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消费的科学内涵与发展途径

时间:2022-06-27 08:50:59

低碳消费的科学内涵与发展途径

[摘 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时期,扩大内需已成为未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同时,我国消费模式和消费结构正在转型,消费对碳排放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现。如果缺乏科学有效的政策引导,未来我国消费发展很可能陷入高消费、高碳排放的路径,从而加剧我国面临的能源安全和碳排放问题。本文在对低碳消费的概念及其科学内涵作出界定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发达国家推动低碳消费的建设路径,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低碳消费的政策框架,最后提出了推动低碳消费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低碳消费;环境经济;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F205;X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5)03-0037-15

[作者简介]刘长松(1984― ),男,河南项城人,经济学博士,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北京 100038)。

Title: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s of Low-carbon Consumption

By: Liu Changsong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process has reached the critical period in China.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trategy to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futur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eanwhile, China’s consumption patterns and consumption structure are going through a transformation, and the consumption which effects?on the carbon emissions is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If there is a lack of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policies, China’s consumption development will be very likely to fall into the path with high consumption and high carbon emission. It will exacerb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ergy security and carbon emission. Base on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and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low-carbon consump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paths of promoting the low-carbon consumptio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proposes a policy framework of low-carbon consumption and then gives some suggestions for low-carbon consumption taking China’s real conditions into consideration.

Key words: Low-carbon consumption;environmental economic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党的十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的增长,消费对环境及碳排放的影响日益增大。未来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深入推行,消费对碳排放的推动作用会更加显著。因此,推动实现消费的低碳化,就成为低碳发展的重要战略。当前我国推进低碳发展的相关政策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对消费问题重视不够,同时低碳消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非常复杂,政策支持十分薄弱。为推动我国低碳消费的发展,本文在厘清低碳消费的概念和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借鉴国外低碳消费的发展途径与政策工具,结合我国国情,提出适合我国低碳消费的政策框架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一、低碳消费的提出及其必要性

早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就认识到了由于消费不当引起的环境问题,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明确将全球环境持续恶化的根源归因于不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模式。1994年,奥斯陆会议首次提出可持续消费与生产(SCP)的定义。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WSSD)通过了“约翰内斯堡执行计划”,呼吁全球行动起来,并拟定了一个10年计划框架,号召各个国家和地区加快向可持续消费与生产模式转变①。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消费的可持续性问题十分重视。早在1994年4月,我国政府就了《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要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这是继联合国《21世纪议程》发表后,全球第一个部级的21世纪议程,中国与UNEP同步推进可持续消费,也是全球最先提出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国家②。2005年,国务院发表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强环境保护的决议》指出,政府应当大力倡导环保消费模式,并实施环境标志、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十一五”规划提出,政府应当提升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高效的汽车和各类节能、节水产品,开发节约能源型和省地型的建筑物,建立节约型消费模式。“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理念,推动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十二五”时期,消费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低碳消费已经进入我国可持续发展与低碳发展的讨论当中,但相关的政策体系亟需加强。

与此同时,我国居民消费对能源、环境以及碳排放的推动和影响日益显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很大变化: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发生改变,粮食和蔬菜消费量呈现下降态势,奶制品消费增幅最大,油类和肉类食品消费快速增长,导致食物消费碳排放量的迅速增加;交通方面,我国民用汽车数量突飞猛进,其中私人轿车总量从1990年的81.62万辆增加到2013年的1051.68万辆,私人小轿车和微型小轿车数量的爆炸式增长是能源消费高速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高速增加,2013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约为1.72亿吨,远远超过了现有的垃圾设施处理能力,垃圾围城的情况不时发生。高碳消费方式与生产方式互为因果、相互推动,导致我国碳排放总量迅速上升,目前己位居全球第一,人均排放量也超过世界平均水平,面临的国内环境改善与国际减排压力持续增加。

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居民消费对能源消费和CO2排放的贡献度已经超过了工业部门。相应地,发达国家转变了能源管理思路,除了传统的能源供给侧管理外,还加强了能源需求侧管理。对于我国来说,未来能否实现消费低碳化,就成为低碳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政策对于居民消费引发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问题重视不够,迫切需要制定政策措施推动低碳消费,通过调整消费结构,引导建立低碳消费的生活方式,推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有效管控。

