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内行走 第7期

时间:2022-06-27 03:15:01

“理性”与“情感”对于道德培养的作用,是思想理论界几千年来热议的问题。

1 道德感及其决定因素

道德理性主义认为,理性是道德的基础。早在2000多年前的东方,孔子突破当时“学在官府”的制度化模式,创立了最早的社会民间性教育园地和“智德双修”、兼顾体、艺、内、外的完整教育模式,以道德哲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原创与其教育实践,开创了中国儒学这一主导性人文学派。通过教育培养美德,构成了孔子儒学的主体内容和基本特色。①

(2)自为。自为,指大学生道德感的自我建构,即新旧道德观念交锋整合的过程。大学生作为道德感培养的主体,必须以原有的道德观念为前提,将新的道德观念纳入自己的旧体系之中,通过新旧观念的整合和同化,使原有的道德体系得到充实、升华、联合,从而建立新的道德体系,此即为大学生道德感的自我建构。

此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受教者通过对善恶的认识、对道德观的把握、结合其自身强烈而明确的内在需求,创造出能够指导实践并满足自己需求的实践道德模型。这一模型是对受教者原有道德体系的修改和超越,在这种超越中,受教者头脑中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倡导道德的因子被充分地激活起来,受教者的目标价值得到了充分张扬。

(3)自律。柏拉图说,“自制是一种秩序,一种对于快乐与欲望的控制。”自律,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道德,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自律,首先表现为自觉性。自觉性是受教者的觉醒或醒悟性,对自己行为道德性的充分觉醒,通过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促使自己的学习符合道德规范。其次,自律表现为积极性。受教者不是无奈而被动地让一大堆规章制度来层层地束缚自己,而是用积极心态和方式,创造一种井然的秩序,来实现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

道法自然,真正的道德符合人性。按照善的原则,遵守道德便是遵守真实、自然的原则。向内行走,即是以尊重生命为前提的,符合人性的、对人尊严和权利的追溯。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关键是把自我道德观培养变为符合人性的内在要求,使自己越是遵守道德、越是活得真实、自由、自然。

“一个年轻人,心情冷下来时,头脑会变得健全。”⑩同样,一个本着自觉积极心态注重自我提升道德修养的大学生,其道德感的培养必是成功的。

注释

① 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② 吴亚玲.论休谟的同情理论.江西:江西社会科学,2009.8.

③ 周晓亮.休谟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④ [英]休谟.人性论(下册)[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⑤ 达尔文.人类的由来.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

⑥⑧杨伯峻.论语译著.北京:中华书局,1980.

⑦ 朱熹.四书集注.湖南:岳麓书社,2004.

⑨ 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2006 .

⑩ [法]巴尔扎克.巴尔扎克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437.

上一篇:网络信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廉洁从学新途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