间:2022-06-29 04:55:09

关于在中职学校开设科学课程的思考

摘 要:本文阐述了现代化企业对于中等职业人才的科学素养有着较高的需求,而中职学生普遍缺乏企业所需要科学素养的现状。在梳理了中职学生的基本学习状况、中职学校课程设置情况和科学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功能等因素的基础上,论证得出在中职学校开设科学课程的必要性。并结合中职教学需求与科学课程的基本要素,提出了中职科学课程建设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中职 科学课程 科学素养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当前,我国经济已步入与世界经济深度接轨的新阶段。制造业以超过GDP的速度增长,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部门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低、环境资源损耗巨大、企业创新能力薄弱,成为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瓶颈。在新的时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出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必然的责任。

以银川市第一职业学校作为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自2005年先后推荐学生进入我国东部沿海11个发达城市中32家知名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期间在2006年6月推荐学生进入韩国深圳三星视界(世界500强企业)实习的过程中,企业方面首次提出需要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测试,题目以测试物理素养为主,同时包含了化学、英语、地理等科目的基本知识,测试结果表明学生普遍欠缺企业工作岗位所必需的基本素养,52%的应试学生因此错失了这次良好的实习、就业机会。

随后,众多企业纷纷开始对实习学生进行岗前素质测试,其中我国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于2009年6月对实习学生进行的测试内容包含8个模块,有6个涉及到科学素养方面内容。由此表现出:通过提升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企业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现代企业的共识,而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培养中等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基地,在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过渡的过程中,必然要担负起培养大量的、具有一定综合素养的、创新能力的中等技能型人才的重任。结合目前我国中职生源在初中阶段接受科学类课程教育的过程中严重受到升学压力冲击,入校时科学素养欠缺及当前适合中职学校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教材及其缺乏的情况下,提出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科学课程的思考。

二、问题提出的理由和意义

目前,中职教育课程设置中存在着诸多矛盾,其中重点包括: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变化与现有课程体系之间的矛盾;科技知识迅速增长与课程内容滞后的矛盾。多种迹象表明,传统的中职文化基础课程体系对于学生基本素养的培育,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各阶层对中等技能型人才的素养需求。本文将重点结合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需求与现有课程资源之间的关系、冲突,展开对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科学课程建设的必要性的论证。

1、中职学生需要提升科学素养

笔者于2009年6月,以《第五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问卷》中的试题为基准,采用被试独立答卷的方式,对银川市256名在读的中职学生进行基本科学素养调查,得出数据为被试学生试卷正确率为34%,低于全国高中学历人群和同龄人群的平均水平。 通过分析问卷中的主观问题回答情况发现,大部分学生表示对科学技术的话题“很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 只有11% 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太感兴趣”,表现出有比较广泛的科学兴趣; 84%以上的学生认同提高科学素养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积极意义;但在对科学技术基本常识的掌握方面,由于初中阶段学习情况的制约,缺乏独立学习科技知识的信心,希望通课堂学习和教师引导来提升科学素养。

近年来,由于普通高校的连续扩招在社会上引发出了读普高的热潮,造成进入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不仅文化成绩偏低, 而且整体综合素质也不是很高的局面。特别是离婚家庭子女、单亲家庭子女、打工留守家庭子女所占比例偏高。中职生源普遍在知识结构、能力发展、素养形成等方面有所缺失,具体表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薄弱,在课余时间几乎不能主动的接触课本以外的科学知识,容易对基本社会现象偏听偏信,缺乏必要的分辨能力,从而影响到进入社会后正确的分辨生活、工作中的是非对错;家庭成员文化程度较低,缺乏良好的家庭氛围以满足终身发展的需求。与进入普通高中就读的同龄人比较,中职学生继续接触文化课程教育的时间、深度方面都处于较低的层次,造成在构建文化知识、科学素养方面的二次落差。如果职业学校不对这种现状及时加以教育改变,不仅不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而且还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习、就业前途。

同时,我国经济已步入与世界经济深度接轨的新阶段,新工种、新岗位的不断涌现,科技变化引发了各职业岗位内涵的变化,导致传统的中职课程所培养的学生缺乏必要的科学素养,难以适应新工艺、新技术、新岗位的变化,终身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严重的制约。

