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长日常工作之新发现

时间:2022-06-28 10:38:40

浅谈校长日常工作之新发现

摘要:有一个好校长,才有一所好学校。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提出了著名的“三只眼睛理论”。要想做一个好校长,应该多长出几只眼睛,既能站得高、看得远,还要走得近、看得细。校长应该在日常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在寻常“琐事”中探寻教育理念,在日常管理中实施“包容”教育,在行走的时候时刻仰望教育的星空。

关键词:校长;挑剔;探微;视而不见;仰望星空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006-02

新学期开学初,作为校长的我用一周时间集中听了一年级11个语文老师的课。通过听课,我发现学生和老师在“读”这个环节上存在一些显著的共性问题。于是,我在老师会上,侧重如何提高“读的有效性”进行了反馈和自己的一些分析。会议结束后,好几个老师感慨地说,“校长啊,你真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我们天天给学生上课,对您列举的这些问题习以为常,视而不见,从来没有想这么多。”我往往自嘲说,“是挑剔的眼睛吧”。这时,脑子里突然跳出一个问题:“作为一个校长,到底应该有什么样的眼睛?”

一、校长应该有一双“挑剔”的眼睛――在日常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是有些事情是司空见惯的,老师、管理人员和学生总会因为其司空见惯而见怪不怪,并且认为是正确且合理的,就应该依然存在或者长期保留,其实不然。

(一)课间操“改革”

课件操是学校除了体育课外,学生会一起进行的体育健身活动。课间操是韵律操或健美操,春夏秋冬,雷打不动。从来没有任何人质疑过什么。

我每天课间一定巡查学生的课间操。但是,有一天,我发现了问题。

由于小学部班级多,学生多,课间操时,依次带到操场需要五分多钟,规定的韵律操只有六分钟左右。经观察了解和与学生交谈发现,课间操做完后,学生既没有心跳加速的感觉,也没有出汗脸红,尤其是冬天。于是,我带领体育组老师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首先将运动量不足、音乐感不强的韵律操改成节奏明快、动感十足的广场舞《最炫民族风》。老师们自编动作,加大了运动量,达到了锻炼的效果,而且特别受学生欢迎。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一听到音乐响起,就高高兴兴地跳起来,动作可能不是那么整齐,但跳得很用力,很投入,也很快乐。并且,为了避免集中带回教室时的拥挤现象,又给两个年级增加了3分钟健美操。其次,分季节开展课间活动。冬季和初春,增加运动量,全体学生跑步,让学生在寒冷的冬天体会到锻炼带来的暖意和战胜严寒的愉悦。夏、秋季节则跳广场舞和健美操。

(二)“共用雨伞”之延伸教育

学校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知识的殿堂,还应该是学生品德方向的启明灯,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发挥引导积极作用。

比如,学生上学、放学时间有时遇到下雨,我们总是积极倡导让有伞的同学与没伞的同学共用一把伞。我在雨天值勤的时候发现,有伞的同学积极配合,无伞的同学欣然接受,但是习以为常。这在大多数教师还有学生们的眼里,没有什么,包括以前的我。但是,在不经意间,我有了别样的思考。在班主任会上,我和老师们分享了雨天执勤的所见所思,分析了“共用雨伞”这件事情,我们能够发现哪些教育契机。问题一出,大家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经过集体智慧的碰撞,我们发掘出了一系列教育主题:“爱心教育”――关爱他人,乐善好施;“感恩教育”――感谢帮助,知恩图报;“生活常识教育”――关注天气,注意防范;“安全教育”――雨天安全注意事项。

再比如说,课堂上的学生个人读和全体一起读,哪种方式效率高?不言而喻。还有,几乎所有课堂上都会出现“会的同学请举手”,以及极少数精英演讲展示等种种教学现象,共同之处是没有关注到每个学生,尤其是学习后进生。课堂效率是通过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效率来实现的,关注不到每一个,何谈课堂的真正高效?

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关键是管理者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发现表面和背面隐藏的问题本质,发现个体身上代表的共性。并且和广大师生进行交流互动,通过积极组织校内一些活动,把发现的问题,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进行整理,好的进行拓展推广,不好的及时纠正。通过发现问题,来解决问题,进而促进校内工作的进步和进行教育的探索。

二、校长应该有一双“探微”的眼睛――在学校“琐事”中探寻教育理念

教育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民族兴旺,但教育过程本身却是由一些琐碎、细微、平凡的小事情组成的。作为基础教育学校的管理者,就是要在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引下,做好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情。因此,校长应该有一双看到细节、探视微小的眼睛。

