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台与钓鱼台

时间:2022-06-28 11:39:18

放生台与钓鱼台

秋日,江面风和日丽,青山簇拥着一江绿水,奔流不息。远处白帆点点,近处在耀眼的阳光照耀下,千点浮金,闪闪烁烁,有些令人眼花缭乱。江边人头攒动,一座放生台在市民褒贬不一声中终于落成了。放生台长上千米,宽几十米,由浅入深,分三级用水泥建成,竖在深水处的黄蜡石上刻着“放生台”三字,既圆润又显眼,据说是出自知名大法师的手笔。

随着一阵刺耳急促的喇叭声临近,从货车上卸下几十桶、上千斤的黄鳝、鲤鱼、甲鱼……接着被一群善男信女抬上江边的放生台,片刻,随着“咚咚……”清脆洪亮的钟声敲响,发颐震耳,人们的神经末梢被挑动兴奋而又发紧。接着只见二位穿着黄色袈裟的大法师,面向江水,虔诚朗诵《大悲咒》,经声佛号像在唤醒芸芸众生,又在警示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迷途之人。约过了半个时辰,一大群衣着光鲜的善男信女,卷起裤腿和袖子,一张张的脸被兴奋鼓荡得略显微红,一条条鱼从他们手上放进了映衬着太阳光的江里,很快就被江水卷走了,唯有甲鱼在江水上半浮半沉,转了几个圈,不一会儿也不见了。

此时此景,我心里感触良多,同时也很矛盾,放生,对出家人和持长斋的居士来说,有着对佛的无限信仰,受佛理的教诲和启迪,自然无可厚非。不久前,我到印度这个释迦牟尼修行成佛的国度,在孟买就见到百分之六十的居民持斋食素,各种鱼肉类与他(她)一生无缘。但是在这群放生的男女中,我倒认识其中几位小老板,他们三天两头进宾馆、吃大餐,他们也是吃腥吃荤,酒肉穿肠过,就算佛祖心中留,放生对他们又有何益?于是,不久后,我见到寺院一位大法师,我们有以下一段难忘的对话。

我双手合十,虔诚地问:“法师,放生,对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有何教益?”

大师脸上泛着红光答道:“放生,就是救命,让无数垂危的生命获得自由,重拾生机。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每一条生命都弥珍贵重。放生就是积最大的善福。对众人来说,就是还债,出钱出力救赎众生生命,以偿还我们平生积欠无数的杀业,既消灾避祸,又功德无量。”

我又问:“法师,如果每天我们都吃鱼吃肉,放生对凡人是不是毫无意义?”

大师答:“阿弥陀佛,放生,就是觉悟众生平等,众生皆有贪生怕死、趋吉避凶的本性,皆有与我相同的喜怒哀乐,众生皆具备真如佛性,一旦业尽情空,皆能成佛,救一命如救一佛子,等于救未来佛。放生以慈悲为怀,佛心就是大慈悲心。通过放生,可以滋养和生长我们的慈悲心,与佛心更相契。一旦拥有慈悲心,你们吃鱼吃肉就会愈来愈少,甚至斋戒。”

我再问:“法师,佛祖最初因看到人间的生老病死的苦业,为普度一切苦厄,才出家修行成佛。如果人生病,到了生命垂危又亟须鱼肉补充营养之时,捕鱼吃肉,这是否也算救赎生命?”

大师再答:“施主,你心未明也。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一切因果皆有报应。苦难和疾病,都源于杀业而来,应遭受报应。我们在放生的过程中,积福行善,诚心忏悔,消除宿业,偿还业报,病苦自然好转,人的命运完全可以改变。放生延长无数众生的寿命,同时也延长了自己的寿命。”

问到这里,我心领了,只能说声:“阿弥陀佛,谢谢法师,一切随缘吧!”