二、低碳消费的概念辨析与科学内涵

当前,国内外对低碳消费尚没有统一的界定。从国外实践来看,低碳消费与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生态消费等概念较接近,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从消费角度来解决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区别则在于着眼点不同。绿色消费主要关注化学农药的广泛使用对生态环境和人的健康造成的威胁,而对消费行为及其过程本身是否符合生态环境要求缺乏关注。可持续消费、生态消费则考虑了人类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从经济、社会与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角度对人类消费行为进行反思。与这些概念相比,低碳消费的指向更明确,它从碳排放的角度来解决消费不可持续的问题,不仅关注产品层面,也考虑消费行为与过程,对消费具有更强的约束作用。结合我国国情,本研究将低碳消费的内涵和范围界定如下:

第一,将低碳消费的范围限定为生活消费。一般认为,消费可分为广义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和狭义消费(仅指生活消费)。由于国内生产领域的低碳政策已经较为成熟,而生活消费的低碳政策鲜有涉及,因此本研究将低碳消费界定为生活消费。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定义,居民生活消费包括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居住以及杂项商品与服务等类。相应地,低碳消费要求上述各类消费均实现低碳化。

第二,低碳消费是一个相对概念,并不存在统一、绝对的判定标准。低碳消费是消费低碳化的渐进过程,其实现程度的高低与经济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社会消费文化、生活方式和技术水平等因素有关,推进低碳消费是一个不断深化、逐步改进的过程。各地消费因时、因地而异,因此并不存在统一、绝对的低碳标准。

第三,低碳消费与提高生活品质并行不悖。与国外相比,我国居民生活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不要把低碳消费与提高生活质量对立起来。低碳消费不是以牺牲或降低居民消费质量为代价,反而是促进文明消费、合理消费的有效抓手。保障人民基本消费需求,提高我国居民生活水平,这是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低碳消费在满足居民生活质量提升需求的基础上,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引导消费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努力削减高碳消费,并使之逐步过渡到低碳消费,最终实现生活质量提升和碳排放下降的双赢局面。

第四,低碳消费强调全生命周期的低碳化。从全生命周期来看,低碳消费并非只对消费过程而言的,生产的低碳化与后续处理的低碳化同样重要。如果一件低碳消费品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尽管消费过程的碳排放较低,但是从全生命周期角度来看,消费过程的减碳效果已经被生产过程的高碳排放所抵消;同样,如果对废弃物的后续处理是非低碳化的,也会影响到低碳消费的实现。因此,低碳消费应包括消费品生产的低碳化、消费品使用过程的低碳化以及废弃物后续处理的低碳化。

第五,低碳消费不仅涉及生活方式,也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等诸多方面。它不是简单的节能减排,而是强调发展与减排的有机统一。低碳消费作为以低碳为导向的生活方式,它要求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坚持低碳的理念,践行科学、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它不局限于消费者的自我满足,而是强调通过低碳消费获得更高层次的消费体验及更大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追求他人与社会环境的共同满足与和谐发展。低碳消费将当代人的需求与后代人的需求有机统一起来,使人类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更具可持续性。

三、低碳消费的发展途径

从国外的政策实践来看,低碳消费的实现途径主要集中在低碳社区、低碳交通、低碳建筑等方面,还包括在产品层面实施的财税政策、低碳标识等。

(一)低碳社区建设

1.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低碳社区建设作为低碳消费的空间载体,对改变个人消费行为非常关键。消费者践行低碳消费、采取低碳行动会面临一系列制约因素,仅通过个人实现低碳转型十分困难。低碳转型需要集体行动,通过全社会参与,改变社会规范和文化。低碳社区建设对消费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个人作为能源的消费者,要承担相应的公民义务,通过共同努力实现消费转型。低碳社区建设为家庭和个人改变消费行为提供有力支持,有助于解决个人行动面临的社会困境、社会习俗与文化、基础设施以及行动困难等问题。同时,低碳社区通过社区低碳能源与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整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低碳行动,帮助家庭进行角色转换,使他们认识到作为终端用户的消费者采取集体行动可以对社区、城市乃至国家的能源系统产生重大影响。欧洲国家在可持续能源社区和低碳社区建设方面走在了前列,其中英国、德国、瑞典等发达国家的低碳社区建设较为成熟,其主要内容如下(见表1):

