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老子的“水”意象

时间:2022-06-27 08:29:18

摘 要: 老子以水喻道,“水意”象囊括了老子人生哲学的总纲,水性与人性的完满结合,正是老子对人生价值的不断追求。

关键词: 老子 “水”意象 道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道”是老子哲学中的最高存在物,它不仅是产生自然万物的母体,而且是自然万物运行和发展的规律,是老子思考世界和探究世界的哲学基础。“道”表面上以自然为宗,但其归宿点和落脚点却在人生,它关注个体生命的存在。“水”是老子学说中一个很重要的意象,集“道”的许多特征于一身,非常形象地囊括了老子的人生哲学。从老子的“水”意象入手,则能更清晰地认识老子学说中隐喻的深层哲学内涵。

一、上善若水――“水”意象之总纲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1]地球上一切生命都依赖水而生存,水是万物基本营养之一。无论什么生物,都必得雨露之恩泽才能萌生、发育、生长。而水之滋润万物,善利万物,并不是有意地有利于万物、有情于万物、有恩于万物,而是自然而然地给予。它从不自矜、不自夸,总是默默无闻、寂然无语地付出,而不需要万物的感恩戴德,甘居世人所厌恶的卑下之地。这正应了老子“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之天道的品格。

老子以水性比喻人性,认为崇高的善人(圣人)就好像水一样,具有水之所有善性。老子列举了水的七种善行,实际就是自己对理想人格的归纳:“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1]第一,“居善地”。学习水谦下自处的风格,为人立身处事也应如此,要时刻保持谦虚卑下的态度。第二,“心善渊”。学习水大度能容的胸怀。渊是老子用来形容“道”的概念,称“渊兮似万物之宗”,为人要像水那样深沉宁静,透彻明净,能够抛弃众多物欲的约束,不贪图,不强求,顺应自然,保持心胸宽广、眼光深远。第三,“与善仁”。学习水仁慈柔和的美德。水润泽万物而不求回报,因此而成就了自已的伟大。“与善仁”,即以“慈爱”的方法来待人接物,要真心地关心别人,帮助别人,但不奢求任何的回报。第四,“言善信”。学习水诚信无伪的准则。水自高而下顺势流淌,潮涨潮落如期而至,这就是信。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离不开交往,交往离不开信用,一个讲信用的人必须是前后一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第五,“正善治”。学习水约束自已的品质。水性平正而善于约束甚至委屈自已,这是水不同于其它物质的重要表现之一。水是善于约束和委屈自已的最佳物质,当它散落于四方的时候,它被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利用而毫不吝惜;当它汇集起来之后,虽然具有了排山倒海之势,却仍然沿着固定的道路而行,对任何生命都不构成威胁。老子希望人们能够效法水的品质,以约束和调整自己来适应自然。第六,“事善能”。学习水方圆有致的修为。水具有柔弱的形体,能方能圆,无所不及。老子巧借水的本性告诫我们,只有方没有圆必然会经常碰壁,一事无成。相反如果只有“圆”而没有“方”,多机巧,却又是没有主见的墙头草。“方圆有致”才是智慧与通达的成功之道。第七,“动善时”。学习水及时而动的艺术。河上公说:“夏散冬凝,应期而动,不失天时。”可见水是非常典型的随自然而变的物种。一个有道的人,为人处世应当学习水的艺术,顺其自然,不失时机。在条件不成熟时不勉强去做,条件成熟了顺其自然去做,正确把握周围的环境与条件,努力寻找天时、地利和人和的交汇点。老子论述的水是人格化的水,他追求的理想人格是具有水之内涵的理想人格,这就是所谓的“上善若水”。

二、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意象之以柔胜刚

老子曰:“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1]世间没有比水更柔的东西,它随圆而圆,随方而方,却能够怀山襄陵,穿石销金。正所谓“天下至柔驰至坚,江流浩荡万山穿”。柔是水的特性,也是人的本性。老子认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2]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体现于人性上便是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只有具备这种意志的人,才能张弛有度、游刃有余。

