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患者的心理评估及心理护理

时间:2022-06-28 04:57:29

急危重症患者的心理评估及心理护理

摘要:目的 本文对急危重病患者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以科学态度提出临床护理对策,强调了心理护理在急危重病患者护理中的突出作用和现实意义。方法 针对急危重病患者临床表现的一些情绪失控,精神恐慌,以及影响患者心理反应等因素入手,针对急危重症患者的心理特点找准病因,提出心理护理对策,解决急危重病患者在治疗、护理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结果 将选择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住院的经医生下达病危或病重通知的160例急危重症患者进行了观察,男100例,女60例,年龄48~85岁,平均(63.2±12.8)岁。文化程度,大学25例,高中40例,初中49例,小学及小学以下46例。病重90例,病危70例。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8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同时实施心理护理。两组在入、出院同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A型性格问卷进行测评。结果 两组患者出院时SDS与SAS的平均分进行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平均住院日,观察组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

关键词:急危重症 病人、心理评估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8-156-02

急重症患者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随时需要紧急抢救的患者。过去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急重症患者病势危急,护士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患者,无需实施心理护理。近十年来,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重症患者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因为急重症患者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解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如果在患者心理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性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住院的经医生下达病危或病重通知的160例急危重症患者进行了观察,男100例,女60例,年龄48~85岁,平均(63.2±12.8)岁。文化程度,大学25例,高中40例,初中49例,小学及小学以下46例。病重80例,病危80例。

1.2 方法

1.2.1 分组与护理方法 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观察组男47例,女33例;对照组 男45例,女35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同时实施心理护理。

1.2.2 测评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A型性格问卷[3]为测评工具,由专人对患者入院后1~2 d 及出院时心理状况进行测评,按统一标准记录。

1.2.3 效果评定标准 (1)治愈:血压,心电图,心率稳定在正常范围,无头昏,胸闷;(2)好转:血压,心电图,心率稳定在正常范围,活动后有时胸闷或头昏;(3)无效:血压下降,但1 d 内波动明显,自觉心慌,胸闷,头昏明显。

2 结果

2.1 两组SDS、SAS及A型性格均分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SDS、SAS及A型性格均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出院时两组SDS,SAS均分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且差异非常显著(P0.05)。A型性格,两组均分有所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平均住院日,观察组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

3 影响患者心理反应的因素

3.1 疾病因素 循环系统疾病与神经系统疾病往往有脑供血不足,使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精神神志改变。电解质紊乱以及有毒的中间代谢产物蓄积,也能引起情绪不稳定、忧郁、疲倦、萎靡、乏力等症状。

3.2 个体因素 个体对疾病信息的敏感性、患者对疾病所造成痛苦的耐受性及社会因素也会影响患者对疾病的心理反应。

3.3 环境因素 患者对ICU环境陌生,加上ICU气氛严肃。各种医疗仪器发出的警报声,医务人员的频繁走动,其他患者的声,以及与家人隔离和缺乏心理交流,均增加了患者的不安全感和孤独感。患者目睹其他患者的挣扎甚至死亡,更加重了恐惧心理。

3.4 治疗因素 镇静药物和肌松药等影响肌力或脑功能,产生不良心理反应。人工气道的建立,使患者失去语言交流能力,产生恐惧感。各种引流管、有创导管的置入约束带的应用,强迫等都给患者带来痛苦,造成患者不同程度的感觉阻断,从而诱发不良心理反应。

4急重病人的心理特点

4.1 惊慌恐惧 这类病人多由于突然受到意外伤害或病情急剧变化而来医院就诊,病人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来诊时常表现惊慌失措,向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过急的要求,态度也不好,情绪波动很大,迫切希望得到最快最好的医疗救助,以抢救他(她)的生命。如凶猛的大出血最易使病人产生恐惧和死亡威胁感,面部烧伤、四肢断离、双目失明等对病人最容易构成威胁,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心前区剧痛常给病人以一种濒临死亡的体验,产生十分明显的恐惧感,使病人思想极度紧张,甚至不敢睁眼和翻动身体。[1]

4.2 焦虑不安 为了抢救病人生命,有些急重病人需要立即给予手术治疗。由于起病急,患者缺乏心理准备,加上手术痛苦大,对生命有一定的危险,使病人出现焦虑不安心理。此时,他(她)们最关心的是医院条件、医生的素质和手术的安全性。他们渴望得到有经验、医术高明的医生给自己做手术。

4.3 孤独压抑 为了便于监护和抢救急重症病员常常将患者安置在一个特殊的病室环境中。如心肌梗塞患者安置在监护病房,远离亲人和朋友,探视也受时间限制,医护人员也无暇与之攀谈,使病人有一种深深的隔绝感和孤独感。时间过久了,就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压抑心理,表现为烦躁、辗转不安、激动易怒、神志恍惚。

4.4 依赖 危重患者身体虚弱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渴望生存,甚至期望迅速康复,对他人尤其是医护人员及家属的依赖性增强,期待得到更多的照顾。有些患者适应了ICU医护人员对他的治疗与护理,对ICU产生依赖,病情稳定后也不愿意离开ICU。

4.5 绝望感 危重患者由于生理功能受损,生存目标受挫,感觉到自己疾病的危重,产生无助和绝望。

4.6 矛盾 长期慢性疾病,病情常反复发作而住院时,往往既惧怕死亡,又怕连累家属。从而产生求生不能、求死不成的矛盾心理。

5危重症患者的心里护理

不同的年龄、病情的轻重、不同的经济情况、不同的社会关系等均可对病人的心理活动造成直接影响,因此护士不仅要了解病人的生理、病理情况,还要了解病人的心理现状及社会家庭状况,才能真正掌握病人的心理变化,从而更好地做好护理干预。

