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思考

时间:2022-06-28 02:06:59

关于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思考

【摘 要】森防工作总是于病虫害发生后去利用各种方法消灭, 尤其是化学药剂的大量使用, 使森林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 周围的环境受到了严重污染, 不仅危及了生态安全, 也破坏了生态文明。文章根据我县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现状,对制约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几项主要措施与建议以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仅供大家作些参考。

【关健词】森林;病虫害防治;主要因素;主要措施;建议

温州现有的森林面积67.7万公顷,共有国家、省、市级森林公园26个,省级林业观光园区11个,加上乌岩岭国家自然保护区,规划总面积达590平方公里。苍南县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坚强领导和各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森防战线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森防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目标管理责任制不断完善,防治技术手段和防治成效大大提高,预防和防治能力明显增强。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森防工作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形势不容乐观。

1 制约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因素

1.1 就整体而言,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重视不够,防治意识不强。

有的地方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没有从保护生态安全、物种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病虫害防治工作,没有真正把森林病虫害防治纳入营造林全过程,对森林病虫害的严重性和防治的艰巨性认识稍显不足,存在“重造林轻保护”、“重防治轻预防”的思想,使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不利的局面。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有的地方还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虫情并预报和指导防治。

1.2 基础设施滞后,基础工作还有待完善。

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不健全,防治设备陈旧滞后,机械化程度低,应急防治设施建设不完善,防治队伍不稳定,业务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基础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原始创新能力不强,一些重大、危险性病虫害因缺乏防治技术,导致防治效果不佳,效率不高。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因技术和资金所限还没有推广。防治经费短缺,整体抗灾减灾能力低下,先进适用的防治技术跟不上。

1.3 病虫害防治机制不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不完善。

现行基层服务体系不能适应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需要,相关资源普遍短缺。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工作责任制,外来有害生物的管理等相关防治技术和行业标准急需补充,对于有害生物引起的责任,也没有明确的惩罚规定。

2 主要对策措施

2.1 加强体系建设,提高应对能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从减轻危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森林病虫害的严重发生,直接制约着森林资源的发展,抓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可以大大降低损失。

2.2 建立健全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体系。

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对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病虫害调查监测,要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要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龙头,以省、市重点测报点为骨干,以县级测报点为基础,尽快建立健全预测预报网络体系。要通过对主要森林病虫害的一般调查和系统观测,不断积累基础资料,建立起数据库,用高新技术和监测信息处理系统开展监测与预报工作。要达到仪器设备现代化、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规范,使监测和测报能力能够适应防治工作的需要。

2.3 加强测报,科学防治。

预测预报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对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认真调查监测,要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要通过对主要森林病虫害的一般调查和系统观测,不断积累基础资料,建立起数据库,用高新技术和监测信息处理系统开展监测与预报工作。县、乡(镇)必须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要大力提倡使用微生物农药、仿生农药、动物源农药、植物性农药、矿物性农药,加大生物防治推广普及力度。在保护好现有林的基础上,造林要采用良种壮苗,坚持适地适树,营造混交林,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营林措施,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全过程。要达到仪器设备现代化、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规范,使监测和测报能力能够适应防治森林病虫害工作的需要。

2.4 加大科研攻关力度,提高防治工作科技能力。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离不开科技的支持。针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现状,防治手段急需大力改进。组织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战略、气候变化对病虫害的影响等研究,着力解决监测预报、快速检疫检验、天敌繁育、病虫害评估、无公害防治等技术难题。

2.5 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突出抓好病虫害防治。

要建立外来森林病虫害风险评估体系。森林病虫害检疫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要严格执行《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处置办法》,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促使人们对检疫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要加强对过往运输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车辆的检疫检查,逐步建立和健全统一领导、各负其责、处置果断的应急机制,有效地处置突发森林病虫害事件。

3 建议

3.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明确森防工作的重要性。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是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推进林业六大工程的有生力量, 是国家生态安全的保卫力量。森防工作发展的快慢, 直接关系到林业跨越式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关系到林区经济的发展, 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因此, 森防工作的发展首先要坚持“三生态”的指导思想和生态效益优先的原则, 转变传统防治观念, 树立森林健康的新理念。其次要积极采用各种综合防治措施, 控制森林病虫害的大发生。

3.2 加快监测、检疫和防治队伍的建设。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 应进一步完善各级病防组织机构, 建成监测预警体系, 实现有效监测, 早期预警和准确预报的目标。由于林区地形复杂, 面积辽阔, 预知某种病虫害发生危害程度就要在病虫害发生前, 运用科学方法查清本林区病虫害发展动态, 结合其它有关因素, 推断出病虫害发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趋势, 将结果及时向各级病防部门汇报。防止有害生物的入侵。要对引种加强管理, 严格隔离试种区, 加大检疫和除治力度。对新传入的有害生物, 要及时查清疫情, 划定疫区, 严密封锁, 尽快除治。

3.3 加大防治资金的投入,探索多元化的防治体制。

病防工作由于资金不足, 防治体制单一, 使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新技术的推广难以开展。病防资金的投入要继续坚持“谁经营、谁防治” 的防治责任制度, 对于国家投入的资金要做到专款专用,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要积极探索建立防治资金多元化的投资渠道, 本着“谁受益、谁投资” 的原则, 对于个人、集体承包的林地和商品林流转林地, 要在病防部门的指导下经营者投资进行防治。新形势下病防工作要与时俱进, 病防部门要转变职能, 强化管理, 防治行为应该逐步面向市场,可由不同经济成分的组织或个人来承担, 开展社会化防治。

3.4 要把防治工作逐步纳入法治化防治的轨道。

森林病虫害防治必须坚持依法防治, 要充分运用森防法律法规, 严格执法, 坚持依法防治。要加强从业人中的职业道德教育, 强化执法监督, 坚持依法行政, 规范执法行为。要加强病防法制法规宣传教育, 普及病防法律法规知识, 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森防法律法规意识和执行防治法律法规的自觉性。

3.5 加强科技成果推广, 提高森林抗病虫害防治能力。

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 首先要通过科学经营, 提高森林本身对病虫害的自控能力, 其次要把先进的科技成果运用到生产中去, 要搞好防治器械的更新换代, 要利用生物药剂进行防治, 加快天敌繁育场建设等措施来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充分调动病防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加强防治队伍的培训, 新技术的普及工作, 提高防治队伍的整体水平。这样就能彻底改变目前森林所处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 就能培育出多功能、多目标、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健康森林。

4 结语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森林病虫害进行治理时,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分区治理。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以实现可持续控制为目标,遵循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严把检疫关。在加强监测的基础上,以营林措施为主、药剂防治为辅,协调运用各种科技手段,进行综合防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治理好森林病虫害,促进苍南县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园林绿化施工与管理的探讨 下一篇:试论古典园林的选址与立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