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新平:悬而未决的决心

时间:2022-06-27 12:15:01

如何保持作品自身的特性和延续性并在创作过程中有所改变和突破,是每一位在艺术上有所追求的创作者都会认真考虑并力图解决的问题。前者多是年轻艺术家实践的重点和方向,而后者,则似乎是那些业已成名成腕的大牌艺术家所要特别面对和挑战的难题。苏新平即面对这样的情境,早年一举成名的他,在经过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创作路之后,依然保持着力求突破的热情和行动。

2013年,“悬而未决――苏新平作品”展先后在南京和北京举办,展出2007年以来的“冒险”之作。在北京展览即将开幕之际,《东方艺术・大家》走访了他的工作室。和多数设在艺术区的工作室不同,苏新平的工作室在望京一新建社区楼的底层,周围即有各类商铺、停靠车辆及路过行人;而工作室内则是一个安静的世界。这样的环境或许也是他所关注的人与社会关系的一个侧面体现?我们还不能确定。我们所能确定的,是他在试图摆脱固有模式寻找新表达方式时的坦诚、思索、犹豫甚或一丝丝的恐惶,但更多的,则是艺术家“悬而未决”的决心――敢于打破自我、重新定位自己的勇气。

以下为《东方艺术・大家》与苏新平的访谈摘录,我们把问题简化为十个关键词,以便能更好的了解艺术家的“决心”。

关于环境

我出生在内蒙古小城集宁,直到17岁当兵才离开那里,由于地广人稀的缘故,人际关系十分简单。小时候的生存环境在我内心留下很深的印迹,环境的独特给我提供了想象空间,加上性格的内向,对空寂有着更多的体验和感觉。因此我的许多作品总带着空寂和荒诞,或者带有某种超现实意味的东西,这些东西在早期石版画中浓重些,今天的作品重又找回了这种东西。当然,今天的空寂感已没有了儿时的那种神秘和天真,今天更多的是对繁杂现实的超越,或是对回归自然宁静的向往,或者是某种乌托邦式的想象。你提到的这些气息其实并不是自然的状态,而是存在于我内心的感悟。它出现于我的作品之中并不是故意所致,而是在表达过程中的自然流露,是我内心的真实体现。

关于展名

我一直追随自己的内心感受去创作,而不是被某种创作方式和语言逻辑所束缚。而我的具体工作方法就是在不设定前提的状态下,凭借第一笔落于画面的感觉,从一个局部入手,每一笔不重复地向四面推进。由于这种方法摆脱了反复塑造的传统绘画模式,因而在绘画过程中充满了偶然和不确定性因素,包括作品最后的完成都不是经过设想的,而是遵循我的内心感受。就像这次展览的作品,“风景”、“灰色”还有“八个东西”,它们都并非客观世界中的实景,是我遵从内心感受所描绘的心象,它们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很难说清是什么。因而我们最后决定用“悬而未决”作为展览题目。

关于媒介

油画与版画无论在材料、材质还是技术方式、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如果选择做油画家,一定要遵循油画的传统,熟练应用油画技法与工具材料;如果选择做版画家,一定要遵循版画传统,掌握版画的技法与工作材料,这是无可争议的真理。但是,就我个人来讲,我没有成为版画家或油画家的愿望,没有画种概念,只是对绘画感兴趣,所以无论做版画还是做油画,都是当成绘画来对待。当然版画和油画的材质、材料特质是不同的,不同的特质是不可回避的,个人语言中必须有足够的敏感与把握,我在早期的版画媒介向油画媒介转换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纠结,因为没有接受过油画的技能训练,认为应该补上这一课,于是买了一摞油画技法方面的书,大致翻看了就放下了,要不要读以及要不要遵循书上的技法和油画规律令我犹豫了,纠结了一段时间后还是决定不能读,于是将技法书送了人,因为我的初衷仅仅是想用油画材料画自己的画,压根没想去画油画,想清楚之后,我发现画种的界限也就不存在了,精力更多的转向个人绘画语言的探讨中去了。

关于传统

我们做艺术一直在追寻艺术的本质,不断地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是艺术思考和实践必不可少的过程。所以,很早我就开始了对自身的追问,我到底是谁,我从来哪里来,我能做什么!在追问过程当中,很自然会追溯到我们的老祖宗,那就是中国的文化源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也必然会牵涉到影响中国文化的先秦诸子哲学,比如老庄、孔孟思想等等。其实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它的哲学并不像西方哲学文化那样的理性和科学,而更多的是对现实和世界的感悟,就拿中国绘画来讲,从一开始就没有对实景实物的描摹而是师造化,得心源,其艺术方式和方法与生活状态是一致的。其实作为今天的中国艺术家,想要在国际文化和艺术领域显露出其独特性,对自身文化的理解和再认识并在艺术思考和实践中有所体现恐怕是不可或缺的。当然每位艺术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理解不尽相同,这也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提供的多义性有关。中国文化和哲学有着无限的可能性,所以中国人的感性思维极其发达,而理性思维从来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但是我们这样的文化系统自身是成立的。