一是社区低碳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在低碳社区建设方面,国外在低碳和零碳能源方面引领了全球潮流,因地制宜推动低碳能源(太阳能、风能)的开发利用,充分利用社区可再生能源替代高碳能源,最大限度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化石能源消耗。英国政府设定了2016年实现零碳家庭的政策目标。为实现该目标,在新住宅系统安装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统就成为重要途径。目前英国大约一半的CO2排放量来自于商业和住宅,预计到2020年将会新建300万套房屋,为实现英国政府2050年CO2排放量减少80%的目标,推动社区低碳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就成为重要抓手。社区能源计划提供了重塑电力系统的机会,有利于推动集中式、大规模化石能源系统向分布式、小规模、可再生能源系统转型。

二是低碳住宅建设。政府推动建筑行业的技术创新,改变家庭住宅的建筑技术与运行方式,促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在家庭住宅的应用和发展。可持续居住倡议以及生态屋的先行者吸取了舒马赫的“小的就是美好的”以及适宜技术的创意,针对低碳住宅开展草根创新,为房屋建造提供系统化支持和服务,倡议通过集体行动减少社区生态足迹,其中最有名的是2004年美国启动的Canelo项目。该项目倡导建设低碳、对环境影响小的社区建筑,充分利用当地再生材料,以便减少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材料消耗,且不依赖公共事业公司而独立运行。

三是完善低碳交通体系。一方面,从社区规划角度减少交通需求。目前的规划按照居住、工作、休闲、交通等方面进行明确的功能分区,但从碳排放角度考虑,这会导致交通需求增加。低碳社区规划有必要打破功能分区的做法,强调功能混合,社区低碳化建设中合理配建公共设施(如商店、医院、学校等)以及居民休闲、绿化活动场地,并在此基础上为居民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从社区管理角度引导优化交通出行结构。在社区管理中可采取一定的措施,如在社区内部控制机动车通行,通过采取限制停车位设置、进行道路路面的特殊铺装等措施,积极倡导非机动车的应用。弗班社区在交通管理方面就采取了大量行动,同时政府在公共交通方面也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大大降低了社区汽车出行的需求。

第四,完善废弃物回收与利用系统。社区垃圾是社区低碳化建设及管理所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发达国家会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例如日本严格控制垃圾并进行分类回收,瑞典哈马小区采用三级垃圾处理系统来回收利用垃圾,废弃垃圾用作焚烧发电或制作水泥,废弃电器交给零售商或指定商店,并送至指定部门进行分解处理,同时按资源类别进行利用。废水再利用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英国贝丁顿社区每栋房子的地下都设有大型蓄水池,雨水过滤之后通过管道流到蓄水池进行储存。这些雨水还可用来冲洗马桶,冲洗后的废水经过生化处理后可用于灌溉花园、草地。

国外低碳社区建设非常强调公众参与。许多低碳社区的建设都是由市民自发展开,民众积极主动参与,有利于社区建设和后期管理。只有从思想意识方面改变人们的各种观念,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让大家从根本上了解低碳的意义所在,尤其是低碳社区对人们生活以及下一代的作用,人们才能自发地投入到低碳社区的规划建设中去,这为低碳社区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氛围。我国低碳社区建设刚刚起步,应该借鉴国外建设低碳社区的经验,结合自身特色加以改进,强化、深化公众参与,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推动低碳社区建设。

2.低碳生活方式建设

2005年英国政府修订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社区行动2020 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将社区参与作为可持续社会建设的重点,旨在推动全英国的社区实现向可持续发展转变。“计划”是在更广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下,通过扩大社会群众的参与来实现转型;通过强化公民意识和公共服务,积极整合机构、社区和志愿组织,来实现有效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和交通项目的开发,减少废物,改善当地环境质量,促进低碳消费。“计划”通过公布低碳转型计划,使得社会公众对它的关注度明显提升;同时,它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当局对英国气候变化政策的影响主要通过服务以及采取监管措施、实施国家标准和指令来实现。

