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家说名画

时间:2022-06-28 06:10:28

姜宝林:这幅《层岩叠壑图》轴,是髡残艺术风格成熟以后的作品。我们看了他的早期作品,以淡墨为主的作品和干笔皴擦的作品,再看这幅作品,感觉就是风格很成熟、已经很完美的作品。整个山水构图,是表现江南的山水,从近景一直画到远景,然后一直画到远山,意境都是很开阔。我们现在的山水倾向画局部,画一个局部效果,而少有画这种全景式的山水。古人画山水大多是全景式,从最近处的树、石、亭子到峭壁到瀑布,再到半山腰的村庄、庙宇,然后再到主峰,层层上推。主峰有瀑布涓涓细流下来,是一个整块。后面的湖水倒映着山,密密麻麻,有虚有实层层推过去,所以整个画面变化非常丰富。湖泊当中的远山画得也非常好。前面采取干笔双钩的办法,画得非常轻松。那几个赭石的山都是一次画出来的,稍微用了干擦,密密麻麻推远以后就看不到水平线,只在云雾里看到一些山头。这些山头的用笔很有节奏,都非常概括,所以到了远山的用笔一定要很随意,一笔画成,不要复笔,不要来回涂抹。看那两个船的位置摆得很好,节奏感很强。一条、两条、三条、四条横的远山,趋势是往上,但必须把它拉下来,怎么拉?就通过那两条排列成斜线的船。这两条船的斜线跟四条横线的远山,正好成为一种对比矛盾的关系,所以船就把远山的势拉下来了,而且两条船不要有太多的变化,几乎是在重复一个形状。这就是我们现代艺术所追求的重复美。变化是一种美,但是重复更是一种美,而且是一种大美。如果把这两条船画散了,没成为一条线的关系,与远山成交叉,那么这画面的学问就大大降低了。我们说一个人的修养有多高多低,从他的画面就看到了,因为一幅画就是一个人的思想、水平的一面镜子。有多深的思想,多高的水平,全部体现在画上,所以修养高的大家,其作品百看不厌,常看常新,就因为它里面的学问无穷。我们今天看到两分,明天就可能看到三分,那么再继续看下去可能理解得更多一些,更全面一些。

这幅画整个画面是采取浅绛的方式,就是画完以后用淡淡的赭石铺罩一次。再看一下他的题款,完全形成他自己的风格模式:一个是字的干湿浓淡有变化,一个是款有长短行。字的行气不直,他的歪斜我认为是有意的。这个画面是从左下角往右上角冲,就是潘天寿老先生讲的“对角实对角虚”。如果题款直着写,节奏就不是很有韵律,稍微斜一点就能把气收进来,与画面形成呼应和节奏关系。所以在任何一个小地方,都能看出他的修养。修养在什么地方?就在画面每个地方的处理技巧,不是随意地。黄宾虹的题款有些是直的,有些是斜的,我认为这可能是源自于髡残的这种审美要求。髡残的画以中锋圆笔为多,干湿互用,但是有些地方以干笔为主。他的画落墨不多,但让人感到很有体积感,很有分量,很丰富。这就是高手,笔简意繁,以少胜多,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我们对古人的画要能够分析到家,分析到位,从中悟出很多道理。一个画家是不是高明,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体现在对画面的处理能力。

我们看髡残的画,任何一点都经得起分析,经得起推敲,越欣赏东西越多。黄宾虹的方法,我觉得有许多是从他这里来的。黄宾虹在密密麻麻非常浓重的山水画面当中,画人物的周围全是空白,为什么?用现在的视觉方法来看,那人物周围不可能是空白的,空白了变成灯泡,但是在我们中国画的处理上,完全可以这样写意,黄宾虹就悟到这一点,把它吸收了。黄宾虹的画看上去很整体,有他自己的创造,但他的创造都是有根据、有出处的。

髡残画面经营上内容很丰富,物象很多,但是整个画面语言很统一,很和谐。各种关系都是对比,对比之后又很和谐。这是他的高明所在。

范扬:画得真好,了不起!很苍茫。远山,水,很漂亮。

从最大的意境、形态,到最小的局部,都非常好。

髡残画云不怎么喜欢勾线,石涛喜欢勾线。染出来的云气苍茫一些,画得随意。石涛勾云,线条漂亮一些。髡残比石涛好,但石涛理论强。

中间这里勾的芭蕉叶。从这些具体的细节上,也可以学到很多。山石、桥梁、道路、屋宇、平台、水口、云气、点景人物、杂树、双钩,都在,什么都有,可居可游。点点、勾勾,不是瞎画的。路或断或连,路断意连,其实生活中也是这样,路一般在山脊上,一直往上走。

我画的青城后山的远山,与这幅画得很像。

是不是有点花青?花青跑了就这样。

画了道路,平坡什么的。山水经常有一些平坡,也是有变化的,往往盖房子就在这个平坡上,或者开出一个平坡来盖屋,这是自然规律,也是人文景观,也是画面的处理,正好需要这样处理。

屋宇、屋顶勾线,后来钱松岩学他,但没有他灵活。髡残画得没有规则,但画出来就是规则了。画的时候是不讲规则的。

这是个小院落,怎么处理这些小树梢呢?点点云气,就把虚实隔开了,在最小的局部里也有虚实。这是些小混点,实际上我画的时候完全不考虑什么叫小混点什么叫胡椒点,什么叫双钩,只要顺顺当当,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但是我们学习的时候,要知道叫什么画法。

像这个小房子,你们看我画的《崇州陆游祠》,我的手法也是这样,一是暗合古人,一是我长期的学习就变成自己的了。

上一篇:笔墨源自造化 下一篇:其人、其画—读张培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