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与管理措施研究

时间:2022-06-27 11:00:29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与管理措施研究

摘要:对现代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除了技术上的研究意外,还需要管理上的科学的方法。本文主要针对施工技术和管理方法展开探讨,提出了一些施工上的保障方法和管理上的手段。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手段材料配比

随着当代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体积混凝土建筑出现在城市与工厂以及交通干线上,这些大体积混凝土建筑包括车站、广场、桥梁等建筑规模较大的地方。所谓大型混凝土是指混凝土结构物实体最小尺寸等于或大于1m,或预计会因水泥水化热引起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而导致裂缝的混凝土。现在出于公共安全、建筑使用寿命等多方面的考虑,对大体积混凝土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么对它的施工技术与管理措施研究就很有必要了。

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与管理

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施工时需要做好施工准备、混凝土的配置、在施工过程中才是真正的施工技术。施工准备工作包括施工器具的准备,混凝土的申请,准确掌握混凝土的需求量,以及混凝土的初始凝固时间和浇筑时间,检查施工设备,核实施工人员,准备好各种防护材料等。

1.1大体积混凝土的配置

为了能够使混凝土能够在使用过程中不出现问题,在对大体积混凝土的配置上有严格的要求。

首先,在选材上粗骨料宜采用连续级配,细骨料宜采用中砂。其次就是在外加剂的使用上宜采用缓凝剂、减水剂;掺合料最好采用矿渣粉、粉煤灰等减少水泥之间的间隙。还有就是在保证大体积混凝的混凝上强度及坍落度要求的前提下,为了降低单方混凝上的水泥用量,应提骨料和高掺合料的含量。最后水泥应尽量选用水化热较低、凝结时间较长的水泥,这样可以降低温差,比如可以采用的水泥类型有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热硅酸盐水泥、大坝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等。

1.2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

现代建筑大体积混凝上施工,其特点就是体积大,而它的表面系数比较小,水泥水化热释放相对集中,建筑内部温度上升比较快。这样就会导致大体积混凝土建筑的内外温差加大影响工程的质量,为了能够保证工程的质量,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有如下要求:

(1)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控制。把握好大体积混凝土内外的温差,把它们控制在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

(2)应力控制。相对于温度控制而言,应力控制更加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大体积混凝土的承受能力、抗拉力的强度、以及它的柔韧程度等。这些都关系到大体积混凝土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与生命的持久性。

(3)混凝土的传输。基于多种因素的考虑,大体积混凝土的传输应该根据工程自身特点采用泵送混凝土,在传输之前优化配合比,掺入减水剂、保证混凝土出机和入仓时的质量要求。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拌制时间,一般为60秒左右。

1.3、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管理

对大体积的混凝土的施工管理主要包括两个部分:质量管理和时间管理。也就是说在构建过程中不仅要保证建筑物的质量,还要保证能够按期完成交付使用。

(1)原材料的控制。对水泥、砂、石等必备的建筑材料的质量必须有严格的要求,需要专门的质量检测人员进行检查,在试用合格后方可正式投入使用。

(2)劳动力和机械设备的控制。大体积混凝土建筑与一般的工程不同,它归根到底还是需要劳动力与机械来完成的一项工程,所以就必须保证劳动力的供应,机械的连续使用。

(3)施工过程中质量的控制。对大体积混凝土建筑的和质量控制需在过程中把握好,包括对各项工程的检验与审核,材料的使用情况等各个方面。

(4)时间进度的控制。任何一个项目都是由一个项目周期的,为了能够如期交付使用,就必须做好时间进度的控制。

2.存在的问题分析

2.1技术上的问题

在对大体积混凝土建筑施工的技术上会存在以下问题,需提高承建人员以及技术人员的警惕。

(1)混凝土配比上的不合理。对水泥、骨料、外加剂等多种原材料的配比上没有按照既定的质量要求,或者在配比的过程中存在疏忽,导致配比出来的混凝土无法满足强度要求和坍落度的要求。

(2)传输过程中的失误。由于传输的不及时而影响使用,由于不明确混凝土的凝固时间,从而导致在传输中没有把握好最优的传输时间;或者因为设备的问题,混凝土传输泵出现故障而没及时维护。

(3)施工过程中的问题。混凝土浇捣方式及顺序、分层厚度、振捣方式、混凝土二次抹面、混凝土养护等都将对温度裂缝的产生有一定影响。如果控制的不好,就会导致裂缝的出现。

(4)不利环境的影响。应付施工中的不利环境,对大体积混凝土建筑施工的要求更高,如果在6―8月开展的施工,在基坑处于地面下11m左右,坑内空气流通较慢,坑内气温较高,加剧了底板混凝土温度控制难度。

2.2管理上的问题

在大体积混凝土建筑的管理上也会出现漏洞。

(1)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多出现在升温对或降温时,升温时易出现表面裂缝,一般混凝土成型后第三天升至最高,也最容易出现表面裂缝。管理的过程中可能会忽略这一问题,建筑的质量。