英国绿色生活中心(Green Living Centre)对于推动低碳生活方式成效显著,在“计划”中取得了重要经验。该中心于2007年11月向公众开放,主要帮助家庭减少碳排放,并针对家庭消费的循环利用、能效项目、生物多样性和绿色出行四个领域提供咨询建议。绿色生活中心通过组织活动(例如更换灯泡)来提高社会公众对中心的认知度,提高访问人员数量。活动的目的旨在扩大中心涵盖的群体,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低碳消费中去。每位来访者可以得到面对面的咨询,主要问题都集中在可再生能源和回收利用两方面。高收入家庭通常希望能够安装可再生能源系统和进行生态化改造。该中心的主要优势是靠近繁忙的购物街,有利于吸引人们前去参观学习。面对面的咨询非常有吸引力,物品的展示(包括节能灯泡和其他感兴趣的物品)也便于进行交流。对于那些不能访问中心的居民,工作人员还可以提供电话咨询。

以社区为基础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建立绿色生活中心有利于利用和强化社会资本,促进社会学习,提高社会集体行动的意识,并引发社会规范转变,最终实现在社区建立低碳生活方式。虽然将低碳行动意愿转化为实际行动并不简单,但却是实现低碳消费的重要途径。

(二)低碳交通建设

低碳交通作为“低耗能、低排放、高效率、高智能”的新型交通方式,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城市公共交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英国伦敦、日本东京、美国纽约已经推行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低碳交通政策,有效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提高了人们的出行效率,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1.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

国外通过发展规划、政策倾斜和补贴来积极推动电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应用推广,积极宣传和推进绿色能源的广泛利用,通过相关政策引导公众购买低碳环保型新能源汽车,并鼓励使用新能源公交车辆。英国伦敦在电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面已形成了较系统的政策体系。第一,政府在《伦敦未来能源战略》报告中确定电动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目标,通过加大对伦敦低碳环保电动车的财政投入和购买力度,力争到2020年使伦敦电动车辆保有量达到10万辆;同时,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到2015年新建25000个电动车辆充电站点,确保每一个伦敦市民都能在1公里之内便捷地找到电动车充电站点。第二,加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力度。政府加强与伦敦环保能源组织、伦敦自治市、大伦敦组织等非政府组织,以及城市公共交通公司的大力合作,推广氢能源行动计划。在伦敦地区投入使用氢能源公共汽车,替换常规能源公共汽车,明确规定从2012年开始投入使用的新公共汽车必须是氢能源机动车。按照私家车CO2排放量对居民征收差别化的停车费并制定不同的停车许可制度,鼓励市民使用绿色能源汽车。第三,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及国际组织合作,增加研发投入,积极开发低碳技术,减少基础交通设施的CO2排放。

2.打造低碳、便利、高效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公共交通服务空间的可达性是影响公众选择出行方式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加强公交车、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站点的衔接性和步行距离的可达性,使城市交通系统之间的换乘更加便捷,降低出行成本,让经济、安全、方便、快捷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成为居民出行的首选。伦敦为促进公众转变出行方式,在建设低碳公共交通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在完善公共交通网络和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加强不同交通工具间换乘的便利性,由轨道交通、公共汽车、自行车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构成的公共交通系统,将大大提高伦敦公共交通的运输效率。一是通过改善地铁交通网络。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性和可达性来扩充轨道交通客流量;定期对公交系统进行评估和检测,确保公交系统能为公众出行提供优化服务;提供实时准确的公交服务信息,为居民出行提供便利。二是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在公共交通集中地段提供高层次的公共交通可达性,提高不同公共交通模式之间,特别是主要城市轨道交通和地铁站的换乘便利性。三是加强对公共交通工具驾驶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其节能驾驶和机动车保养等环保意识,鼓励采用合理的驾驶方式来减少CO2排放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宣传,引导公众日常出行选择低碳方式。

