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道尽千古事 双手舞动百万兵

时间:2022-06-29 12:39:34

潜山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南麓,皖河上游。这里山川蕴蓄雄厚,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商贾云集,百姓富庶,民风淳朴,为木偶戏艺术的形成、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潜山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也是皖江文化的发源地,为木偶戏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木偶戏又称“菩佬戏”或“扁担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木偶戏是潜山县仅存的木偶艺术形态,是一种既有民间艺术传统性,又是多种艺术综合的艺术形态,它在流传过程中,也具有相应的木偶角色行当、偶身制作、木偶剧目、演唱音乐、木偶戏台等配套的艺术形式。据县志记载,木偶戏在潜山县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清末以来木偶戏风行深受群众喜爱,主要集中在五庙、黄铺一带,凡有祭祀、节庆和民俗活动都要请木偶戏演出,剧目大多为黄梅戏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围,它不是独立的剧种,栖于木偶戏艺人所演唱的声腔,潜山县木偶戏民国前曾唱过高腔、徽调,民国后基本上都是唱黄梅戏。期间木偶戏被纳入“四旧”被扫除,艺人停止活动。

木偶戏历史悠久,何时传入潜山县无从考证,清末以来,境内木偶戏风行。几年来,潜山县文化馆、县非遗保护中心研究人员走乡串户,走访了许多老艺人及相关村落,开展了戏曲史、班社、艺人、音乐、表演艺术等全方位的调研,取得了丰硕成果。经过多年的努力,重新组建的潜山县木偶戏业余剧团、春苑艺术团每年送戏下乡百余场次,深受观众的欢迎,木偶戏艺术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由于木偶戏表演形式的特殊性,其剧目不可能与其他戏剧文字形式相一致,因此,木偶师必须根据其表演特色,重新编演剧目,潜山县木偶戏剧团的余根五读过私塾,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加之对木偶艺术的熟练和独有的悟性,因而能根据自己的特长来编演剧目,其剧目多能博得观众的好评。他的徒弟程泽君演出的剧目,也都是从余根五的改编本传下来的。

木偶戏的传承谱系

第一代许文和1874年出生,善探木偶

第二代许仁义(许文和之子)、叶柳伢、陈在邦、朱华彩、李济增、徐济中、王瓦匠、贾敬堂

第三代余根五(贾敬堂徒弟)、熊集林、能乐三

第四代程泽君(余根五义女)

第五代李英(程泽君之女)

木偶戏主要特征

(一)古朴传统的表演风格

木偶黄梅戏的表演形式丰富,其中有一特色,那就是以“假”演“真”,它善于利用木偶之“假”,去演一些人们习惯中以为“假的”不可能做到的动作,却能出其意料之外地将其表现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因而获得观众的赞赏。

(二)与宗教民俗关系密切

木偶黄梅戏流传于民间,与民众世俗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在剧目演出中也有大量宗教民俗性的表演内容与形式出现。传统的民俗观念认为,以木偶演人、演戏剧,其本身即具有宗教神秘性。

(三)皖江文化特征

木偶黄梅戏一直以皖江地域文化为核心流传地,因此,她的基因胚胎、成长历程,深得皖江文化之浸润孕育,显现出十分显著的皖江文化特征。

(四)平民化文化特征

木偶艺术绝大多数来自农民或农村手工业者,使其“表现主体”和审美主体都具有很强的统一性。

木偶的剧目表现了民众生活、风土民情,特别是本地域人民的道德观、审美观。

木偶戏的价值体现

(一)对木偶戏研究的实证价值

它印证了木偶在潜山民间的存在,同时,它也为潜山木偶源流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证资料。

(二)民间戏曲发展的历史价值

(三)文化交流和旅游开发的文化价值

木偶戏是潜山县仅存的木偶艺术形态,是我县仅存的木偶艺术。在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中具有珍稀剧种的比较与对外交流价值。而在天柱山旅游开发中,以地方特色文化展示给游客,既可以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也可以取悦观众。

