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赠者作慈善不仅仅是捐点钱

时间:2022-06-29 02:40:22

捐赠者作慈善不仅仅是捐点钱

摘要:自从郭美美炫富事件开始,有关红十字会的传闻纷飞,舆论焦点直指红十字会的信誉,一场关于慈善的大讨论似乎不可避免的展开了,公众觉得目前这种捐款方式需要认真地反思。

Abstract: since Jocie Guo flaunt wealth event, rumors swirling about the Red Cross, the focus of public opinion against the Red Cross 's reputation, a big discussion about charity seems inevitable launched, the public think the contributions need to seriously reconsider.

关键词:红十字会 郭美美 公信力 政策法规 捐款人 维权 社会责任

Keywords: Red Cross of Jocie Guo 's contributions to human rights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捐款行为是一种善行,中国人一向有做好事不留名的美德,为此,许多人做好事往往只是做,而把留名当做作秀行为,嗤之以鼻。所以,许多中国人做好事是不留名的。这是一种美德,但是,这种传统也给一些部门和人员违法乱纪提供了机会,留下了“后门”。同时,长期以来,我们对于捐赠采取了部门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的优点是可以有效对捐赠款物进行管理,但是,如果监督跟不上,也会产生严重腐败现象,对于慈善事业是一种严重的损害。

捐款问题已经提出很久,许多人对于捐款方式提出了质疑,甚至前些年就有报道捐款车辆成为了领导专车的现象,但是,一直以来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今年7月1日,《公益事业捐赠票据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这是继我国已颁布实施的《公益事业捐赠法》之后在规范公益事业捐赠领域的又一重要法规,是完善我国公益慈善捐赠法治的重要里程碑。事实上,公益慈善的发展不仅要靠加强法制监管,更需要捐赠者的自觉维权。正如德国法学家耶林所说的那样,为权利而斗争,是对自己的义务,更是对社会的责任。同样,捐赠者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责任。

一、自愿、合法捐赠,是捐赠者的权利也是义务

捐赠是捐赠者自愿将自己的财产无偿让渡给合法被捐赠人的行为。该财产转移行为除了遵循自愿无偿原则之外,还必须遵循合法原则,否则违反该两大原则,该捐赠行为的合法效力将被撤销或被认定为无效。首先,捐赠行为必须是基于捐赠者自愿的真实意思表达,不存在任何受到胁迫和不当影响的意志不自由情形,法律也禁止任何形式的强行摊牌或变相摊牌,否则,捐赠者可以其捐赠行为存在受胁迫,或不当影响的意思瑕疵,而申请法院或仲裁撤销捐赠协议,捐赠人则无需继续履行捐赠协议。其次,捐赠与受赠行为必须合法,不能存在政治献金或盈利行为,否则,该捐赠与受赠行为属于当然的绝对无效。实际上,我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第十一条也明确规定,捐赠人只有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才可以给政府捐款且不得以受赠政府机关为受益对象,平时给政府捐款没有法律支持。如果企业或个人在没有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给政府捐款,或者企业或者个人在政府强制摊派下“被捐款”、“被慈善”,则可能有钱钱交易,及违法摊派之嫌。这不仅扰乱了公益捐赠的秩序和规则,也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因此,“被捐赠者”有权对违反《公益事业捐赠法》相关规定的受赠机构及非法捐赠者进行举报、控告,并追究民事、行政及刑事责任。当然,对于捐赠者本身而言,也应当遵循公益捐赠禁止盈利,禁止非法献金的准则,这不仅是权利也是义务。

