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中数学学习中思维定势的形成与突破

时间:2022-06-28 10:07:01

浅论高中数学学习中思维定势的形成与突破

[摘要]针对目前高中生在数学学习中,很容易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这对高中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容易出现系列问题,而不利于其学习水平的提升。对此,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需要注重教学思想方法的创新,培养学生们的兴趣和热情,并能够及时解决由思维定式带来的相关问题,使得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数学中的相关知识,并且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面临困境时,能够依据新的信息,及时调整思路,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 思维定势 思想方法 学习兴趣

一、引言

就目前高中数学而言,在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而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中思维定势的形成不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的掌握。所谓思维定势也就是说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中,对知识的认识局限于现有的理解,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为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以固定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掌握新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能活跃地进行思维调换,实现有效的学习。

二、思维定势形成的原因

第一,是学生对其所学知识理解不足。学生在对新知识的掌握过程中,需要结合旧有知识来帮助新知识的吸收,也就是说,新知识的掌握是建立在学生已学知识之上的,相应的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相互的作用,即将旧有知识进行相应的运用,又能使新知识更容易吸收,最终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知识进行良好的掌握。但由于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而不能及时了解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一味地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思维的灌输,这就形成了学生在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理解中,存在一定的思维定势,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不到有效提高。

第二,由于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不高,其数学意识缺乏。也就是说,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不知道具体应该怎么做和应该做什么,其数学意识性不高。从而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地掌握知识,还是一味地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

第三,缺乏有效的应变意识和能力。在该种情况下,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缺乏灵活掌握知识的能力,而且应变能力相对较差,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式。为此,在教学中,为了灵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应当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教学的变化性,针对学生的思维提供相应的联想空间,使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上能够多角度地进行考虑,然后形成自己的思维,才能使得学习效果更加地显著。

三、思维定势在学习中的不利影响

第一,数学思维具有一定的肤浅性。通常情况下,学生在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只是习惯性地顺着事物的发展思考问题,不注重思维方式方法的变换,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比较单一,缺乏抽象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往往在处理问题上具有一定的固定思维模式,善于自己熟悉的数学问题,而对抽象的数学问题往往抓不住其本质,一味地以自己已有的思维分析解决,使得解决问题的深度不够,从而不能很好的处理相关的数学问题。

第二,数学思维的差异性。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其相应的思维方式不尽相同,对此,学生对于同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是不相同的,这也就造成学生在理解上的偏颇。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在解决高中数学实际问题时,而且不太注意隐含的条件,没有找到问题的关键,这在很大程度上对问题的解决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对于很多学生而言,不善于应用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对很多的问题结论缺乏多元化、多视角的对比分析。

第三,数学思维定势存在很大的消极性。由于高中生经过多年的学习,其解题经验较丰富,因此部分学生的解题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思想相对较陈旧而不能根据问题的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歪曲的认识。因此,一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某种思维定势,很可能会导致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进一步提升。

四、突破思维定势的方法

第一,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一步加强基础知识的积累。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一旦对数学学习有兴趣,就会对问题的形成和解决产生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避免思维定势局面的产生。从实践来看,基础知识掌握的牢固与否,关系着学生的分数能否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在新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更应当遵循学生认知的阶段性发展特点,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关系,注重认知水平之间的差异性,强化学生主体意识、以及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的意志和习惯。

第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创新高度重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指导他们提高数学学习意识和能力。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们规范、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应当加强数学意识的教学,指导学生将数学意识渗透到问题之中,从而更好地进行相关的学习。也只有强化数学教学中的意识教学方式,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如鱼得水,应用自如。因此,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是其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第三,消除学生们的思维定势。在教师教学实践中,一方面要注意数学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思维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这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所在。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只有学生活跃思维,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为了消除学生的思维呆板状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对学生的求异思维活动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灵活度,使得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发展思维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

第四,对学生的数学思维的深刻性进行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是由数学的性质决定了的,在教学中对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进行培养,其实质是对学生的数学能力进行培养,学生应该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全面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一探究竟的习惯,并且要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注意避免思维定势的形成。

五、结束语

高中数学在教学中,由于许多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不够牢固,不能将旧有知识加以利用整合,以此辅助新知识的吸收,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为此,许多学生凭借着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缺乏灵活性,不能多方面探索问题,为此在数学学习中形成了思维定势的局面。为了学生更好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掌握,教师通常是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以此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但是,从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来说,题海战术不能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反之,盲目的做题会给学生造成厌倦的心理状态。因此,只有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打破思维定势,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1]石志.例谈数学学习中如何克服思维定势的负效应[J].中学数学,2012,(1):45.

[2]袁芳.高中生数学理解困难的成因及教学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5.

[3]安佳菲,刘合香,赵飞远等.高中数困女生解题思维障碍心理分析[J].考试周刊,2012,(27):57-59.

[4]李希友.浅析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消除[J].高中数理化,2014,(2):27.

[5]原晓萍.视觉思维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上一篇:浅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下一篇:上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机制建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