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现代化冲淡了语文味

时间:2022-06-28 09:20:39

别让现代化冲淡了语文味

如果我们现在走进一个语文课堂,就会发现大多数教师们忙忙碌碌:或情景剧表演,或激情演讲,或出示新颖别致的物件,或放声高歌……无不尽情展现,那课堂真叫五花八门、尽显神通啊。语文课堂俨然成了“综艺大观”“生活大舞台”。至于公开课、观摩课、优质课上,教师们更是大做文章。如果给予批评,就会有人举出“教改”大旗,说这才体现了创新,是“寓教于乐”,是“美育”,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减轻了学生负担、培养了多方面才能,是在进行“素质教育”。难道只要是“新”,就合乎教改精神么?凡是形式新的、热闹的、与传统的教学形式及气氛不一样的课堂,就可以不加辩证的审视,一致推为合格甚至优质课堂吗?在这里,我想呼吁“别让现代化冲淡了语文味”!

一、滥用情景剧教学,发展了表演能力,挤占了教学时间

曾经不理解“课改”的内涵与精神,在听课过程中见到许多教师运用情景剧进行教学,一位老师教《白兔和月亮》这篇文章时组织学生进行当堂表演“白兔请求众神之王撤销慷慨的决定”这一情景。听过课后觉得课堂表演使得课堂气氛活跃了,孩子们参与了,打击开开心心的,这节课确实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改革,只是觉得热闹之余课上的有些怪怪的。但还是想着效仿,也利用一些文章进行了操作。如教授《核舟记》中间三段要求背诵,苏、黄、佛印三人的姿势很容易混淆,于是请三位同学分角色进行表演。虽受条件限制,表演不可能很有情境,但还是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原先昏昏欲睡的学生也竖起头睁大眼睛看,还一边看一边议论纷纷,气氛的确活跃了。可轮到学生背诵记忆时还是容易出错。回想问题所在,还是在进行表演时,学生们只关注学生表演情境,注意力有所转移,花费大量时间,教学进度又很慢,挤占了本可以用来强化记忆或消化知识的教学时间。这种情形,我想可以用“有心栽花花不发”来概括。我们的教师千万不能为了求得热闹,而滥用情景剧教学。

二、夸大学生的主体,热闹了课堂氛围,冷落了文本深入

现在的课堂上,确实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的确张扬了学习者的个性,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可是这种精神导致的误读,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少教师就走向另一个极端,放手让学生提问,有时一堂课,学生提出了二三十个问题,教师不加归类、筛选,结果导致课堂教学环节散乱,有时还出现了偏离学习内容的无休止的争吵,重点、难点不能突出,无法深入文本,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2.现在各方面的呼声要求或者决定教育工作者不能体罚甚至是批评行为都不能有。于是,我们就一股脑的发表“这位学生的说法很有见地”、“说得很好,说了大家想不到的内容”……的言论。其实,在这么都被变了味儿加以肯定的表扬中有很多见解根本与问题无关或者偏离教学方向。说着说着就跑出了文本,何谈文本深入?

3.作为在农村教育工作一线的教师,我在教学工作中还发现对于视野比较狭隘的、表达能力较弱的农村学生而言,让他们发现问题、表达问题还是困难重重的。于是为了迎合这一精神,我也做了一些尝试,结果只有极的少数学生能偶尔提问题,有部分题目还是参考书上的,根本无法真正形成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丰富了视觉感受,框限了教学思维

多媒体的介入确实给语文教师插上了翅膀,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垄断的语文教学世界一去不复返了,这也是大势所趋。就一篇文章而言,利用网络就可以有取之不尽的资源、灵活多样的形式及不同风格和版本的参考教案和课件。有人感叹:现在的语文真好教,那么多人替你备出来了,课件制作一点都不用剪辑。确实,这拿过来就可以使用,大大方便了教师。但这些便利、现成的背后,且不说给偷懒的大开方便之门,对于教师个体的思索也是一个禁锢之锁。这是一个框子,因为人家展示在你面前的是一幅降服你的图景,你在不自觉中被动的接受了,于是在备课时渐渐地忽视了独立的思索。众所周知,“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对文本的解读的切身体会被人家代替了、同化了。

随之而来的是又用同种框子去框住教学对象,比如一篇优美的诗歌,首先在学生面前展示了一幅图景,且不论这图景制作的优劣,单从效果来看,就是在强制学生往眼前图景上联想,学生本来可以通过文字自己去联想、去想象,现在眼前就成为了现实,这显示有可能与读者脑海中的反差悬殊,甚而觉得非常地失望,于是那一行行精美的文字成为了一堆堆枯燥无味的铅字。媒体的穿插更是让人眼花缭乱,比如一篇缠绵低婉的文章,配上图景,学生不知要看书还是要看屏幕,配上乐曲,让学生不知道是和谁在对话,更没有独享文墨之香,如果那乐曲不和谐,则更是扫淡了文章的意境。

四、现代化的课堂用语,装饰了课堂行为,混淆了视听

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必定会派生出新的词汇和词汇的新意,随着新课改的扑面而来,“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这些词汇以迅猛姿势登上了教学舞台,一时间,教师言不及此就好似头脑古旧的私塾先生,为了体现出教师跟进时代、课改的脚步,课堂式的语言一定要有新东西、新词汇,于是这些本来是书面上理论语言便堂而皇之输送到学生的头脑当中去了。过去很自然的过程变成“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以往很随意的鼓动性语言变成了“谁到讲台上展示展示”,一个更让学生无所适从的是“现在我们来探究一下……”,诸如此类。课堂语言,应体现教师的风格和个性,任何盲从和模仿,到头来只能是邯郸学步,因为自己的语言才是最美的。

总之,新课标给我们提出了挑战,也给了我们机遇。以上更多是借鉴大家的意见和看法,加以本人实际教学中的真切体验感受到:课堂不改不行,但如果不视具体情况,一味出于新颖、追随潮流,而失却理智的思考,那就不是“改革”而是“改变”。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会“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让课改真正提高效率,千万别让现代化冲淡了语文味。

【参考文献】

[1]夏家顺.《谨防语文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倾向》.(《中学语文教学》第3期)

[2]祁玲娟.《新课标下别让“文本”遭遇冷落》

[3]赵丽君.《新课改后语文课堂上的硬伤》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初级中学)

上一篇:注意“导向” 防止“范规” 下一篇:浅析初中语文情境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操作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