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具匠心 恍然大“悟”

时间:2022-06-27 01:52:00

如果说“读进”是一种“扫描”、“存盘”,那么“悟出”仿佛电脑的输出。悟,在整体上把握,在评价、读写中拓展。悟的过程,更多的是分析、比较、综合、联想,从中发现新问题、开拓新思路、产生新认识。阅读让生命吸收了精神的养料,感悟是对生命高度的提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读”具匠心,学生才能恍然大“悟”。

一、“读”具匠心,在读中吮吸文本的精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的形式有很多。如:1.有层次的读。初学课文时,可以先让学生自读,找出疑难,自已先想办法化解,然后找中下学生读,从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接着可以泛读,让学生对如何读有个直观印象,最后进入感情朗读,进而推进到个性化朗读。在推进中,对每个个体的要求也不能一样要求,学生不一样,要求有高低,这也是一种不同层次要求。2.有体验的读。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有效引导,找准学生已有知识能力和文本的连接点,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诱发学生全心地投入。3.传情达意的读。学生读通课文后,可以进入默读,默读便于思考,让学生在默读中画出共鸣句,思考为什么会产生共鸣,然后在多种形式的交流中,加深理解,在教师指导下,进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所蕴涵的情感,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具体的阅读方法。

如:《孔子游春》导读片断:

片断1:读词串,概括课文内容

师:这篇课文大家已经初读了,文中有一些优美的词语,老师特意把他们请到今天的课堂,作为礼物送给大家,请大家看,这些词语是横着读还是竖着读?

阳光普照 奔流不息 有福同享

桃红柳绿 和顺温柔 深思熟虑

草色青青 荡涤污垢 从容不迫

生:竖读好,第一列是写的“春景”第二列是“论水”第三列讲的是“志向”。

在这里,通过对词语的朗读、思考,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回忆,既巩固了所学的生词,又降低了学生说话的难度,准确把握课文的重点,促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

片断2:享受美丽春景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泗水的春天,欣赏如诗如画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神韵。请大家朗读课文1、2自然段,画出你认为美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

1.学生自由读文,完成学习任务。

2.请同学们自己读读所画的句子,说说你有哪些发现?

3.组织交流学生的发现:

生1: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大自然比作伟大的母亲。

生2:运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围绕“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啊!”来展开叙述的。

生3: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因为文中连用了四个结构相同的句子,都是什么的什么是她什么的什么。

在读中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句子的结构以及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学生记忆深刻,并且为下面句式的背诵和仿写做了铺垫。

片断3:投影出示:“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

让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这泗水河畔的美景。(齐读)听着你们的朗读,不由让我想起了朱熹笔下的泗水河畔――(引读)“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学生的感悟是要在多读课文的基础上获得。语文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多读,尤其是要多朗读,只有在多读中才能获取整体感知,才能对课文有所感悟,才能培养良好的语感和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中要结合文章特色段落,引导学生用心体验感受,用脑思考,用情去感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最终达成和谐统一、情景交融的目的。

二、启迪悟性,让思维迸出智慧的火花

在读书过程中,要让学生把感知、理解课文的结果重新联系、统一起来,对课文进行宏观的理性的审视和鉴别。从而“悟”出课文深藏的人生精义和表达方式,并对课文的某一方面作出评判或进行鉴赏。如果说“感知”和“理解”是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具体品味,那么“领悟”则是吸收、过滤和重构。

如《孔子游春》教学感悟片断:

1.师:孔子由司空见惯的河水会想到什么呢?

2.由读第二段,画出孔子关于水的一段讲话,想想这段话的含义。

3.指名读孔子关于水的一段话(第八自然段),

(指读)思考讨论(1)这段话哪句话最能概括本节的意思?

(2)“真君子”,这应该是一个很高的评价,你认为怎样的人才算是“真君子”呢?

(3)是啊,就为了这个目标,许多人曾付出了许多的努力,甚至生命。而在孔子眼中,水也是“真君子”?你认同吗?

(4)理解并朗读――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

(5)水这位“真君子”仅仅只有这些优点吗?还有什么优点?

……

在这个案例中,通过教师的激疑、点拨,引领学生带着疑问读,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实现师生、生生及文本之间的对话,将学生的思考和认识引向深入。

总之,“读中感悟”是师生平等合作、教学相长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升华感悟,探究结论,帮助学生在升华感悟的过程中学到方法,找出规律,引导学生悟“情”、悟“新”,让学生跨越文字的界域,发现作家的心理奥秘,领略作品艺术境界的无限风光,从中获得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同化、人格的升华,达到阅读审美的最高境界。这样,鲜活的生命才能展现出新鲜的活力,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舒展和张扬。

上一篇:排列组合应用题的常见解法 下一篇:以就业为导向的建筑设备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