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带给英语教学的启示与思考

时间:2022-06-27 07:06:05

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带给英语教学的启示与思考

摘 要: Krashen的“监察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二语习得领域最著名和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它由习得―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察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等构成。本文以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为基础,结合实际教学着重论述了该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和所带来的思考,探讨了它们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二语习得 监察理论 英语教学 启示与思考

一、引言

第二语言习得(SLA)是指“在自然或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Rod Ellis,1997)。在Chomsky“语言习得机制”论的基础上,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建立了他的二语习得理论――监控理论,其核心是五项基本假说:习得―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本文着重探讨其中三大假说带给英语教学的启示与思考。

二、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简介

1.习得―学习假说

Krashen认为,二语习得者有两种获取语言能力、内化目的语的方式:“习得”是潜意识过程,是注意意义的自然交际的结果,儿童习得母语便是这样的过程;与之相对的是“学得”,这是个有意识的过程,即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只有“习得”才能直接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而“学得”的结果只能在语言运用中起监控作用。

2.监控假说

监控假说与习得―学习假说密切相关,它体现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内在关系。一般说来,语言习得能“引导”人们讲第二语言,并直接关系到人们说话的流利程度,而语言学习只起监控的作用。二语学习者只有在充足的时间、注意语言形式的正确性和懂得语法规则这三种条件下,才能有意识地运用语法规则进行监控。

3.输入假说

输入假说用来解释习得的产生。Krashen强调的是可理解性输入产生习得。输入假说认为人们是通过接触并理解略高于自己目前已经习得的语言能力的材料输入而习得语言的(即i+1,i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1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也就是说,学习者所接受的语言输入要超过其现有的知识水平,他们能明白其中的大部分,但仍有一部分要做出努力,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带给外语教学的启示与思考

1.习得―学习假说

依照Krashen有关“二语习得”研究结论可以确定成人也是有机会通过“习得”学会使用第二语言的。这构成了教学中外语能力培养方面应该重视“习得”过程的理论基础。理想的英语课堂教学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使用目的语的场所和机会,进行有意义的交际,并能激励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交际活动中。然而传统“填鸭式”教学基本上是一种单向的、缺少互动的教学模式,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和课堂互动。所以教师应由原来单纯的知识讲授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设计者、管理者、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和合作者等多重角色,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来推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形成旨在沟通的语言运用环境。

从另一个角度看,Krashen认为习得比学得重要得多,当然也就不看重课堂教学的作用。他断言,学得的知识与习得的知识二者是相互独立的,不存在转换关系,第二语言习得不能通过有意识的学习来实现。然而实际上,总的说来,在中国学习英语,缺乏那种无意习得的环境,基本上是靠在课堂里学习,平时用于交际的机会很少,绝大多数人都是靠通过不断努力和不懈的学习而掌握英语的,这种实际情况似乎与Krashen的主张有些出入。所以“习得”与“学得”绝不是彼此对立、互不相干的两个过程,也没有绝对的界限。其实学得的知识和习得的知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转换关系,尤其是学得的知识在学习者熟悉到某种程度时,有可能转化为习得的知识。

2.监控假说

根据这一理论,正式教授所学习的规则只能用于能够进行有意识的监控的场合。而课堂正是这样一个可进行有意识监控的场合。Swain(1985)在“可理解输入假设”之后提出的“可理解输出假设”指出,仅仅依靠可理解输入还不能使二语学习者准确而又流利地使用语言,成功的二语学习者既需要接触大量可理解输入又需要产出可理解输出。这里的“准确”和“可理解”,恰好都是课堂上用“学得”进行“监控”所带来的结果,同时“输出”才是课堂上进行“监控”的最有效途径。通过课堂中的语言输出能使学习者注意到他们的输出与目标语之间的差距,从而意识到需要进一步地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语言知识水平。

教师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选择有兴趣的话题,相互之间用目标语交谈,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应是倾听。还可将课堂上的语言环境模拟成一些真实的场所,如餐馆、火车站、广场等,使学习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些都是帮助增加学习者“输出”,进行有意识“监控”的方法。

3.输入假说

语言输入假说也是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正如Krashen自己所说:“在五大假说中,语言输入假说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最具重要性。”(Krashen,1982)“可理解输入”告诉我们,英语教学中创造充足的语言环境,提高语言的输入的质量是促进学生“习得”英语的有效途径。

(1)增加语料的趣味性,增强语料的真实性。

当今的课堂教学中的有些语言材料枯燥、无味,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对语言材料进行加工、改写,使其既能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又适合二语学习者当前的语言知识水平。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真实语料。多媒体创造的语言材料视听结合,图文并茂,可以使学生处在真实的语言环境。同时这种语言材料内容要丰富,涉及面要广,积少成多、日积月累就可增加学习者的语言输入。

(2)课堂教学中适当使用母语。

在课堂上,教师授课应尽量使用英语,因为这是最直接的、活的输入,可以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处在英语环境中。但仅仅置身于目的语输入环境中并不能保证目的语言的习得和内化,语言输入的质远比量更为重要。教师有责任向学生提供可理解输入,而且应不断地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自己的语言输出,课堂教学中适当使用母语会促进学习者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进而促进知识的吸收。在实践外语教学中,必要时教师可适量使用母语以确保为学生提供可理解性输入,但不能以牺牲输入量为代价,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控制母语的使用量,否则只能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3)课堂提问应有所设计,注意技巧。

课堂中的提问,给教师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相互之间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和互动的机会,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增加可理解输入。教师提问的难度应当符合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问题太难,学习者会没有自信而不回答;问题太简单,学习者又不屑于回答。提出的问题应当有趣、有意义,能使他们想主动回答,而不是机械性地去应付。教师在提问时的语言应当简洁、清楚。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理解问题,才会很容易地去组织语言来回答问题。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应该做出一些积极性的评价。

四、结语

二语习得研究日益呈现出跨学科的特点,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语言学范畴。这一领域的研究对英语学习的实践有着多维的指导意义。应该承认Krashen二语习得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巨大启示作用,它使教师更加重视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输入,重视语言意义而非语言形式,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影响。本文仅从英语教师的角度出发,浅析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带给英语教学者的启发与思考,并探讨将这些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可能性,以期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水平和效能。

参考文献:

[1]Krashen,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NewYork:Pergamon Press Ltd.,1982.

[2]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3]Van Lier,L.The Use of the L1 in L2 Classes[J].Babylonia,1995,2:37-43.

[4]安妍.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模式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12:177-178.

[5]雷海燕.输入假说与情感过滤假说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2:193-195.

[6]王丽萍.克拉申监控理论述评[J].学术交流,2007,(5):146-148.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职研究生)

上一篇:电子词典和在线翻译在英语学习中的正反作用 下一篇: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在大学英语语篇分析中的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