3.完善基础交通设施,发展慢行交通体系

不少发达国家非常注重构建低碳环保的慢行交通系统,倡导居民采用以步行、自行车为主的慢行方式。通过制定城市慢行交通发展战略,科学合理地规划慢行交通系统,完善交通基础设施,这是发展慢行交通的必要前提。政府在倡导宣传绿色交通、低碳出行的环保理念的同时,必须为居民提供便捷、安全的出行环境,加大对慢行交通设施如步行专用道、非机动车专用道等的建设,并对违规占用步行专用道、非机动车专用道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惩戒,切实做到专道专用;还要为公众在市中心及附近的短途交通提供自行车出租服务,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提高居民出行效率和交通运行效率①。英国伦敦为创造更加便利的步行环境,在伦敦市中心区开展的自行车出租项目就取得了巨大成功。

4.制定低碳燃料标准和汽车碳排放标准

制定低碳燃料标准和汽车碳排放标准是国外降低交通碳排放的重要途径。美国通过制定碳排放标准和低碳燃料标准,推动提高车辆的使用效率。一方面,建立交通工具的碳排放标准。制定2012年至2016年美国小汽车和卡车碳排放标准的轻型汽车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和CAFE标准的国家计划;2014年制定规范大型车辆的能效和碳排放的《重型车辆温室气体排放和燃料效率标准》,对2005年制定的“清洁燃料标准计划”进行修正和补充,包括增加人行道建设、提高减排技术等。另一方面,制定了标准的实施规则,推动了运输合作伙伴计划、轻型车辆的燃油经济性和环境标志等直接关系到交通部门排放的相关措施,如关于重型卡车节能的全国计划将节省500亿美元的燃料支出,并减少美国对石油的依赖,还能大幅度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欧盟为减少新客车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交通领域实行了443/2009号法规,将之前新客车2015年达到130gCO2 /km的目标提高到95gCO2 /km。2011年,为实现减少新轻型商用车二氧化碳排放,欧盟修订法规510/2011号,提出到2020年新轻型商用车达到平均147gCO2/km的目标。

(三)通过立法与标准控制建筑排放

发达国家通过立法与标准建设控制建筑的碳排放。日本先后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关于促进新能源利用的措施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2004年,日本发起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为2050年实现低碳化的社会目标提出对策。2008年,日本政府了《面向低碳社会的十二大行动》。在完善法规的同时,政府积极进行政策引导,做好模范带头作用。日本政府的公共设施率先使用新能源设备,建筑物率先安装太阳能设备。政府针对新建住房制定了强制性的节能标准,同时推广建筑节能措施,提供新的建筑技术手段,建设更多节能型住宅,推广高能效低碳建筑模式,藉此来提高房屋和建筑的能效和降低建筑物的碳排放量。通过推动净零能源计划,政府计划在2020年前实现建筑方面的能源消耗指标。

2013年,美国政府了《总统气候行动计划》,制定产品能效标准是其重点内容。为控制建筑能耗上涨,美国环境署在建筑领域上推动“能源之星”(ENERGY STAR)标识计划,为企业与其他组织提供了能源管理策略和标准化的测量技术手段,并提供认证。目前已经有超过2万座建筑获得了“能源之星”标识认证,这些建筑比一般的建筑要节能35%到40%。自2010年以来,美国环境署已经将ENERGY STAR的标识扩展到16个不同领域的建筑。为推动相关标准落实,美国还制定了与能源之星相配套的“投资组合管理者”(ENERGY STAR Portfolio Manager)的建筑追踪工具。自1999年以来,投资组合管理者在帮助业主和租户建立能效标准、制定改进和提升机会成本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作为美国最大的建筑节能基准数据分析工具,美国环境署在建筑物审查过程中一直使用“投资组织管理者”作为测量工具。2008年至2011年,美国建筑部门已实现节能7%,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6%。

德国政府规定2009年后新建建筑均需使用一定比例的可再生能源,2011年以后的新建公共建筑中用于加热和冷却的能源消费中可再生能源需达到15%。此外,对消费者个体也设立了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最低标准。

(四)通过财税政策推动低碳消费

1.财税政策

发达国家普遍运用税收、补贴及碳基金等财税政策来推动低碳消费其主要政策如下:

