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产业融合成长的内在机制

时间:2022-06-27 09:31:55

探析产业融合成长的内在机制

【摘要】在新经济时代,产业融合的成长趋势日益明显,其影响力已渗透于国际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等诸多领域。产业融合成长的内在机制是竞争与协同。竞争与协同不可分割,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关键词】产业融合 内在机制 竞争 协同

在新经济时代,产业融合的成长趋势日益明显,其影响力已渗透于国际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等诸多领域。例如,掌上电脑、手机电视、网络电视和网络电话等产业的融合保持强劲的势头,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产业融合诞生的现实土壤是开放的产业系统,而产业之间的竞争与协同则构成了产业整合的重要内在机制。探析产业融合成长的内在机制,有利于设计合理的企业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和产业管理体制,进而推动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产业融合的内涵和类型

一般而言,产品、技术、市场、企业和制度等要素通过特定结构进行整合,便形成了产业。而产业融合是产业发展和创新的必由之路。所谓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要素在竞争与协作等内在机制的作用下催生新兴产业的自然过程。

诸多不同产生要素和整合使产业融合的类型较为纷繁复杂。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产业融合主要分为产品融合、技术融合、市场融合、企业融合和制度融合。

产品融合是指在设计过程中进行模块的替代与整合以统一产品功能的创新活动。根据产品形态的差异,产品融合有服务产品融合与实体产品融合之别。随着产业系统的开放度日益提高,产品融合的成长非常迅速。例如,掌上电脑、网络电话业务和手机等融合型产品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产品融合不仅仅是产业融合的开端,而且促进了其他类型产业融合的发展与演化。

相对于产品融合,技术融合是层次较高的产业融合。技术融合赖以产业的前提是不同产业具备相似和相同的生产知识与技术。技术融合在现阶段发展的典型现象是数字融合。数字融合的关键环节在于运用二进制(0或1)的方式将出版、广播电视、通讯以及计算机等不同产业进行数字技术处理之后所形成的不同信息形态加以统一编码,进而实现信息保存和传递的一体化,在不同产业之间极大提高了信息的互换性与互联性。

技术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市场融合。市场融合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涉及到产品、技术、顾客、企业与需求五个方面的融合。其中,消费者市场的融合愈演愈烈,不同企业争夺相同的消费者群体的趋势不断增强。典型的事例是手机产品与数据服务的融合,导致了大量消费群体从数据服务产业流向了手机产业。

企业融合在一定意义上可谓是市场融合的伴生物。而对市场融合的发展趋势,处于不同产业系统的企业为了扩散业务往往进行战略联盟或并购等活动,进而实现企业融合,其结果造成了不同产业之间的企业拥有趋同化和多元化的业务。我国企业融合的典型例子之一是广播电视制造、通信设备和计算机等产业间的企业融合。多元化业务有利于企业增加知识与技术的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将多种知识与技术运用于一个独立产品,即促进产品和产业的融合。

企业融合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制度融合状况。制度对于企业的一系列行为具有管束的作用。制度大致可以划分为微观制度与宏观制度。微观制度包括技术标准和企业行为规范等规定,而宏观制度则包括产业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规定。所谓制度融合是指不同产业间的微观制度和宏观制度的创新与协调。

总之,产业融合的类型是多方面的,只有将这些不同的类型有机地整合起来,才能有效推进产业融合。

二、产业融合的内在机制

(一)竞争

限于资源的有限性,经济领域普遍存在企业间的竞争。与此同时,竞争又是有效配置资源的方式与途径。当然,竞争的这一积极功能是逐步发挥的过程。在竞争的过程中,市场主体在开放的环境中获取、传播和扩散知识与技术,并伴随着艰苦的创新、试验与调整等过程。这些过程有利于不同产业间的企业进行互动,促进产业融合。

为了进一步探析产业融合中竞争机制的积极作用,有必要对不同竞争形态进行研究。

1.竞争的形态

(1)封闭式竞争

同一产业中的企业所进行的竞争称为封闭式竞争。由于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封闭式竞争的形态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即由企业间的竞争演化为供应链间的竞争。

企业间的竞争不是通过合作伙伴的协作而是依靠单个企业独自的力量来进行竞争。对于企业间的竞争的关键要素,美国波特教授归纳为现有竞争者、潜在进入者、替代品、买方和供方五个方面。这些关键要素只在相同产业内部产生影响,使企业经历生长期、成熟期到衰限期的周期变化。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互联网、通信和系统软件等技术的出现,使许多企业转变了竞争策略,竞争领域不再是内部生产过程,产品的供应环节乃至整个供应链系统日益成为竞争的焦点。供应链间的竞争,关键在于节约成本和改善经营网络运转的效率。为此,必须设法优化客户、最终消费者、生产商、供应商、分销商、运输商之间的信息流和物流等相关环节。例如,沃尔玛采取供应链间竞争形态的具体策略是利用其强大的信息系统建立存货补充机制,从而密切了供应商与客户的供求关系。供应链的竞争形态要求相关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导致竞争加剧。目前,我国有许多企业仍然采取这种竞争形态。

上述两种封闭式形态,尽管具体的竞争策略有所不同,但都不能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联系,因此制约了产业融合。其具体原因是:首先,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较弱。供应链间竞争代替企业间竞争,虽然降低了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但是,这种方式仅仅适用于稳定环境,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其次,创新力度不强。在封闭式竞争环境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快了知识与技术的传播和重组,促进了创新。但这种创新多半局限于产品和技术的完善,最终难以避免生长期、成熟期到衰退期的企业周期律的命运安排。

(2)开放式竞争

环境的日趋复杂致使供应链间竞争加剧。究其本质,供应链内部诸企业之间力度维持一种线性关系,但是这难以根据消费者需求变化及时做出反应。因此,供应链间竞争形态的转变势在必行。而且,技术创新和产业管制放松等因素增强了产业系统的开放度,从而使竞争形态的转变具有可行性。因此,开放式竞争形态符合产业融合成长规律。

上一篇:股指期货对股票现货市场的影响 下一篇:新兴市场的市场预期与资本流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