(四)审美价值

木偶黄梅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它有着优美的黄梅戏音乐,创造了许多优美人物形象,反映了平民化的朴实生活,抑恶扬善、颂忠惩奸,在发展中不断创造美,给观众带来了审美趣味。

(五)社会价值

木偶黄梅戏与时代同进步,与人民心心相印。剧目反映爱国爱民的内容,借古喻今,鼓舞斗志,为丰富和发展皖江文化做出了贡献。

木偶黄梅戏面临的危机

(一)受新兴艺术品种冲击而失去观众市场

由于“”的长时期文化禁锢,以及现代电影、电视及新兴剧种等艺术所具有的吸引力,传统的戏曲不可能完全适应观众市场的变化,同时由于观众群的严重断层,木偶戏由此而失去观众市场。无法在农村巡回演出,其生态环境受到影响,艺人或离开班社、或外出打工,木偶戏面临危机。

(二)民间剧团缺乏保护机制

木偶戏班因是民间班社。没有国家及社会资金援助,艺人多改谋生路,或兼其他营生,无法专心致志地继承戏剧专业技术,艺术质量下降,班社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缺乏社会保护机制。

(三)传承人缺乏保障

由于农村经济困难,老艺人身体多病得不到治疗,生活拮据,因而影响了他们传授艺术的积极性,目前老艺人已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若不及时采取必要的保障措施,木偶戏将面临人亡艺绝的濒危状态。

(四)木偶戏的复兴缺乏经费支持

近年来,由于县委宣传部及文化部门的重视和努力工作,木偶戏开始复排一些精典性传统剧目,并在附近农村演出,但因经费的严重不足,不仅无法添置设备,也无法正常排练剧目,木偶戏的保护在资金极度短缺的情况下,举步维艰,无法进行,保护和抢救工作随时有停止可能。

加强木偶戏的保护工作。

(一)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1993年,潜山县委宣传部将抢救挖掘木偶戏工作摆上县文化工作的议事日程。县成立了抢救木偶戏及其地方戏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任组长,抽调文化、艺术部门的业务骨干组成工作组,进村开展抢救工作。同时还聘请省艺术研究所专家担任顾问。领导小组根据开展工作具体需要成立了潜山县地方戏研究办公室,抽调宣传文化艺术骨干组成办公室专项负责此项工作,开展全县性戏曲资源的普查和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二)广泛宣传,提高共识

为了提高木偶戏的知名度,县文化馆、县非遗保护中心在组织演出的同时,在《安徽日报》《安庆日报》等报刊专版或专题进行报道。利用广播电视开展专题宣传,共采播有关地方戏工作新闻专题三十多条。在不同的会议上宣传抢救挖掘木偶戏的重要意义,形成了共识,为抢救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依托旅游部门,将木偶戏的抢救与国家风景名胜区的开发结合起来,提高旅游文化品位。

(三)深入调查,认真研究,将研究成果用于保护工作

几年来,我们多次邀请专家学者深入潜山调研,具体指导抢救、保护、研究工作。并组织研究人员外出学习考察,参加全国性戏曲学术研讨会。

(四)发扬传统,与时俱进,促成木偶戏重新走向社会

为扶持木偶戏投入资金6万元多元,为重新组建的春苑艺术团添置演出设备、制作偶身、培训演员、排练节目。通过行之有效的抢救和扶持,为木偶戏的抢救保护以及进一步走向社会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固定资产投入逐步增大,添置道具等方面的资金达十万元。

2000年以后投入资金二十万元,用于木偶戏的收集、整理和组织演出活动。

(1)抢救、收集、整理散落民间的木偶戏传统剧目。

(2)抢救、保护木偶戏文物,征集原始资料和实物。

(3)加强对木偶艺术的理论、音乐、表演的研究工作,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4)培养一批木偶操演传承人才。

(5)引导、扶持木偶戏民间班社,巩固木偶戏群众基础。

上一篇:青海撒拉族民间音乐研究概况及现存问题 下一篇:浅析黎英海声乐作品伴奏曲中和弦结构的民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