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田土壤存在的问题及改良措施

时间:2022-06-28 06:03:12

菜田土壤存在的问题及改良措施

摘要 针对蔬菜种植过程中存在的土壤问题,如土壤板结于盐渍化、菌群失调、微量元素缺乏等,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蔬菜种植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 菜田土壤;盐渍化;菌群失调;改良措施

中图分类号 S1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1-0246-02

抚宁县深河乡东桐叶村从1989年有棚室生产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种植规模由当年的667~1 333 m2,发展到了现在的36.67 hm2,种植模式由单一的韭菜发展到春提前、秋延后2茬西红柿,重复种植2茬西红柿已持续15年以上。连续种植单一品种造成西红柿线虫、溃疡等病害严重,80%的种植户减产、20%的种植户几乎绝收。为提高产量,增加效益,菜农们一味地大量施肥、用药,然而产量却未明显提高,有些种植户产量反而下降,出现了成本大幅增加,效益反而降低的结果。

菜农施肥方法存在重视化肥、不使用菌肥、轻视微肥、浇水过多等误区,造成土壤恶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土壤恶化主要体现在土壤板结、盐渍化加重、土壤菌群失调、微量元素缺乏缺素症严重、土壤团粒结构破坏等方面[1-3]。当前菜田特别是老菜田的土壤亟需改良,解决办法:缓解土壤板结,减轻盐渍化;解决菌群失调;补充微肥;减少浇水次数[4-6]。经过几年的土壤改良,增产效果较明显。现提出简单的菜田土壤改良方案,仅供各地存在以上问题的老棚区菜农参考。

1 土壤板结、盐渍化加重

1.1 成因

长期以来,在许多蔬菜生产区均存在化肥使用不合理现象。有些菜农在施肥过程中往往凭借自己的经验,常导致用量过大,除了底肥过多施用以外,追肥量也超过实际需要。因此,施肥量超过标准是造成土壤盐渍化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过多施用了化肥降低透气性,严重破坏了土壤团粒结构,从而导致需氧性微生物活性降低,造成土壤熟化慢,形成板结。作物根系在该种情况下通气性差,容易出现沤根和烂根,更严重的是根系无法下扎,制约了对各种养分及微量元素的吸收。由于养分比例失去平衡,引起作物出现缺肥症状。菜农为了保证作物得到所需肥料,就盲目加大施肥量。尤其在设施生产中,施肥后缺少雨水的淋溶,极易产生盐渍化。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后,土壤中盐离子浓度加大,蔬菜根系无法正常吸收水分,不利于植株的生长。土壤盐害发生初期,表现为地面有清霜产生,后期形成绿皮“青苔”,但是棚室内蔬菜无异常表现;土壤发生中度盐害时,地面出现红色胶状物,干后成为“红霜”,设施大棚内的蔬菜会在生长中期发生少量萎蔫;重度盐害发生时,地面呈现“盐霜”,类似白色结晶,土壤盐渍化现象严重时,会导致腌根死棵。在温室内的蔬菜定植后难以生根,加重后期死秧。

1.2 解决措施

(1)药剂处理。可以采用汽巴松土精处理板结的土壤,降盐渍化。通过其物理作用,达到输送土壤、改善土壤团粒结构、促进透气的目的。松土精用量为4.5 kg/hm2,掺土450~600 kg,混合均匀后在作物根部附近进行撒施并浇水,有利于蔬菜根系下扎,改善其吸收养料和水分的状况。

(2)优化施肥,改良土壤。一是基肥尽可能地增施纤维素多的腐熟有机肥,例如,可施用优质堆肥或厩肥22.5~37.5 t/hm2。复合肥取决于种棚年数,新建棚750~900 kg/hm2,第2年减少为450~600 kg/hm2;4~5年后为300~450 kg/hm2;5~7年后为225~300 kg/hm2;7~10年后为150 kg/hm2;10年以上可以不使用。二是适度追肥,少量多次,并提倡根外追肥。如果一次性追肥过量,将增加土壤中的含盐量,从而抑制蔬菜生长发育。三是平衡施肥,酌减氮肥,增施磷、钾肥。四是施用多种高能生物有机肥或酵菌生物有机复合肥。五是因地制宜,如果菜地土壤氮含量偏高,可在夏季种1茬玉米,可以使土壤中氮含量降低。

(3)大水灌溉,排盐降盐。保护地由于连年种植蔬菜,易造成含盐量偏高,可采用大水沟灌排除盐分,注意灌排水要迅速,并且及时抢墒翻耕,可以有效打破板结土壤,有利于降低土壤含盐量。