(2)人员与设备的管理问题。在施工的管理上可能会出现人员与施工设备的缺乏问题,施工人员与施工设备不能相匹配的问题,甚至还会出现人员与人员之间沟通的不足而导致在建工程的工作上的重复性与遗漏性,管理者与施工人员的沟通不足而导致在建工程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3)时间管理上的问题。管理者对大体积混凝土建筑工程的时间把握力度不够,不能准确掌握工期,或者分不清楚各项工作开展的主次,从而导致工期的延误。

3.技术与管理的优化措施

3.1施工技术的优化

(1)材料配比与选择。对施工技术的优化首先体现在原材料的配比上,大体积混凝土材料的配比是保证该建筑质量的关键。在选材上掌握水化热低、降低放热峰值、延缓放热峰值、减小混凝土体积变化等的材料。在对水泥选用上应该普通硅酸盐水泥,它早期强度较高,品质比较稳定,与外加剂适应性好,保水性良好。粉煤灰掺量应选择II类,可以有效达到降低水化热及保温混凝土温度的目的,同时可明显降低混凝土收缩程度;掺合料,缓慢的设定的时间为11 - 13个小时,可有效降低水泥水化热高峰,水化热延迟时间,采取这种方式可以确保施工的连续性,在对骨料的选择上应该有稳定的质量保证。

原材料选择表

材料名称 材料品种 材料规格 主要技术指标 质量状况

砂 河砂 中砂 细度模数>2.31,含泥

泵送剂 XDL-7 一等品 对钢筋锈蚀:无,氯离子含量:0.03,碱含量:2.07%,氨含量:无 符合JC473、DBJ01-61-2002、GB18588标准要求

水泥 P•O 42.5 强度富余系数:>1.22,碱含量:0.669%,氯离子:0.009 符合:GB175、GB6566标准要求

石子 碎石 5-25 级配:连续级配,含泥量

掺合料 粉煤灰 II级 细度:13,碱含量:0.32%需水量比:97% 符合GB1596标准要求

膨胀剂 UEA 一等品 氨含量:无,碱含量:0.289%,氯离子含量:无 符合JC476标准要求

在原材料的配比上应该严格按照JGJ55-2000《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DBJ/T01-64-2000《混凝土矿物掺合料应用技术规程》等一系列的相关规定来执行保证配比的合理性。

(2)传输过程的优化。传输前检查设备是否能够正常工作,液压油位是否正常、分配阀有无磨损等问题。在传输过程中应保证准时,混凝土的场外运输采用滚筒式罐车,运送混凝土的车辆应满足均匀,连续供应混凝土的需要,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做好混凝土的调度指挥,减少混凝土的停滞时间。混凝土罐车在冬季施工时应采取覆盖、保温措施,防止由于外部温度原因影响混凝土的质量。

(3)施工过程的优化。混凝土裂缝的出现是因为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导致发热量增大,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最好采用分层浇灌得的方式。在浇灌时,每隔0.6―0.8米为一层,要个控制浇灌周期,尽量保证在没八小时能够浇灌一次。做好混凝土的养护工作,在冬季时不要浇灌,特别是温度在5℃以下时,防止混凝土冻裂。

(4)施工环境的优化。如果工程的周期紧而且是在6-8月这样的高温环境下进行。那么在施工时可以采取避开高温时段的方法,比如在当天晚上18:00开始施工到次日8:00结束,把这当作为一个工作日。避免水泥、砂子等各种原材料的曝晒,导致温度升高,采取防护措施降低温度。

3.2施工管理的优化

(1)经常对在建大体积混凝土建筑进行检验,加强对温度的监督管理,一旦出现温度升高的现象便采取人工降温手段,防止裂缝的出现。若出现了裂缝应组织人员及时修补,以免造成后患影响整个建筑。

(2)加强管理者与施工人员的沟通,施工人员与施工人员之间的沟通。前者的沟通可以使施工人员明确施工目标与方向,是建筑物能够满足最开始的要求;后者的沟通可以加强人员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与设备的使用率,保证工程的完整性。

(3)做好时间管理。采用时间管理的手段及方法来规划整个工程,如对整个工程进行里程碑规划,采用四象限法来划分工作的主次,对时间进行优化等方法,来保证工程的如期完成。

4.总结

通过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与管理措施的分析与优化,使得这项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更加成熟,更加具有指导意义,但是并不意味着做好了这些就一定能够保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绝对成功,应为还有很多的细节值得我们注意,去思考并进一步的优化。

参考文献:

[1]张子胜.浅谈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论述[J].四川建材.2009,(05).

[2]顾敏.浅谈混凝土裂缝的预防和控制[J].甘肃科技2008,(05).

[3]朱伯芳.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与温度控制[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1.

[4]易显尤.谈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10).

[5]胡昌武.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与管理措施研究[J].大众周刊.2010,(04)

个人简介:

刘朝辉,1975年2月出生,福建南平人,1996年毕业于福建省建筑工程专科学校,现任职福建睿翼建设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多次担任大型建筑工程的项目负责人。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电力设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下一篇:喷射聚丙烯微纤维混凝土在地铁车站防水施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