关于符号

其实从80年代一直到新世纪2005年前后的作品,外界包括艺术评论家们都认为我艺术个人面貌很强,从语言和想法上是相对成熟的。但是在我自己看来,所谓成熟其实是基于对艺术的认识、对自我的认识;而我自80年代以来的作品多是随着中国社会艺术界的线索走过来的,其中到底有多少强烈的个人因素,在我今天看来,更多的是一种外在刺激下被动的反应,并不是由心而生发出来的主观诉求,这也是我近些年才逐步意识到的问题。在我看来艺术不存在成熟一说,成熟就意味着终结,如果继续工作的话就是某种重复,这不是我做艺术的目的。所以我特别害怕被打上成熟或是符号化的标签,尽管你面对的商业可能很成功,或者艺术界很认可,但是恰恰这样是最危险的,因为这样的看法已经和艺术没有关系了,我经常对自己说与艺术无关的事情一定要坚决回避。

关于转变

早在七八年前我就开始在想我的画是不是还要像以前那样画,因为之前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过多的叙事,过多的在意于个人的图式感。其实这种所谓的图式和叙事性的个人表达形成了一种模式,按今天的一种商业需要或者是批评家的辨别来说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同时也产生了危险,因为我们的理想是要做艺术,艺术一定是有很多形而上的因素在里面,同时艺术在每个阶段都充满了实验性。如果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模式里面,就成为一种模式的风格,其实是把自己限定了,跟我做艺术的初衷有悖,所以这个时候我就开始警觉。2006年左右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艺术到底怎么走,并同时尝试做了一些新的实验性探索,比如2007在今日美术馆做的展览,就已经开始产生了一些线索。所谓的理想状态其实很难说清楚,那只是一些思路的体现,当然其中有对自身的反思和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有关。这期间,我是把自己放在探索的过程当中,不求结果,也不求风格或者是个人图式,其实这期间已经开始进入到一种思考和探讨的阶段,这样的过程是充满了活力和激情的,也是进入了一种非常开放的状态,对我来说这个阶段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冒险

所谓“冒险”,就是把自己放在悬而未决的程度上,像殷双喜有篇文章提到我将自己置于一种“永失宁静”的状态,就是你必须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尝试并不断地质疑,甚至让自己始终处于一种焦虑状态,其实在我看来这才是艺术家的状态,只是这种状态会给我带来苦闷和没完没了的纠结。因为将过去接受的系统教育与今天的艺术潮流和对艺术史的认识、认知完全搁置,一切重新建立―事实上完全的重新建立是不可能的,因为你的经验和知识系统已经存在于你的血液里了,所以你要故意搁置这些因素,所以我画画时脑子只有一个大的方向,没有参照,就是没有任何前提的情况下,可能是下意识的动作,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动作,或者是有意识的动作,对我来讲,只要忠实于自我的感觉、感受和感悟,就一定会走出一条属于个人的独特之路。

关于市场

在中国艺术受市场冲击的年代里,我也被卷入其中,也许是过去的生活太艰难的缘故吧,当商业浪潮惠及到自己的时候,也就是说一夜之间有那么多人要买你的作品,而价格又越来越高的时候,你是难以阻挡诱惑的。好在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迷失后,也是正值利益可以更多获取的时候,我开始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疑问。同时也开始反思我到底在做什么,逐渐地认识到我是在以艺术的名义做着与艺术无关的事情。在不断的反省中,也在不断的做出调整,并且逐渐开始回到原初对艺术理想和追求当中。尽管此时我的作品很受画廊推崇,但是我还是做出了一些有失常规的决定,那就是主动脱离了合作多年的画廊(包括欧美画廊一共有七八家),这样做的目的主要还是想让自己处于相对独立状态。正因如此,我在2006年前后进入了自我反省和反思的调整阶段,一旦放弃了利益相关的纠葛后,我发现自己轻松了许多,也自由了许多。

关于学院

其实每个艺术家当初都有理想,只是因为被卷入利益链之后,形成某种被别人强加的符号以后,很可能就把理想给丢弃了。在学院有一个好处就是不会轻易的卷入商业潮流里,会相对冷静一点,会在不断的观望中学习。当然长期在学院容易产生惰性,尽管能很客观的看待问题,但也容易失去理想和动力。当然学院里面也有很大一部分艺术家很关注当代,会吸收学院和所谓“在野”两方面的精华,比如隋建国、展望等等,他们都在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往前走。

关于展览

进入2012年以来,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语言方式、方法相对明确清晰的时候,我认为作为一个阶段的作品可以呈现给大家了,于是我开始计划展览的事情了,碰巧李小山看到了这批新作品,并表示愿意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为我举办展览,就这样举办了2007年今日美术馆个展后的首次个展。与此同时,湖南美术出版社新馆落成的首个展览也选择了我。而今日美术馆的展览原本就是我计划中的展览。因此对我来讲,一年里在三个美术馆分别举办个展,确实是我艺术生涯中没有过的。但这三个展览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比如在南京展览的《八个东西》系列,回来之后我又继续画,始终在一种过程中的状态,所以就没有结束或者不结束一说。一件作品或者是每个阶段的作品,随时可以停下来,作为完整的作品,也可以随时继续往下画,没完没了,这就是有意思的地方。也许今年10月份在湖南展览的时候,作品又会比现在的更加准确。

上一篇:论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机制在侦查阶段的贯彻实... 下一篇:尚扬:自毁的“董其昌”重构的“吴门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