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宁:永远跑在大众前面

时间:2022-06-27 06:32:13

欧宁:永远跑在大众前面

“《独唱团》的大卖,让邵忠(出版人)看到了文学杂志走商业渠道的盈利可能和空间。我有心,他有钱,《天南》这本杂志才能诞生。所以我说,我要感谢韩寒。”

采访那天,天气突然暴热。出现在现场的欧宁黑色短袖,黑色长裤,黑色背包,黑框眼镜,光头。个子不高,沉稳,不多话。手臂健硕有力,你可以想象他扛着摄像机在城市中奔走时候的稳健。他将POLO衫的衣服领子竖起来,不免让人想到《奋斗》里面主角的装束――欧宁不是80后,严格地说,70后也不是。这样的他,既不老化,也不毛躁,身上永远有一种向前、向上的斗志,你觉得他精力十足。

欧宁最近的名声大噪是因为他办了本纯文学杂志《天南》,如果说要给这本双月刊读物找个同类,有点类似于当年的《收获》和《人民文学》,将配图、插图抽走,是一本视觉上纯文字的书。封面上,根据拼音从A到Z排列着作者名字,整个开本看起来很有设计感,品相很潮。

念高中的时候,欧宁开始写诗,主编诗集《心灵与媒体》,与黄灿然创办诗刊《声音》,参与编辑《现代汉诗》;大学毕业3年后,1996年欧宁创办设计工作室,之后创办电影团体;2003年开始拍摄纪录片,参加双年展;此后开始以各种艺术呈现形式参加国内外双年展。在文学圈、艺术圈、设计圈,他都足够有名。只是这次,他又成功地将“小众兴趣”变成了“大众关注”。

落实在大地上

“当我看着黄浦江开阔的江面,听着海关大楼传来的钟声,这个城市的历史感像一颗致命的子弹命中了我,我站定在那里,眼眶湿润,灵魂一瞬间接驳上了许许多多我崇拜的、曾经在此生活工作战斗的作家和知识分子。就是在这一刻,我决意以后要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纵使命途坎坷,也要一往而深。”(这一段变体字或色)

在《致母亲书》里,你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年轻人的肖像,他尚年轻、激情四溢;他有一点迷茫,却被模糊中称之为理想的东西点燃、灼烧,急于想要将它们实现――那便是17岁的欧宁。80年代,正是中国文学的黄金时期,出版界大量引进外国各种思潮,文学和人文氛围都很活跃。80年代,也是欧宁最好的青春年代,在这种氛围熏陶下,习读了大量文学作品的他开始写诗,出集子,结社,办地下文学刊物,和各地诗人来往。物质上的贫瘠并不能阻止精神层面的丰饶。那时候,要去外地一趟不容易,每次和朋友见面,欧宁都不舍得睡觉,与友人彻夜长谈,谈理想、谈人生、谈国家。“现在我也常常会有冲动,想要写诗,但瞬间的激情很多时候通过其他形式抒发了,比如发一条微博替代。”

或许60、70年代的文艺青年和现在大众概念里80后代表的“文青”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们身上更多地带有知识分子的特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密切关注和探讨国家局面、政治动向、社会民生,不仅要在圈子里舞文弄墨,还要将文学的生命带回到生活里,落实到大地上。

这些年,不论是拍纪录片、做音乐或是当策展人,欧宁都一贯强调工作跟社会的关系,他要的是对社会有触动、有建设性的东西,这也是他在兴趣标准之外,唯一的原则。“文学就是跟现实紧密联系的,就是有担当的,不是仅作消遣。我总觉得,世界各地社会运动的人太不注重方法,强调所谓的精神纯洁性,比如不能穿高跟鞋,不能化妆。其实做运动要吸纳各种不同力量,特别是要找到一种有效的接触大众的方式。文学就是很好的媒体,有很多细节,有感情抒发。用文学的方式处理社会议题,特别能够触动大家关怀。”

梦游症患者

外人眼里的欧宁精力无限,伙伴说他很抠细节,多半是有强迫症。在欧宁自己的眼里,做一本杂志,只要很发烧、很狂热,就一定会有好的反应。“我的表达欲望太强。做《天南》,我在4个城市有8场演讲。我狂热,亢奋,有话要说,兴趣让我变得精力旺盛,分享的冲动让我不知疲倦。”

