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症状的“真”“伪”

时间:2022-06-28 03:58:01

患者一旦被确诊为帕金森病,往往会把身上所有不适都“打包”归结给帕金森病,到了疾病晚期还会将长期应用药物或药物过量导致的运动障碍并发症或脑起搏器术后的刺激副作用与帕金森病本身症状相混淆,给正确治疗造成障碍。正确地“去伪存真”,把患者的诸多症状分门别类地辨别清楚,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帕金森病症状包括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

运动症状有四大类:

静止性震颤 约70%的患者以震颤为首发症状,多始于一侧上肢远端,静止时出现或明显,随意运动时停止或减轻,精神紧张时加剧,入睡后消失。典型的表现是“搓丸样”震颤。

肌强直 患者感觉到肌肉关节活动发僵发硬,乏力,走路一个脚拖步,脚趾屈曲。

运动迟缓 动作变慢,始动困难,主动运动丧失;面部表情动作减少,瞬目减少,也称为面具脸;说话声音单调低沉、吐字不清;写字可变慢变小;洗漱、穿衣和其他精细动作可变得笨拙;手臂摆动幅度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步距变小;流涎;夜间可出现翻身困难。

姿势步态障碍 姿势反射消失往往在疾病的中晚期出现,患者不易维持身体平衡,稍不平整的路面即有可能跌倒。常常会越走越快,不易止步。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可出现冻结现象,表现为行走时突然出现短暂的不能迈步,双足似乎粘在地上,须停顿数秒钟后才能再继续前行或无法再次启动。

非运动症状也有四大类:

嗅觉减退 近半数的帕金森病患者会在早期出现嗅觉丧失,但易被忽视,如不提示患者,往往不会主动诉说有嗅觉丧失。

便 秘 往往出现在帕金森病运动症状前,表现为大便费劲,数天一次。

睡眠障碍 表现为入睡困难、做噩梦、踢被子、易醒、早醒等。

精神症状 表现为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抑郁、情绪低落、疲劳感和焦虑等。

识别非帕金森病症状和药物副作用

帕金森病患者往往年老体弱,常常合并多种基础性疾病和老年性疾病,患者很容易把头昏、头晕、乏力、失眠、便秘等症状与帕金森病症状混在一起。其实帕金森病一般没有头昏、头晕症状,对有头昏、头晕症状的患者首先要测血压,如果有低血压,很可能与服用的帕金森病药物有关,因为大多数抗帕金森病药物有降血压的副作用。

长期的失眠、噩梦也往往是帕金森病的症状,可以出现在帕金森病运动症状之前;或是治疗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其他疾病的中西药引起的副作用。

帕金森病往往有便秘症状,但帕金森病的便秘是排便肌肉乏力所致,所以大便不一定干结,这与一般的便秘有所区别。治疗帕金森病常用的抗胆碱药物和多巴胺类药物都有引起便秘的副作用,如果便秘的出现与药物相关,应该考虑是药物所致。小部分帕金森病患者也有腹部不适、疼痛症状,这些症状在服用抗帕金森病药物后有可能缓解,但如果这种症状在服药后出现,停药后消失,应考虑是药物引起的胃肠道反应症状。

幻觉是帕金森病晚期的一个症状,但也可能是药物引起的副作用,如果幻觉是加服某种药物后出现的,或者患者长期大剂量服用抗胆碱药物(容易出现幻觉的药物),首先考虑由药物引起,应停用此药物。

识别运动障碍并发症

在长期服用抗帕金森病药物后,会出现运动障碍。出现运动障碍并发症后,患者往往误认为是帕金森病固有症状,自我加大药物剂量,结果使运动障碍并发症越来越重,形成恶性循环,最终成为帕金森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和致残的重要原因。所以除了辨别非帕金森病症状和药物副作用之外,还要鉴别运动障碍并发症。

运动障碍并发症包括症状波动、异动症、开关现象和冻结现象等。症状波动是最常见的一种临床现象,又称为“剂末现象”。发生在两次服药之间,其特点是“剂末”帕金森病症状恶化。异动症表现为不自主的乱动,头面部、四肢或躯干的不自主舞蹈样、投掷样运动以及肌张力障碍样动作。 开关现象是患者服用左旋多巴后期出现症状波动,突然在不可预料的“开”及“关”状态之间转换,表现为突然不能活动和突然行动自如。 冻结现象是指患者平时都是按时按量用药,但仍会突然僵住,完全不能活动,数分钟后缓解。

运动障碍并发症除了有一些特定表现外,其发生与服药时间、剂量和服药节点密切相关,这一点有别于帕金森病固有症状。

如果出现运动障碍并发症,表明药物治疗的“蜜月期”已经结束,应该及时调整药量,减少单次左旋多巴剂量,少量多次,加服受体激动剂等,如果没有明显改善,应及时选择脑起搏器治疗。

识别脑起搏器治疗后的刺激副作用

脑起搏器(DBS)作为一种“电子药”,被认为是继20世纪60年明左旋多巴后帕金森病治疗的第二个里程碑。脑起搏器刺激靶点周围有重要的神经核团和神经纤维,如果靶点稍有偏差,或刺激强度太大,或刺激模式不合理,也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如肢体和头面部麻木、肌肉抽搐、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复视、眼球活动障碍、全身不适、情绪改变、异动等。尽管副作用比较多,但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副作用都是在刺激后发生,并且其严重程度与刺激强度呈正相关,如果关闭刺激器,这些副作用就消失。对脑起搏器刺激副作用,医师会通过调整刺激靶点位置、刺激强度、刺激模式来克服。

(作者每周四全天有专家门诊)

上一篇: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多元导学的策略及价值 下一篇:农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