第一,税收政策。发达国家运用税收政策推进低碳消费,但政策取向和侧重点存在差异:美国主要对有利于减少碳排放的技术设备减免税,通过征收汽油税鼓励消费者使用节能汽车;欧盟为抑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征收生态税、碳税、气候变化税等,鼓励低碳消费,减少碳排放,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日本在2009年的税制改革中提出开征二氧化碳税,通过财政投资和补贴来扶持节能技术和开发利用新能源的技术,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第二,补贴政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补贴已经成为应用最广泛的政策工具。补贴的主要领域有:一是能效项目。主要根据投资比例或者节约量比例给予补贴,补贴主要采取低利率贷款和税收优惠两种形式。二是低碳能源开发与利用。各国政府用于低碳领域的财政补贴和资助在逐步增加。美国联邦政府通过不受气候影响援助计划(WAP)向低收入家庭提供补贴,英国通过能源折扣计划向贫困老人提供能源消费资助,德国、日本均对购买清洁能源汽车进行补贴。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英国政府对电动车充电站、充电设施给予相当规模的补贴。

第三,低碳发展基金。美国替代能源基金用于支持替代能源的技术研发。英国通过建立碳基金、公共部门集中能源效率基金等支持低碳发展,德国中小企业(SMEs)能源效率特别基金、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可再生能源计划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节能康复计划帮助企业或个人在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高效技术领域进行融资。新加坡建立了市场发展基金、国家发展部环境建设基金、陆地交通创新基金,支持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低碳交通技术的发展。日本碳基金对安装、购买、租赁和计划安装高效节能设备的家庭实施利率优惠贷款计划。

2.政府采购

通过政府采购引导消费,这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美国政府采购法中对绿色采购作了严格规定,环保局也制订了相关产品目录,同时非常注重政府机构节能,白宫制订节能计划要求政府公共设施购置和使用高效节能产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还先后制订实施了采购循环产品计划、能源之星计划、生态农产品法案、环境友好产品采购计划等一系列绿色节能采购计划。1998年出台了“透过废弃物减量、资源回收及联邦采购来绿化政府行动”的总统行政命令,旨在通过政府采购促进绿色低碳产品的研发及销售。日本于1994年了《绿色政府行动计划》和绿色采购的基本原则,鼓励中央政府机构采购绿色产品。1996年,日本政府与各产业团体组建了日本绿色采购网络组织。2000年日本颁布《绿色采购法》,规定所有中央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必须制订年度绿色采购计划并提交环境部长审核,地方政府也要尽可能地实行年度绿色采购计划。目前,全日本已有83%的公共和私人组织实施了绿色采购。全国绿色采购网络联盟(简称GPN)已有3000多家会员单位,开发了一系列针对不同采购产品的绿色采购纲要,建立了一个超过1万多种产品的信息数据库。

德国于1979年就开始推行环保标志制度,并规定政府机构优先采购环保标志产品。1994年德国出台的《循环经济法》明确规定,联邦政府机构应采购和使用符合一定耐用性、可再利用性等特征的环境友好型产品和服务。2004年8月欧盟了《政府绿色采购手册》,主要用于指导欧盟各成员国如何在其采购决策中考虑环境问题。欧盟委员会还建立了一个采购信息数据库,库中有100多类产品的信息,包括产品说明书、生态标签等,同时还提供一些采购建议。根据欧盟采购手册,2006年英国政府制定了《可持续采购国家行动方案》。

(五)通过低碳标识引导低碳消费

从国外碳标识的实施情况来看,碳标识主要面向日用品、服装、食品、饮料、农产品等终端消费品。2008年10月,英国标准协会(BSI)、碳基金(Carbon Trust)和英国环境、食品与农村事务部(Defra)联合了《关于产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温室气体排放的评估规范》(PAS2050:2008)。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制定了IS014067《产品的碳足迹》标准。在此基础上,英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等对部分消费品和服务的碳排放进行了评价,并推出了消费品碳标签(见表2)。

英国产品碳标识由英国碳基金负责。从 2006年起,碳基金与和其他公司合作,针对产品的供应链,进行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化、降低和信息交流工作。英国在2007年3月推出了产品碳标识,目前已经应用到100多种产品中,包括:食品(果汁、土豆片)、服装(T恤)、玩具(非电动)、生活用品(洗发水、洗涤剂、灯泡)、服务(网上银行账户)等。为了更好地运作,碳基金还专门成立了下属机构,负责企业咨询和认证工作,其认证有效期为两年。