(4)种植绿肥。利用大棚的空棚期,种植1茬绿肥,如苜蓿等,利用绿肥对盐分的吸收来降低土壤中的全盐含量,减轻土壤的盐渍化,将土壤中的盐分控制在适宜蔬菜生长的范围之内。在蔬菜种植前,菜农还可以将绿肥翻压到土壤中,以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增强土壤对盐分的缓冲能力,促进土壤的改良。

(5)土壤深翻,降低盐量。有研究表明,土壤耕作层(5 cm以内的表层)容易积累盐分,而在25 cm以下的土壤中盐分聚集量较少。根据这一规律,应当在蔬菜收获后进行土壤深翻,通过该方法降低表层土壤含盐量。

(6)大量使用秸秆,改善土壤结构。在蔬菜生产中,地下大量使用秸秆或应用秸秆反应堆和植物疫苗技术,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从而达到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作物的光合效率和营养积累的目的。

(7)实行轮作,改善土壤性能。实行不同作物间的合理轮作可以调节地力,改善土壤理化性能,提高肥效,还可以减轻病害发生。深根性作物如豆类、瓜类、茄果类等可与等浅根性作物如葱蒜类、绿叶菜类、白菜类等进行轮作。

2 土壤菌群失调

2.1 成因

从对于蔬菜生产的利弊考虑,土壤中的生物菌分为有害菌和有益菌2类。土壤中的有益菌可以有效改善作物生长环境,而有害菌则容易引起土传病害的发生。由于种植时间延长,土壤中的有害菌繁殖积累,有益菌未相应地补充,造成菌群失调,引起秧苗死亡。

2.2 解决措施

为了平衡土壤中的菌群,不能仅依靠杀菌剂,同时应当采取措施使土壤中的有益菌群得到补充,以此恢复和协调有害菌与有益菌的平衡,从而促进蔬菜稳定生长。目前,可使用家园益微增产菌来补充土壤有益菌,用量为家园益微增产菌7 500 g/hm2+助剂750 g/hm2(助剂的目的是养菌),掺土450~600 kg。1个生长季节使用1~2次,具体根据地块情况而定。

3 微量元素缺乏

3.1 成因与危害

植蔬连年种植很容易导致土壤养分尤其是微量元素,如铁、钙、锌、硼等的偏耗,但是连作是蔬菜种植的普遍现象,由此引发的缺素症日趋严重,对蔬菜的生长发育影响极大,生理病害发生严重,产量减少、品质下降。

3.2 解决措施

补充微量元素应当选对产品,掌握好使用时间,并且把握用量。一是底施。底施优力硼锌+瑞绿。优力硼锌补硼补锌,用量为3 000 g/hm2;瑞绿为EDDHA螯合态最稳定的铁肥,用量为750 g/hm2。在整地施肥时,将优力硼锌和瑞绿混合均匀,结合其他肥料共同施入。二是冲施。冲施瑞培乐。瑞培乐里面含锰、铁、钼、铜、硼、锌6种微量元素,含量全,利用率高,使用量少,每次追施1 500 g/hm2即可,配合冲施肥,补充各种元素,解决各种缺素症,平衡蔬菜吸收氮、磷、钾的比例,改变蔬菜品质。三是叶面喷施。叶面喷施微量元素适合于缺素症较轻的生理病害,应选螯合态较好的微肥,以保证其吸收率。补铁选用瑞绿,补钙选用瑞培钙,补锌选用瑞培锌,补硼选用瑞培硼。注意叶面喷施微量元素时,配合果蔬宝(内含稀土等)750倍液共同使用,效果更佳。

4 参考文献

[1] 刘义平.福安市耕地土壤肥力状况及改良途径[J].江西农业学报,2009(9):61-63,67.

[2] 张俊英,赵同科,许永利.氮肥施用与环境质量[J].华北农学报,2002(S1):223-229.

[3] 李春霞,陈阜,王俊忠,等.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06(11):68-70.

[4] 符建平,张丽红,王芳,等.日光温室不同蔬菜轮作体系对土壤环境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8,23(S1):334-339.

[5] 魏迎春,李新平,刘刚,等.不同栽培年限大棚土壤盐分变化特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8):3280-3282.

[6] 张翔,范艺宽,毛家伟,等.不同种植制度和施肥措施对烟田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8,23(4):208-212.

上一篇:斑点叉尾鮰规模化繁殖及规格种苗培育技术 下一篇:嘉兴市秀洲区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新模式及应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