根据以上分析,中职毕业生只有具有了必要的科学素养才能够适应新时期的企业需求,才有可能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因此,在中职教育开设科学课程,全面提升中职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2、现有中职课程资源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考察我国自2000年以来,我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荐的《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用书目录》中文化基础课程教材目录,体现出以下特点:课程内容严谨、系统,却忽略了学科的应用性,较少的关注了中职学生的学习心理及个性发展,严重偏离了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所需要的培养目标;虽然教材可选择范围较广,但涉及课程门类繁多,造成中职院校在现有条件下,难以开出充足数量的文化课程种类,来满足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需求;涉及到公共素质教育方面的教材数量不足全部书目总数量的5%,用以直接培养、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教材处于空白状况。以银川市第一、第三职业学校08级学生的开课情况为例,在每周的32个标准课时中,专业课程比例需要达到50%以上,能够直接的、有效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课时数仅为1-3节,再结合课程的教学要求,能够开出的科学类课程只能为一门,同时由于课程知识过于专门化,课程考评方式过于单一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不能满足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的。

3、在中职开设科学课程有利于全面提升中职的科学素养

进入21世纪以来,公众的科学素养研究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公众科学教育和文化教育中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我国多次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有关数据显示,公民中不同职业群体的科学素养水平参差不齐,其中学生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最高,远远高于居第二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由此可见,教育在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目前,世界各国都以开设综合科学课程的形式来培养公民的科学素养,我国也于2001年颁布第一部综合类《科学课程标准》,以全面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中职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科学教育是培养和提高我国中等职业技术人员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相信在中职课程改革中,在有机结合科学教育的本质和中职教育的本质的前提下,以全面提升中职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为出发,科学合理的突破目前中职教育中文化素养课程的学科本位的课程模式局限,一定能够使中职学生对于科学是什么和科学能做什么具有更广阔以及更全面的认识,培育出更多的具备“社会适应性”的中等技能型人才。

三、中职科学课程建设的构建策略

在中职科学课程研究和建设过程中应该强调和渗透以职业能力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的综合课程理念,围绕构成中职学生科学素养的要素展开课程建设。具体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总目标与分目标相结合的原则

中职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立足于有效提升每一个中职学生科学素养的,是根据中职教育自身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类型,对科学课程进行的总目标定位。分目标是从宏观上对不同课程内容的总体规划和设计的,是方同的探证,同时它也确立了课程的总体质量规格,应该是根据学生所处年级特点或职业需求中的具体问题,制定出的目标。分目标是总目标的展开,是总体目标的分解和具体体现,是为了实现并服务于总目标。中职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及分目标,共同构成了课程的目标体系。在课程中,离开了总目标,分目标的实现会出现零散、不系统的状况,会失去方向和统一的基本要求,同样,离开了分目标,总目标也就难于真正落到实处。

2、统筹课程内容与突出中职教育特点相结合的原则

统筹课程内容是指根据中职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应该对课程内容进行统筹安排,以保证课程内容的计划性、系统性,保证课程的有效和有序开展。中职科学课程内容的统筹安排在具体做法上,首先需要在研读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及相关资料文献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课程的课程目标,再依据课程目标,结合中职教育重职业能力发展,中职学生文化水平较低、知识理解、接受能力参差不齐的特点及学校课时计划等多个因素展开实施策略研究,建立相应的课程内容的基本方向,作为指导不同中职学校开展课程的主要依据。

3、科学知识积累与科学能力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知识积累与科学能力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既要向学生传授必要的科学基础知识和理论,同时又要重视从知识到具体的科学能力的转化,培养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中职科学课程的核心之一是通过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达到职业素质的发展,促进学生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的生产、生活需求,使学生达到充分的职业能力发展。但是没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理论的铺垫,科学能力发展也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同时,两者也是相互促进、互增互长的关系。所以,从对学生的教学要求而言,科学知识积累与科学能力发展两者必须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索精神,使知识和智能互为增长,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和拓展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拥有职业生涯长远发展的起点和基础。

4、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从中职科学课程本身的教学目标来看,课程既要有丰富的理论和教学知识点,又有强烈的实践性要求。所以,在教学形式上,必须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原则。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科学课程的实施,通过教师讲解、互动提问、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接受、掌握并内化,把教学内容落到实处。没有相应的课堂教学作基础,不但难以保证其教学质量,而且难以体现课程的教学思想。只通过课堂教学很难使课程真正的价值和效果得以施展,要全面的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必须加大课外活动的力度,可以采取团体(小组)辅导的形式,增强学生的科学参与和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奇,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2]郭玉英.从传统到现代――综合科学课程的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王运生.外国初中综合科学课程的历史和发展对我们的启示[J].科学社会,2003,5.

[4]潘.回溯国际综合科学课程的发展演变[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12.

[5]董仁忠.中职校本课程开发、辩护、批判与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2004,5.

[6]凌蔚.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要以学生为本[J].职教通讯,2004,11.

上一篇:人性假设框架下职业教育公益性的探讨 下一篇:谈高职创业教育资源库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