二、公益捐款,捐款者并非权利用尽

公益慈善捐赠行为虽然具有一定社会性及公共性,但其本质仍是一种特殊的赠与或者信托行为,其除了遵循公益慈善及税收方面的法律之外,仍应遵循有关赠与合同或信托活动方面的法律规定。在公益慈善事业发达的西方国家,捐赠人对自己捐款的使用情况非常看重,捐赠人会积极行使自己作为捐赠人的多项权利维护自己的权利,防止受赠人滥用或挪用捐款,而且西方的受赠机构也非常重视自己的信用和形象,自觉遵守公益目的或捐款人的意愿。然而,在我国公益慈善法制并不完善,公益慈善捐赠往往一捐了事,捐赠者履行完捐赠衣物后似乎权利就用尽了,除了无力质疑之外无任何法律上的权利可以主张。实际上,公益慈善捐赠者在捐赠之后仍然有多项权利――授意权、知情权、监督权、免税全、撤销权、留名权、命名权――可以行使,以维护自己捐款的合法权益。捐赠者有权在捐赠时附条件附义务,在捐赠时,捐赠者可以与收益者就捐赠财产的种类、质量、数量和用途等内容订立捐赠协议。捐赠者有权决定捐赠的数量、用途、目的、条件和方式,受赠者应当按照捐赠协议约定的用途、目的、条件及方式严格使用捐赠财产,受赠人不得擅自改变捐赠财产的用途和目的,如果需要改变用途和目的的,应当获得捐赠人的同意;捐赠人有权捐赠之后享受免税待遇,向受赠人查询捐赠财产的使用、管理情况,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于捐赠人的查询,受赠人有义务如实答复。如果受赠者不履行上述捐赠协议约定的义务或者将捐赠财产挪为他用的,捐赠人有权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撤销权,捐赠人撤销赠与的,有权向捐赠人要求返还捐赠的财产。此外,如果捐赠人捐赠的项目是兴建公益事业工程项目的,有权要求与受赠人订立捐赠协议,对工程项目的资金、建设、管理和使用作出特别约定,并有权由捐赠人亲自与受赠人亲自与受赠人共同组织施工,监督工程建设、建设资金的使用和工程质量验收的情况,如由受赠人组织施工的,则在工程竣工时捐赠人有权知情上述工程情况,受赠人也有义务进行通报。而且,捐赠人对捐赠的公益事业工程项目有权留名纪念或者在经批准后捐赠人还有权命名工程项目的名称。因此,如果捐赠者尊重自己捐款的权利,受赠人也尊重捐赠者的权利,则不至于出现糊涂捐款,主张一些公益慈善受赠不透明、不负责的情况。

三、认捐着受穷,公益慈善捐款仍有权不履行

在慈善捐赠活动中,通常是通过先认捐后捐款的方式完成,所以在认捐到实际捐款到账还存在一个时间段,而在这个时间段内捐款人可能发生一些经济情况的变化,导致认捐着可能无法维系其生产经营活动或家庭生活,如果要求其继续捐款则可能其无力履行或履行之后可能使企业破产,难以维系基本生活,此时,该认捐着有权不再履行捐赠义务,而无需承担违约责任。这样的权力在各国民法或合同法中被称为赠与人的穷困抗辩权或者穷困赠与撤销权,此种做法基本上是世界通利,我国合同法也采取这种立法例。其基本法理在于合同法中的情事变更原则在捐款协议中的运用。实践中,有些名企,明星在出现重大自然灾害后认捐了大额善款,但是到实际捐款时未履行,虽然有些确是企业或明星毁约,但也存在实际捐款前发生企业严重亏损或明星家庭经济状况严重恶化的实际情况,其形式穷款抗辩权是法定的权利,本应无可厚非,但有些企业仍遭受强行扣款,有些明星被指责伪慈善,实际上这些都违背了公益慈善本身应为善行的初衷,而且侵犯了法律赋予捐赠者的正当权利,因此陷入穷困的捐赠者应当拿起法律武器,为自己维权,为慈善正名,主张权利是对自己善行的义务,也是对我国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一方面,红十字应当遵守法律规定,及时开具捐赠票据,增捐捐款透明度,因为有了公开透明才会有公信力,有了公信力才有影响力,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公众。首先,以公信力为根本,审时度势,把握宣传工作的主动性。在红十字会工作面临网媒事件深刻影响、公信力和生命力面临前所未有挑战的情况下,红十字会需要牢牢把握公信力就是红十字会生命力这一根本要求,牢固树立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使命感,第一时间关注舆情,第一时间研判局势,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审时度势,应时而为,把握先机,成立危机应对宣传工作领导小组,把握宣传工作的主动性,以最大努力消弥不利因素和消极影响。其次,以公开透明为要求,因势利导,把握宣传工作的主渠道。红十字会积极顺应媒体、社会对红十字事业的关心和需求,以公正、公开、透明为原则,善待捐赠人和公众,及时通报情况,引导正面舆论。另一方面,捐赠人更应该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捐款权利――授意权、知情权、监督权、免税全、撤销权、留名权、命名权,以维护自己捐款的合法权益。如果捐赠者尊重自己捐款的权利,受赠人也尊重捐赠者的权利,则不至于出现糊涂捐款。认捐着在无法维系其生产经营活动或家庭生活,如果要求其继续捐款则可能其无力履行或履行之后可能使企业破产,难以维系基本生活时,捐赠者也有权不承担捐赠义务,而无需承担违约责任。捐款人及时监督款项下达流程,维护法律赋予捐赠者的正当权利。这不仅仅是维护自己的权利更是对社会的责任。

上一篇:新就业形势下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 下一篇:经济管理教学中校企合作模式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