日常校内生活工作是,作为校长的我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要巡视各个教室、走廊和运动场。通过巡视,发现了一些微小但对学生可能会影响终身的小事情。比如:看到学生的读写姿势不好,就悄悄纠正一下;看到桌椅不整齐就帮助调整;看到公物损坏、卫生不到位,会及时通知有关科室;看到不安全隐患就及时处理并提示有关人员;看到老师教学行为不规范就帮助分析改正;看到走廊上的书画破损,就顺手修补;看到师生细微的进步就立即通报表扬……久而久之,全校学生都知道我是分管小学部的校长,见面就问“校长好”。有些学生只要看到我出现在教室门口,就不自觉地挺直腰板坐好,晨读的声音也更响亮。每到这时,我也往往给他们一个赞扬的手势。有一个男生,自幼学习街舞。他在班内负责喊“起立”。有一次演出前看到我,摆了一个很酷的姿势,我给他拍了照。从此,每经过他的教室,他总是第一个发现我,满脸兴奋,高喊“起立!老师好”。但是,往往会打断同学们朗读和书写,我觉得不妥,就私下跟他协议,以后看到我不要喊“起立”,认真读书听讲就行。此事过去一年多了,至今他还是我的铁杆粉丝。由此,我跟老师们讲,让学生喜欢你并不难,关键是你先真心喜欢他。老师也不自觉地更加关注各自的教室和学生。班内的盆栽开花了让我看看,调皮的学生改变了,多动的学生能安静学习了。学生的字、画、小制作等都是老师们与我分享的宝贝……每天我都将一部分精力投入到这些看似细小的事情上,感受着老师、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也收获着自己的教育幸福。

因为,我笃信这样两句话,“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通过探微,通过琐事,探寻教育的进步,点滴影响学生的人生。

三、校长应该有一双“视而不见”的眼睛――在日常管理中实施“包容”教育

教师这一职业本身就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力,教师本人自律意识也比较强。所以,我在平时管理中很注意保护老师们的自尊心,有些时候对一些现象要“视而不见”,给老师们“留足面子”。

我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务农和经商的家长总是提前将孩子送到学校。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我要求班主任和中层干部提前二十分钟到岗监护早到学生。只要不出差,我每天上午7:30,一定站在教学楼门厅迎接老师和学生。有的老师迟到时,本来急步匆匆,但是因看到我而迟迟不前。这时,我总是假装看不见她,走进教室,或背过身与学生交谈,留给她足够的时间考勤,并进入自己的班级。这样既避免让她尴尬,又避免当面指出带来的不愉快。因为我相信,她的迟迟不前已经说明她知错了,第二天她一定会早到几分钟。但如果一个老师或干部无视纪律,经常迟到,那就另当别论了。

在教室门口,有时候发现老师训斥没完成作业或不遵守纪律的学生,看到我远远地走来,老师或停止训斥,或口气变软。这时我也会视而不见,给她一个意味深长的微笑。教学会上再组织老师们分析、讨论原因和对策。

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要力量,需要校长在日常工作中多加鼓励。所以,不用一根尺子去考量教师,给年轻教师留出成长的空间,包容她们无意的小错误,是一个校长的气度,是一个校长的理念,也是一种有益的管理策略。

四、校长应该有一双“眺望”的眼睛――在行走中时刻仰望教育的星空

2010年春天,我走进了一个数学老师的课堂,他是研究生学历。听完课后,我忍不住了,“你这哪是给一年级小学生上课啊?你离学生太远了!”

当时,教师队伍中研究生学历占近10%。我跟踪听了其他老师的多节课,发现“离学生太远”是普遍现象。怎么办?对这些学历高、潜力大的青年教师,按常规培养方法(同伴互助、师徒结对等)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我们提出了“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育名师”的教师团队培养目标。

首先,让老师们走近名家。抓住一切机会派老师们外出参加高层次培训会议,感受魏书生、冯恩洪、朱永新、李镇西等教育大家的风范;推荐阅读教育书籍,与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孔子等古今中外教育大师对话,让他们找到了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其次,让老师们走进名校,亲身体验名师的课堂,让他们找到不足和努力方向。同时,充分利用好学科组这一阵地,千锤百炼锻造自己的课堂。

几年来,学校在培养教师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2013年达到40万元。一年后,那位研究生老师以笔试、说课双第一的成绩考入高一级学校任教。短短几年,我校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成长为一支由省级教学能手、优质课获奖者领军,市区优秀教师、教坛新星、教学能手、优质课获奖者为骨干的“名师团队”。

角度,改变观念;高度,决定视野。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做一个学校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术之兴衰。”海尔总裁张瑞敏曾提出著名的“三只眼睛理论”。我认为,要想做一个好校长,应该多长出几只眼睛,既能站得高、看得远,还要走得近、看得细;应该在日常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在寻常“琐事”中探寻教育理念,在日常管理中实施“包容”教育,在行走的时候时刻仰望教育的星空;应该用人格的魅力感染人,用先进的思想引领人,用科学的管理调动人,用有效教育的行动培养人;应该有责任把学生幸福、社会信任、家长满意三者和谐统一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我,让每一个教师都成为幸福的教师,让学校成为广大师生和人民群众向往和热爱的优质学校。

上一篇:烟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精益管理的运用探究 下一篇:电子技术平台课程的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