5.1 稳定病人情绪,是心理护理成功的前提。急危重症患者以服毒、外伤、各种脏器功能衰竭急性发作为主,由于起病急、病情重,病势凶险,病人对疾病缺乏认识,心理随能力不足,各自表现为紧张、焦虑、恐惧、悲观失望等等,护理人员在迅速、及时、有效配合抢救的同时,应首先稳定病人的情绪言,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才能主动积极配合救治,提高抢救成功率。传统方法是劝慰病人,消除紧张情绪,但这种方法往往收效不大,危重症患者在情绪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单纯的语言安慰就如杯水车薪,难以达到心理护理的目的。所以心理护理首先要表现在医疗、护理人员以治愈疾病的态度上,高度的重视,足够的信心,有条不紊,忙而不乱,执行医嘱的轻、快、稳、准,会在很大程度上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增强安全感,在尽力终止病人不断加剧的紧张情绪,增强安全感,在尽力终止病人不断加剧的疾病痛苦的基础上,再配以适当的语言安慰,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对于生活丧失信心的患者,则要找出其轻生的思想根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根本上消除其轻生的念头,树立起生活的勇气。[1]

5.2 创造良好的诊疗环境 现代整体护理模式要求注重以人为本,以促进病人身心健康为目的。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应注重心理治疗、生物反馈和行为治疗及环境治疗,特别是心理和环境方面,护士应该充分发挥主观性和创造性,以提高医疗效果。[2]

5.3 帮助病人树立康复信心 尤其是后遗症多的病人,常感觉自己没有存在的价值,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尊重他们,并认定其存在的价值,可将同病区治疗效果好的病人作为典范,采取干预病人心理活动的理论和技术,如:权威性劝导和解释可以改变病人的认知方式,感人肺腑的温暖和热情可以转变病人的情绪状态,热情的鼓励和支持可以使病人增强与疾病斗争的勇气,肯定性的保证可以使病人感到安全,巧妙积极的暗示可以使病人按照医护人员意志行事。总之,要因人而异,使病人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

5.4 倾听音乐法 在保证不影响其他病人休息的情况下,播放一些病人喜欢听的音乐,以解脱病人现实的压力,同时转移其注意力,创造新的环境,改善病人的焦虑情绪,促进早日康复。

5.5 做好病人家属和亲友的思想工作,是心理护理成功的重要环节。急、危、重症患者在救治过程中,其家属亲友由于对突发疾病的恐惧和缺乏了解,对亲人病情的担忧,往往会表现得惊惶失措,哭闹喊叫,甚至易怒、冲动,不但影响了正常抢救秩序和抢救过程,而且会给患者情绪带来很坏的影响,使之过分担忧自已的病情,加重心理负担,反而加重病情。而对于对生活丧失信心,病程长,预后差将会落有残疾的患者,亲友、家属的理解、体贴、关怀和适时、适度的劝说对病人心境的改善也正如雪中送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在允许的情况下,应向他们做好必要的病情介绍,讲明配合治疗的重要性,稳定情绪,使他们主动配合治疗,影响、感染患者的情绪,使救治顺利进行。

5.6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患关系是通过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医疗作风、娴熟技术,对病人的同情心,良好的心理沟通以及病人的遵医行为建立起来的。良好的护患关系能够激起病人对治疗的信心,改善对疾病的消极心理,增强与疾病作斗争的勇气[3]。护理人员要充分尊重、同情、理解和关心病人,对有后遗症的病人要避免加重这类病人的自卑感,当病人觉得自己对家庭、社会没有价值,悲观失望,甚至有自杀念头时,护士应多注意,使病人觉得自己被关心、重视。运用亲切的语言,适当的关怀,创造良好的气氛,然后采用有针对性、有效的方法努力达到沟通,如对失语的病人,可用笔与病人交流,偏瘫病人可帮助其锻炼肢体功能,不能自理的病人可在生活上给予帮助,通过与病人的互动,增加病人的自尊,改善护患关系。

5.7 良好的护士素质是心理护理成功的关键。医护人员的救治水平,对急危重症患者的心理影响很大,每一位患者都希望到一个医疗水平高的医院,找一个医术高的医生救治,对护士的要求也是同样,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有一个良好的职业素质,言谈举止的得体,大方、仪表的整洁、端庄,首先会在心理上使患者有一个良好的印象,再加上扎实的基本功,执行医嘱的准确无误,技术操作的熟练利落,就会让患者看到自已康复的希望,在安全感中,很快进入被救治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抢救成功率。

5.8 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对病人的心理状态有很大影响。病人脱离危险后,面临着较长时间的恢复阶断,此期由于病人角色的转换,与社会生活脱离时间较长,病人迫切希望早日康复,脱离医院环境,尤其在某些生理功能丧失或低下,生活不能自理时,往往表现为焦躁、易怒、情绪低落等等,难于配合护理工作,此期要求护理人员要有较强的责任心,服务态度好,并着重加强生活护理,建立良好的治疗环境。应做好各种基础护理,如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等,尤其对不能起床的患者,要注意保持其肢体的功能位置和卧位的舒适,以便减轻病人的痛苦和不适,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协助病人解决生活的不能,或安排替代的办法,改善不良的心境,同时还要保持病室安静、清洁、整齐,减少噪音等不良因素的刺激,加上护理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谦和的笑脸,必定会维持住病人良好的心境,缩短治疗过程,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吴培香.患病病人的心理护理.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4,1(1):50.

2 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9~123.

3 吴培香.患病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4,1(1):50.

上一篇:输液泵静脉滴入硝普钠治疗高血压急症16例的护... 下一篇:探析人性化护理干预对内科患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