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夺天工 第9期

时间:2022-06-28 05:25:07

“水立方”是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而修建的国家游泳中心,它的外层结构由1437块膜材料组成,营造出如梦如幻的视觉效果:无论站在场馆内外的任何角度。都能看到一个个紧密相连的半透明的水泡,但却看不到一根多余的钢梁。

在“水立方”的表面,散落着许多闪闪发光的亮点,这些亮点是用来控制馆内温度的镀点。它们就像一把把小小遮阳伞,把刺眼的光线和多余的热量挡在了馆外。要想让“水立方”内保持凉爽的温度,这些小小的遮阳伞的分布就必须十分精确。在阳光照射很少的北面,镀点密度就稀疏一些,而在西面和东面。由于人射的太阳光较强,镀点密度就相对大一些。每一张膜上的镀点数量是以北京市近30年的气候资料为基础,通过精密计算确定的。

“水立方”高约30米,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由3000多个气枕组成的膜材料的覆盖面积达10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构造最复杂、技术最全面的膜结构公共建筑。“水立方”的外膜是一种具有自洁功能的新型环保节能材料;它本身比较光滑,不易粘染灰尘,除了遇上沙尘暴等极端天气,一般情况下,自然降雨就足以使之清洁如新。它还具有不浸水性――雨水滑过,不留水痕。为了节约宝贵的水资源。“水立方”还专门设计了雨水回收系统。正常情况下一年能回收1万吨左右的雨水,相当于100户居民一年的用水量。

你一定会担心,这样一个全封闭的室内场馆,怎样让身处其中的17000名运动员和观众“呼吸自如”呢?为此,在“水立方”的屋顶上设置了8个自然通风口,通过功率强大的自然排风机实现馆内外空气流通,并将馆内的热量散发出去。

俯瞰大峡谷

在美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大峡谷西缘的鹰岬角上,新增了一道靓丽的风景――位于科罗拉多河上方1200米,从悬崖峭壁向外伸出20米,呈U字形架设的一座全透明的人行玻璃天桥。它的桥面和两侧围栏均采用玻璃作为建材,通体晶莹透亮。观光者登临之际便会觉得自己像鹰一样俯瞰着大峡谷,油然而生一种漫步云端的感觉。

对于任何人工建筑,大峡谷从来没有包容的胸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然,一旦遇到恶劣的天气,这里常会刮起时速超过140千米的垂直风。在如此恶劣险要的环境里悬空建造一座马蹄形玻璃天桥,从安全角度来看,似乎充满着令人心悸的悬念。

为了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高的天桥以悬臂梁的形式铆固在大峡谷外壁上,94根钢棒螺栓钻进石灰岩深达15米。天桥走道由两根互相平行的弯曲钢柱所组成。空心的桥梁内装有三块各重1.5吨的防震钢板,可上下移动,借以缓冲阵风大作所引起的振动。由5层7厘米厚且经过加热强化处理的钢化玻璃所构成的走道,固定在工字形槽钢梁上:至于钢结构的铆固,则全部采取新颖的埋弧焊技术完成。整座天桥耗用钢材超过450吨,其设计之坚固,足以抵御8级地震。

虽然,经过这样的强势加固以后,玻璃天桥的承重能力达到了3,2万吨――相当于7l架满载乘客的波音747客机的总重量,抵挡峡谷狂风更是不在话下:但有关部门还是对游客的登临人数作了严格规定:每次最多不超过120人。而且,观光的游客必须穿上特制的鞋子漫步玻璃天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刮花玻璃桥面,影响景观:另―方面也为了防止游客在桥上滑倒。对游客来说,把这双鞋带回家还是一件很有意义的纪念品。

抵御大地震

1989年,在美国发生的强烈地震摧毁了从旧金山到奥克兰海湾绵延7千米的东侧桥段。从此,人们对在此处构筑大桥缺乏信心和安全感。最近,随着桥梁防震技术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一座投资63亿美元,预定于2012年竣工的自锚式吊桥,在地震废墟中拔地而起。据介绍,这次修建的设计方案,能抵御该地区1500年发生一次的“最大可信地震”;也就是说,在桥梁150年的预期寿命中,它足以经受方圆5千米内所发生的8.2级地震。

考虑到桥梁的高架公路区段受震时会摇晃和发生位移,在桥面节段接合的要害处,用直径为2米的钢管构筑成了一个铰链梁膨胀系统。这些钢管起着减震器的作用,如果因震动或气温变化而发生膨胀或收缩,桥面节段就会实施一定的滑移,避免对主结构造成损伤。而桥基则由直径约50米的空心钢桩构成,借以支撑桥段部分的14个桥墩。这些重365吨的钢桩均按一定的角度钻进海湾底部近100米深处,以确保它们有足够的抗震强度。

作为自锚式吊桥特有的标志,唯一的塔柱高出海平面160米,其基部的4条独立的桥腿深深扎进了岩石中。一旦发生大地震,构成桥腿的十字型钢梁便会吸收由此带来的冲击力而发生变形,以自己的牺牲来保护塔柱岿然不动,而十字钢梁的调换又十分简便。作为一种防护措施,在路基填方区域设置了数以百计的织物吸虹排泄口和1米多长的软管,目的是抽吸从地基渗入砂砾层的水分,使之重新流回海湾。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为此,设计人员在桥墩的水下底脚上还开了检修专用孔,可供维护人员到达桩结构的顶部,以检查震后的受损情况。此外,在桥梁的关键部位也设有地震监视系统,以便更快捷地查明潜在的结构变化。

穿越挪威海

为了弥补能源缺口,英国需要进口来自严寒北极的天然气。由此启动了挪威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工业项目――在海底铺设一条长达1200千米的输气管道。 年产量高达200亿立方米的奥尔孟・兰格天然气田。位于挪威中部海岸西北100千米处,长40千米,宽8-10千米,埋藏在海面底下约3000米处。是挪威大陆架上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天然气田。但是,它所处的海床地势崎岖不平,水下暗流湍急。温度始终徘徊在冰点以下,而且风浪变幻无常。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都是一条在地势最险恶的海底建造的世界上最长的输气管道。

为了建设这条输气管道,工程技术人员已对10万根管道进行了高精度焊接、内部油漆和外敷柏油、混凝土,并在海床上安装完毕;填埋海底的石料已达40万吨,但仍有近200万吨石料需继续填埋。为此,需要100多万吨混凝土和25000吨钢材增强件。为了在大约900米深处建造24个井口,铺设120千米直抵海岸的管道,调遣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管道铺设船承任作业,该船的整体长度相当于5架巨型喷气式飞机:为了安装深水监测站,还出动了全球最大的起重船,其双吊能力为14200吨。

目前,该输气管道已从挪威海的天然气田逶迤至英国境内。作为最后一段,它将穿越斯托里加滑坡区域。该区域的地势迷宫般凹凸不平,最大落差达60米,斜坡的坡度为35度。为了在如此险恶的海底铺设管道,工程师在海床上设置了400套有声应答器,展开全方位的探测,并根据勘测结果绘制成三维立体地图。供船上的技术人员对两条在水下900多米深处清除巨石和挖掘沟渠的船舶进行遥控指挥。

随着工程接近尾声,目前在施工现场聚集着9千多名来自全球57个国家的相关技术人员,他们的任务是按进度完成测试和启动的准备工作。难怪有人将此工程称为“全人类的杰作”。

上一篇:葵祭 第9期 下一篇:照片上的两个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