柔是水的法则,又是水的象征。在老子看来,“柔弱”并不是“懦弱”,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强大。柔弱是道的普遍应用,是人意志力的最充分表现,有如弓箭一样,其弓柔性越强,其箭射程越远。天地万物没有比水更柔、更弱的东西,但是任何能打败强大敌人的人或物都无法战胜水。因为它已柔弱到无可替代、柔弱到无法与任何事物相争,故反而变成最强大的。其实,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天下无人不知,但是,却也无人做得到。每个人担心的是自己怎样才能强大到足以保护自己、怎样才能保护自己拥有的东西不失去。但是,所有人都有意忽略了无论多么厉害,总有一天,死亡会使人一切占有的行为变得毫无意义。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僵硬;草木活着的时候形质是柔弱的,死了以后形质立刻转为枯槁。所以说,凡是坚强的都是属于死亡的类型,凡是柔弱的,都是属于生存的类型。在道家眼中,水代表了鲜活、生命、永恒的意义。任何生命都有水至柔至弱的特点。柔弱是生命的本质,柔弱才能顺应一切变化。坚硬的东西都有着死亡的征兆,坚强与刚硬因无转交余地,故朝向毁灭与死亡。过刚易折,刚强可被摧毁,坚硬却能被柔弱化解。天地万物皆无中生有而来,无为空,空为盛,虚为弱。所以,道运行的基本规律是柔弱胜刚强。水能动能静,能缓能急,能柔能刚,水虽然常常呈现出柔弱的姿态,但是这种柔弱在必要时又能战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3]即柔软的东西能够在坚硬的世界中畅通无阻,所以水无孔不入,充盈于宇宙万物之间。“柔”是老子人生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而水又集“柔”于一身,老子借助“水意象“暗示做人应效法水之精神,以柔和宽容之心待人,以滴水穿石之力对待一切困难”。即所谓的“弱者不弱,柔能胜强”。

三、浊以静之徐清――“水”意象之虚静涵养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1]静止的水,外无水波,内里透明,人心亦应如此,如果内心保持平静,便不会被外物所动摇。保持虚静的涵养,是老子人生哲学追求的目标。只有安静自然才会萌生亲善之心;只有遇事冷静,才不至手足无措;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宁静淳朴、严谨审慎。欲成就大事,“虚静”之涵养必不可少。在老子看来,虚静的生活蕴含着心灵,凝藏着心态。唯有这种心灵才能培养出高远的心态和质朴的气质,也唯有这种心灵,才能导引出创造的灵感和蕴藏的潜能,老子呼吁人们重视自己内在生命的培养,只有恬退自养,静定待心,才能转入清明的境界。心静若水,是平滑如镜的水面,映射出世间万物美丑善恶时仍能波澜不惊的一种境界;是居庙堂之高而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一种从容;是处江湖之远而坦然淡定的一种深邃。虚静不仅是水的内涵,而且是老子理想人格的最高追求,以无求有,以静求动,更能显出圣人君子的本色,体现出老子理想人格深厚的哲学底蕴。{3]

四、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水”意象之处下不争

老子认为:“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为百谷王。”{1]水有向低处流这一“处下”的天性,江海能成为万物的归一正是因为它处下,所以才能成为众多河流聚集的地方。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曾说:“地球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老子是在用江海来比喻人应该处下据后,同时也要像江海那样包容大度。会谦下、能包容是为人处事的常胜之道,与人为善可以消除隔阂。“处下”看似放弃了高高在上的机会,但正是如此才真正能成为众望之所归。“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所以,圣人想要处在百姓之上为统治者,必须用言语对百姓表示谦下;想要处在百姓之前为领导者,必须把自身利益放在百姓之后。老子要求圣人应同水一样,自居下流,藏垢纳污,包容一切,从而才能达到“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同时,作为社会中的人,都需要有一定的道德约束力,不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只有保持谦下的美德,才能使社会和谐发展。如平凡的流水一样,不与万物相争而得以永恒。人是万物之灵,理应襟怀博大,视域高远。只有超越自我的樊篱,勇于并善于接纳和认可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接纳和认可,才能够拥有一种清新、质朴、快乐的生活。只有不断地突破自我和超越自我,才能净化自己的道德心灵,不断开拓自我创造的疆域。“谦下”本身是一种道德的修养方法。儒家讲究“精进利身”,即不断追求进取、精益求精,才有利于心修养;佛家追求“圣洁无身”,即身外无物,寻求自身的修为。“谦下”作为老子水意象的一个标志,体现着他无为不争的修为理念。

五、结语

老子所谓的“道”代表的是一种“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最高存在物。它具有自然无为、虚静、柔弱、不争、处下等特性,可以说,正是在对“水”的描述中,老子完成了其哲学观念“道”的物化。水囊括了老子人生哲学的总纲,水性与人性的完满结合,正是老子对人生价值的不断追求,我们也应该从中得到启示,完善我们的道德修养和立身处世。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王弼.老子道德经注[M].

[3]李梅梅.关于老子思想现代意义的思考[J].文化研究・理论界,2003,(4).

上一篇:解析汉语动物词歇后语的隐喻现象 下一篇:提高农村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活水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