《天南》的英文名是“Chutzpah”,意思是“放肆”。是对既有的规则、规范的挑战。它包含着杂志形态以及其他的文体创新,也包含了打破主流文学杂志陈规陋矩的勇气,反抗制度系统对文学创作者的权力操控――欧宁故意要将自己放在一个小众和新锐的位置上,“主流文化太强大了,几乎垄断了所有人的选择,这样很单一。文化生产和主流文化价值观本身的机制决定了它需要不断获取活力,寻找新的东西。而开头时候是小众的东西,最终会被吸收,纳入大众的框架里面。我不愿意被收编,不想被大众和主流的东西捕捉到,所以我要不断调整,永远跑在大众前面。”

2000年,欧宁从深圳跑到广州,一待就是6年。“以前的深圳已经没有了,当年特有的朝气找不回来。城市太小,来来去去就是那些人,厌倦了那些圈子。广州有历史,媒体工业很发达,人文也深厚一些,这让我很着迷。”当时,他认识了前女友曹斐,一位很有才华的艺术家,两人一起租了“别馆”,开始剪片子、做设计。

2006年,由于系列纪录片“城中村三部曲”的第二部《大栅栏》的拍摄,欧宁又辗转搬到了北京,很多人感叹“广州最好玩儿的人离开了”。事实上,走到今天的欧宁唯一担忧的就是时间不够用,工作做得不够,以及社会的各种动荡。因为焦虑,他患梦游症十几年,每星期2、3次。最严重的一次他从梦里冲出来,踢伤了自己的脚趾。

贫困是一种财富

《天南》创刊号的专题是“农业故乡”,欧宁和同伴用“故乡”来定义农业。在欧宁眼里,农业是人类最基础的东西,农村是自己的故乡。然而早些年他并不这样认为。1969年,他出生于广东湛江的一个小镇,作为家里的大哥,欧宁还有1个妹妹,3个弟弟。贫穷的家庭、长子的责任,让他出落得正直而敏感,此时,诗歌给了他追求理想的空间。也是因为写诗,他被保送到深圳大学。那个时代,一个人可以把写诗当作事业,欧宁也会为了一个韵脚、一个比喻的推敲而彻夜难眠。当同学嘲笑说,诗人只能回湛江农村去,他忿忿不平,开始为能够留在城市、有立脚之地而奔波――那时候“农村”的字眼,于他而言意味着自卑和绝望。

由于拍摄纪录片不停造访城中村和贫民窟,欧宁得以接近大量背井离乡的人们,也开始思念自己的根。“我好像看到我自己。我跟他们都一样,来自农业社会,在城市化过程中面对很多挑战、处理很多问题,我对他们有很强烈的认同感。”

2005年,36岁的欧宁在生日那天写道,“在这个我降生的日子里,我特别想念我的家,我成长的地方,至今老父老妈仍然厮守在那里。可恨的是,一个离家太远太久的人,总是望不见自己的起点和来路,家乡在我心中已成模糊一片。”此后,他开始尽可能地多表达对农村的关注,包括09年的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

“年龄越来越大,你会发现贫困是一种财富,贫困也不是什么让人羞耻的事情。贫民窟和城中村在每个城市都很有存在的必要,不仅能舒缓低收入人群和主流人群之间的矛盾,为这些人提供成本较低的暂时落脚的地方,作为缓冲地带是社会安定的必要。另外也向这些人群允诺了阶级升迁的可能性,让他们有能通过个人奋斗而上升到另一个阶层的希望。要不是贫困,你个人不会有那么大的动力。那种老是想拆掉城中村的做法是很荒诞的。”

租房,是一个人的革命

“现在买房了没?”临走之前,我问欧宁。

他摇摇头。

“还是租着?”

“恩,我反对买房。因为拍纪录片,我知道中国的房地产是建立在一种毁灭中国的社会公正之上的――暴力和掠夺。开发是从农民和旧城区那里征地,给房主补偿很少,但出售的价格却很高,获得暴利。政府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土地买卖增加行政收入,政府和开发商都占了大头,原来的产权人分享到的东西就很少,这就是不公正。

这样的行为在很多人眼里几乎是无意义的,就如同撒哈拉沙漠里捧沙走路企图改变沙漠面貌的人,这时候你会觉得欧宁有一点理想主义,可他有自己的坚持。“这是我个人的反抗行为。社会的变革不是一个人可以实现的,可是,社会的变革是从个人实践开始的。如果每个人都这样,社会就有可能变革。一点点,一天天地变。革命的代价和成本很高,我们的国家已经经受不起,只能寄希望于个人行动。通过很多很多的个人行为,汇聚成为一个社会的、浩浩荡荡的行动,这个时候社会变革可能发生。”

上一篇:戴玮:从燕北山麓到世界屋脊 下一篇:艾伦:游弋于中西文化中的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