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居民储蓄现状及成因分析

时间:2022-06-27 10:22:46

湖北省居民储蓄现状及成因分析

摘 要:近十年来,湖北省地区的居民储蓄一直呈现出总额高并且逐步上升的趋势,本文从规模和分布两方面分析了湖北省居民储蓄的现状,从而提出了其影响因素

关键词:居民储蓄;收入;消费;社会保障体系

一、湖北省居民储蓄现状

(一)居民储蓄规模

湖北省居民储蓄逐年增长,2013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5972.15亿元,是2004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4.1倍。十年间增长率在15%左右,2007年的增长率最低,2009年的增长率最高。随着居民储蓄的增长,人均居民储蓄也不断提高。2013年人均存款达到2.7万余元,比上年增长17.38%。

(二)居民储蓄地区差异

湖北省居民储蓄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地区差异明显,各地区居民储蓄增长不均衡。武汉是居民储蓄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其他城市。根据湖北省统计局公报显示,2012年,武汉市的居民储蓄余额为4729亿元,是潜江市(221亿元)的20倍。2008~2012年间,武汉市的存款余额增长超过2000亿元,由2428亿元增长为4729亿元。宜昌市的存款余额增幅超过500亿元,而其余三市的增幅远低于500亿元。居民储蓄的地区差异有待缩小。

二、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发现,湖北省地区的储蓄额呈现出储蓄总额高,同时逐年上升,并且分布区域不均趋势。对于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本文从以下几点影响因素来分析。

(一) 居民收入

收入与储蓄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居民个人收入尤其是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是我国居民储蓄率增长的根本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前,居民收入还很低,收入中的绝大部分是用来保障居民基本生活水平,满足生存的物质需要,收入几乎没有结余,相应地,储蓄率也很低。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WTO以后,我国社会经济加快发展,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居民收入也不断增加,居民储蓄也步入了持续增长阶段。然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在居民收入层次上,我国居民储蓄主要集中于高收入家庭。城镇居民储蓄中的30%出自低收入家庭,70%为中高收入家庭;农村居民储蓄中的30%来自中低收入家庭,而70%源于高收入家庭。总体来看,居民储蓄存款中的50%来源于人口数量不到18%的拥有中高收入的城镇居民。2013年末,湖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906元,在全国31个省市排名中居16位,比上年增长9.9%。湖北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8867元,增长1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纯收入的2.6倍,差距较大。农村居民的纯收入低于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这是导致城镇居民储蓄存款远远大于农村居民储蓄存款的重要原因。

由统计数据发现,2002~2013年湖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一直处于上涨趋势,城乡居民人均存款余额也随之增加,而且增幅和波动情况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趋势比较一致。由此可见,居民储蓄的增长与居民收入的增加尤其是城镇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呈正相关。

(二)居民消费

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消费和储蓄呈负相关的关系,消费降低会增加居民储蓄量。凯恩斯(1936)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认为人们的消费虽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在所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也就是说,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低于农村居民,高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低收入阶层,因而会导致居民储蓄增加尤其是城镇居民储蓄的增加。我国消费信贷发展不平衡,除了广东、北京等主要省市之外,包括湖北省在内的其他地区消费信贷发展不够积极。消费信贷主要集中在城镇,农村占消费信贷总量的比例不足10%。消费率偏低是导致湖北省居民储蓄增长的重要原因。湖北省消费率偏低,内需不足已成为制约湖北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障碍。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相比投资和出口,消费对湖北经济的贡献率较低。

居民储蓄还受到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的影响。近几年,物价上涨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货币购买力下降,居民生活成本变高,生活压力变大,人们都不愿意花钱,消费受到了抑制,相应地,储蓄会增加。物价上涨还会使实际利率降低,银行存款利息会缩水,存款理应下降,但是居民存款有增无减。湖北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在5年内增长了1倍,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较为稳定,波动幅度较小。然而,几种主要的消费品价格总体呈逐年增长趋势。尤其是居住类消费品价格,5年内平均增长率为4.16%,尽管政府出台了各种措施如限购来调控房价,但房价依然居高不下,多数居民会选择尽早存款买房,以防几年后房价更高更加买不起。食品价格波动幅度最大,居民对未来预期不确定,预防性储蓄会增加。

(三)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也会导致居民储蓄的增加。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1995年以前,国家还存在福利分房制度,居民还可以享受分房福利,对住房担忧不大,生活成本较低。然而,1995年以后,分房福利被取消,居民需要自费买房,生活支出加大,经济压力变大。除此之外,居民还要应对子女教育、医疗、养老和失业等问题,不得不存一部分钱进银行来保障自己的生活需要,导致储蓄倾向增加。

湖北省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较窄,主要集中在城镇。2013年底,湖北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219.1万人,而农民工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仅为60万人,相差近11倍。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77万人,参保人数中,参保离退休人员增幅是参保在职职工增幅的2.3倍,与全国趋势(离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的增幅基本同步)有差距。全省各项保险发展不平衡,基本养老保险负担较重,征缴收入与基金支出缺口仍然存在。

(四)名义利率

利率高低对储蓄率也会有影响。西方经济理论认为,利率与储蓄呈正相关关系,利率高,居民储蓄会增加;利率低,居民储蓄会降低,但这种正相关关系在我国市场经济中表现的并不明显。我国的市场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转型而来的,处于转型中的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社会制度不够健全,居民对未来预期没有太大的自信,再加上对利率的调整和变动缺乏理性认识,导致居民对利率的上调或下降反应不大,所以无论是利率上调或者下降,居民都会将钱存入银行,在经济上增强自己在社会上的安全感。我国活期存款基准利率从2010年起经历了多次调整,2010年为2.5个百分点,而2012年7月达到3个百分点,比2010年上升了0.5个百分点,湖北省地区居民活期储蓄存款总额也随之由3798亿元上涨为12979亿元。由此可见,在这段时期内,居民储蓄与利率基本呈正相关关系。

(五)投资方式

自古以来,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长期的心理特质,很多居民都把银行储蓄作为唯一投资手段,而对于其他投资方还不了解。20世纪90年代以前,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够完善,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居民对于股票、基金、期货等风险较大的投资方式采取尽量回避的态度,造成居民投资方式单一,大量储蓄存款不能及时投入市场,进而转化为投资。近几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意识的增强,居民的投资从单一的储蓄向股票、债券、基金、房地产、保险以及收藏等多元化领域发展。然而,由于金融市场的复杂多变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接连出台,多数居民以短期投资为主,以便快速回笼资金,多数居民为了保本增值,降低风险,选择储蓄为最大投资。相比储蓄,股票、债券等投资方式风险较高且收益不太稳定。一些风险相对比较低且收益比较稳定的投资工具现在还是比较少,居民可投资渠道比较缺乏。

(六)其他影响因素

居民储蓄除了受上述因素影响外,还受到人口构成和税收结构的影响。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大,储蓄越大;税收结构中直接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远远高于间接税收对居民的影响,而且直接税收的影响是正面的,也就说直接税收与居民储蓄呈正相关关系。

作者简介:王紫(1987―),女,湖北武汉人,硕士湖北大学知行学院经济与管理系教师,研究方向:货币银行学。

上一篇:论当前经济形势下的房地产和土地经济 下一篇:浅谈市场营销理论在国有企业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