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中的言语教学浅论

时间:2022-06-28 12:25:41

语文教育中的言语教学浅论

语文教育是以语言为基本内容,提高人的言语素养的学科教育。言语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运用的实践,是鲜活的,灵动的,富有勃勃生气的。这种蕴涵着人的生气与活力的言语,是与人的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言语、文学的鲜活,无不来自于生命的灵气,生命的灵动。人有怎样的生命状态,就会有怎样的言语人生;而一定的言语状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或促进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价值。

语文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学会感悟精神生命的言语。求真,表现的是一种科学精神;求善,体现的是道德精神;求美,注重的是审美精神。有生命的言语能展现情、理、趣,有的清新明丽,有的蕴藉典雅;有的粗犷豪放,有的婉约缠绵;有的睿智精浑,有的飘逸豁达;有的平和宽容,有的激越昂扬……泰戈尔曾经说:“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熏陶,感染,浸润。言语生命在书味的滋养抚慰下,喧嚣与动荡隔离,烦恼与不安隐去。浮躁不再,媚俗远离,性灵净化,人格升华。

涵咏生命的言语,体悟言语的思想情感。譬如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五、六段,诵读时必须抓住作者当时的心情特征: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只要学生能恰如其分掌握好借景抒情的分寸,从作者的言语中去解读对荷塘的描写中那种物我融为一体的境界,让学生通过诵读并谈出文本的神韵,方可鉴赏文本永恒的艺术魅力。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的《登高》中“落木”一词有更空阔的意境,连叶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与飘荡缠绵之意也洗净了。“落木”展现了处境的苍凉,人生的苍凉,诗的意境苍凉。“落木”展现的是中国式的悲剧:人生失意、失落往往在自然中找到慰藉,自身生命融于自然,不单蕴藉,而且永恒。杜甫的苍凉具有普遍性,诗人个人生老病死,知音难觅,仕途患难,怀才不遇,家国飘摇,但是不是走向绝望,而是找到一个归结点,孤独的诗人与大自然的契合。

涵泳品位是一种对言语灵性的深悟。我们也可以“联想触发”有生命的言语,把平面的文字“还原”成生动可感的画面,从文中“谈出形象”。结合作者生活背景、身世,并与自己的生活体验、阅读积淀相沟通,联想到社会和自然的各种现象等等,就能从文中“谈出自己”,“谈出生活”。

《孔雀东南飞》描写兰芝遣归前梳妆的一段,“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路,耳著明月。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指如削葱根”一句通过描指展示了兰芝的美丽,离别前的盛装,手传递的人物的天生丽质,精细精致的修饰,从自我价值的肯定来张扬个性的尊严。有生命力的语言从独特的角度塑造着女性的形象。

涵泳品位有生命力的言语,首先教师要细读文本,同时引领学生也去细读文本。文本细读,用夏尊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细读文本的要素是慧眼挖掘,抓住文章的关键字词句。

语文的教学本质是言语教学和审美。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睿智,唤醒和点化学生的言语悟性和灵性。人本身的文化视野、言语禀赋、审美旨趣、精神高度、生命境界决定着细读的品质。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片段,挖掘、敲打,再敲打,于是课堂精彩不断。

我们应该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多提升自我语言的生命意识,并张扬有个性的言语生命力。当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自己对生命的体验、感悟、理解时,老师应该充分肯定学生的言语智慧,从而激励大多数学生的表现与存在的欲望,用语言符号来展示自己的心灵。

语文老师最大的贡献就是发现学生言语天分,以园丁的身份给予培植,使他们有自己的四季,而不是以导游的身份将所有的言语生命导入同一个终点,却错失在路上的风景。

用扣人心弦的语言显示作品的魅力,用精彩鲜活的言语塑造教师自身的人格,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洋溢着青春活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给学生构起一个美丽的精神家园,让他们在这一片饶有趣味的天空里快乐地飞翔。

张慧玲,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05级教育硕士。

上一篇:《种树郭橐驼传》的另种教法 下一篇:对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