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翔和他的梅葛非遗演艺

时间:2022-06-28 07:34:22

张翔和他的梅葛非遗演艺

百花齐放在边疆,

十二兄弟聚一堂。

造地造天齐努力,

歌舞梅葛溢芬芳。

――1961年 郭沫若

时光倒退回五十四年前,著名现代诗人郭沫若在彩云之南人类的发祥地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聆听了来自姚安县的梅葛之后,被这宛如来自天籁的声音所陶醉,于是挥墨泼毫,留下了传世诗篇。可那时的梅葛还鲜为人知,深藏于大山深处,它只是姚安县官屯乡马游坪的彝家人日常生活中的哼唱。直到1985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教授、彝族文化研究者马克・本德尔到马游坪采风,将搜集到的梅葛写入《中国云南楚雄之行》一文发表在美国《探险》杂志上发表,才引起了世界社会学界的广发关注。2007年3月,马克・本德尔教授再次踏上梅葛故地姚安马游坪进行田野调查,倾力为梅葛文化传播推波助澜,才又一次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2008年6月,梅葛被列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梅葛发源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马游村,广泛流传于楚雄州的姚安、大姚、永仁、牟定、南华等县的彝族地区。梅葛调分正腔、慢腔、娃娃腔三种。正腔多为毕摩或老年人演唱,曲调高亢响亮,近似于吼,叙事性较强,主要是唱述历史、教人农事和演绎风俗。多在祭祀或喜庆场合演唱。慢腔多为青年人演唱,曲调婉转悠扬,以打情骂俏表达爱恋为主。也有中年人演唱,曲调如咽似诉 ,以表达苦闷情感为主。此类曲调多在山间田野和“姑娘房”里唱。娃娃腔多为孩童演唱,曲调诙谐幽默,朗朗上口,以表达天真好奇的童趣为主。除庄重场合外都可以进行演唱。

梅葛深藏在彝人的心中,也深深植根于彝人的生命里。翻开梅葛尘封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梅葛也曾走出深山。1979年,一曲梅葛调《美上加美》在北京参加全国民族文艺汇演时轰动全场,演唱者被首都文艺界誉为“彝族金嗓子”。随后还漂洋过海到日本参加“第三届亚洲艺术节”演出,梅葛第一次走出国门,名扬海外。沉沉浮浮几十年,梅葛这一来自彝人灵魂深处的原生态艺术一直活跃在彝家山寨。可随着时代变迁,山外的文明也在褪去山里落后的同时,也褪去了山里的特色,消逝着山里的传统,梅葛也开始在年轻的一代人中逐渐褪去。只有上了年纪的彝人才深知,假若遗失了梅葛,无异于遗失了彝人的灵魂,没有了梅葛,精神就没有了依靠,日子就缺少了欢乐。

2014年,一个以梅葛命名的致力于梅葛文化传播的公司正式诞生,它就是云南梅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公司的前身是云南一家大型以活动主办及影视策划和制作方面较有经验的文化传播公司,先后策划承办过上百场演出活动。云南梅葛文化的诞生,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把这隐居于深山彝家人习以为常的原生态艺术引入市场。在没有借鉴经验的情况下,公司主创走村串寨,用大半年时间去采风,去感受,去聆听,最终形成方案。但方案也是纠结的,各抒己见,各有观点,作为非主流文化,每个人的创作观点不同,认知不同,理念不同。作为一家商业性文化企业,方案的敲定就意味着资金的投入,而创作理念的分歧会让方案最终难以形成。所以在争议中来创作,在分歧中来编排。为了适应商业市场的特点,主创们挖空心思,既保留了部分原生态的民族元素,又在服装和音乐上大胆创新,注入了时尚元素。彝族服饰绚烂多彩,文化内涵丰富,再创作的空间比较大。节目一经推出,引来了好评也带来了争议,因为纯商业演出是靠市场来决定一切,而不是比赛由评委来打分,所以节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观众。走出的第一步算是获得成功,公司运筹帷幄,一个团走夜场,另一个团走商演, 节目编排各有千秋却又各具特点,既吻合了各自的舞台观众,又竖立起来了自己的品牌,尤其是彝族梅葛的歌舞艺术得到了认可。

2015年5月,云南梅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应贵州黔西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邀请,走进贵州举办“梅葛之夜”大型文艺晚会,整台晚会以彝族梅葛元素为主,展示了不同的彝族地区和不同的梅葛,尤其是各彝族村寨不同的服饰文化给现场观众带来了很大的视觉冲击。经过改编的有着梅葛调元素的歌曲通过专业歌手的传唱更易于观众听懂和接受,现场掌声如雷,喝彩不断。在全国文化艺术院团体制改革,不少文艺专业院团都举步维艰的情况下,民营文化公司的艺术团却迎风破浪,找到属于自己的市场,这除了对文化艺术市场的洞悉之外,更多的是对艺术的执著和创新。云南梅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从狭窄的演出市场中另辟蹊径,挖掘民族艺术,把非遗文化艺术巧妙地融入市场,打造具有民族非遗个性的艺术团,使其把梅葛非遗传承工作推上了一个新台阶。半年多来,梅葛艺术团单在昆明的商业演出就达60多场,逐步把深藏大山的彝族梅葛这位彝家少女的美丽展现在更多的人面前,在艺术百花园中,彝族梅葛这朵奇葩正向世人展示着她独特的魅力和风采。

上一篇:坡的涵养 下一篇:《粉蝶儿》鉴赏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