无独有偶,在距离放生台三公里的江面下游,水闸附近,市钓鱼协会筑起了一座钓鱼台,设施虽简陋,但经常聚集一大班钓鱼高手。

礼拜天的清晨,微风轻拂,东边泛红,我漫步于江边。见垂钓者一边放竿,呼吸着江面的新鲜空气,一边抽烟闲聊,海阔天空,轻松自在,优哉游哉,其乐融融。

我国垂钓活动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垂钓文化悠久厚重。古代就有姜太公钓鱼台、庄子钓鱼台、屈原钓鱼台、韩信钓鱼台等十大钓鱼台。且有诗为证,李白在《行路难》中有“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白日边”的佳句。柳宗元在《江雪》中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郑板桥在《道情》里盛赞钓鱼翁的闲适生活:“老渔翁一钓竿,靠青崖,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充满诗情画意。

我走进了垂钓的人群,选择与身边一位四十来岁,身宽体胖,脸色白净,戴着一副眼镜的先生聊起来。

我一边递给他一根香烟,一边问:“先生,近来收获如何?”胖先生答:“钓鱼这玩意,愿者上钩,不愿顺水流。生于斯,食于斯。垂钓者是与大自然谈判的代表,像我钓到小鱼都会放回江里,我想钓到的是十多斤、二十来斤的青鱼、松鱼、鲤鱼……当然靠运气。”

我感觉此人有点文化修养,是个健谈的人,值得一聊。我单刀直入地问:“上游有放生台,下游有钓鱼台,一边是放生,一边是钓鱼,这是不是很矛盾?”

胖先生可能觉得我的话唐突些,沉思片刻答:“道不同,放生图的是精神享受和心里满足,钓鱼图的是物质享受和一饱口福。出家人有‘五戒’的清规戒律,我们都是凡人,有七情六欲,是食人间烟火的。我们这群垂钓者当中,我是寝食无忧之人,但生活层次不一样,有些人还是失业者,还得照顾家里的柴米油盐,两个字,为了‘生活’。”

说到这里,江面上出现了不少水花、鱼星(气泡),浮椎在水面上半浮半沉漂动起来,鱼开始咬钩了,胖先生顿时来了精神头,屏住呼吸,沉住气,一会儿,提竿拉线,一条二斤多重的鲮鱼活蹦乱跳地钓了上来。那动作干净利索,一看就知道是个钓鱼的行家里手,他把鱼扔进附近一个瘦老头的桶里,瘦老头轻轻说声:“谢谢。”

等他重新捏好鱼饵下竿后,我们再次聊开了。

我又问:“佛门弟子说,放生是行善积德。那么钓鱼吃鱼是否属不善良的行为?”

他笑了笑,狡黠地反问我:“上至国家总理,下至庶民,除吃斋者外,哪有人不吃鱼?全国全市那么多的家庭、宾馆、餐厅吃什么?那么多的渔民又在干什么?行善不仅仅是放生,渠道太多了。如果是作孽深重的人,放生也无济于事。人们的善良在于心。”

他的一席话,说得亮堂堂的。本来谈到这里就可以打住了,我不甘心地最后再问:“像你这样生活富裕的人,钓鱼也是为了物质需要吗?”

他不假思索地答:“不是!我钓鱼是钓个心境,一种精神放松,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的贪欲无止境,太累了。我通过钓鱼磨炼恒心,戒去浮躁,图个心静。”

这不就是一个垂钓者的文化修养吗?甚至是一种精神升华。

老子在《道德经》里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做善事的最高境界像水一样,有利于万物的生存、生长、发育,而不善于表现,不争功邀宠。善良是埋藏于人的骨子里,心灵深处,贯穿于一生的行为和实践。善举无处不在,哪怕是给人一个微笑,拾起路上的一块香蕉皮,给饥渴者一口水喝……都是善行。不论大善或小善都应默默无闻,而不是沽名钓誉的伪善,这才是人的善良本质。放生也好,垂钓也罢,这仅是人的行为表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见仁见智,我们的心里似乎都应有一个答案。

选自《散文》2010年第12期

上一篇:在实践中探索高中语文教学基本流程 下一篇: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