德国在2008年2月针对私人消费品开展产品碳足迹试点项目,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德国应用生态研究所和气候影响研究所共同发起,l0家大公司(像BASF、德国电信等)作为合作伙伴加入,试点的产品包括食品、生活用品(洗涤剂、纸质品、床上用品)、电信和网络服务等。产品碳足迹评价标准依据ISO14040《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原则与框架》和《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要求与指南》。与英国不同,德国目前的标识上并未标注具体的碳排放数量,仅表明该产品经过碳足迹分析认证。

日本于2008年7月在《建设低碳社会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了产品的碳足迹项目,目的是促使消费者能够清楚地知道产品的碳足迹。该项目由日本经济、贸易和工业部下属的执行机构负责,项目任务包括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化、标识和评估等工作。30多家公司参与了该项目,试点产品种类众多,包括食品饮料、生活用品、家具、办公用品、电池、荧光灯等。日本采用LCA方法进行碳足迹评价,原因在于日本开展生命周期评价 (LCA)工作已有多年,建立了很多产品的生命周期数据库,碳标识不仅标出了总的碳足迹,还标出了每个阶段的碳足迹所占的比例,如洗发液的碳足迹标识中,原材料获取阶段占5.3%,生产阶段占1.0%,使用阶段占88%等,消费者由此可以了解产品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对碳足迹贡献最大。

韩国的碳标识由环保部下属的工业和技术研究所负责,并于2009年2月正式实施,主要包括两个步骤,即产品的碳标识认证和低碳产品认证。其认证依据是ISO14025《环境标志和声明III型环境声明原则和程序》以及自主制定的《韩国产品碳足迹指南》。指南分别对使用阶段耗能和不耗能产品的碳足迹评价方法和要求作了规定。韩国碳标识制度发展很快,2009年已经有l6家公司的37种产品(食品、生活用品、耗能产品、飞行服务等)通过了第一步认证。环保部和3家主要零售商签署了备忘录,以共同促进制度实施①。

总的来看,国外碳标识都是由政府推动,其主要实施对象是消费品(如食品、生活用品等)。英国、日本直接标注碳足迹数值的做法存在一定争议;德国碳标识主要是引导和鼓励企业采取行动;韩国碳标签采取分步骤的方式,其中第二步低碳产品认证关注碳足迹的减少量值得借鉴。

四、低碳消费的政策体系

(一)政策目标与战略路径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动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这对低碳消费提出了明确要求。未来推动实现低碳消费的目标与可能路径如下:

第一,推动低碳消费成为新的社会价值导向,控制生活消费重点领域的碳排放。结合中国国情,将低碳消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考核体系,推动低碳消费成为新的社会价值导向,成为GDP之外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随着我国扩大内需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未来生活消费对碳排放的推动作用将继续上升。因此,需要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政策,明确低碳消费的行动目标,强化已有政策,加大政策协调性和稳定性,在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改变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推动居民消费向低碳化转变,并控制生活消费重点领域碳排放,将家庭能源、食品、建筑、交通碳排放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第二,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低碳消费。政府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将低碳消费作为重要考虑指标。在设计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公共设施建设标准中,对公共交通建设、住宅结构节能、基础设施等作出明确规定,对热力、电力、节能基础设施的配备与使用作出明确规定,这会对低碳消费产生重大影响,有利于形成消费新格局。在城市规划、公共交通、能源与建筑基础设施的设计与运行等方面,考虑其对低碳消费的支持力度。一是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减少交通出行需求,构建低碳、高效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控制私人汽车无节制增长,大力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低碳排放交通工具。二是完善城市能源基础设施。改进城市能源供给方式,扩大新能源的利用。鼓励热电联产等分布式能源的发展,提高城市能源供应效率,推进供热体制改革,提高电气化率和城市用气普及率,提高优质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三是积极推动节能低碳建筑的开发与应用,对已有高耗能建筑开展节能改造,利用财税政策鼓励支持节能低碳建筑的开发与引用②。

第三,分阶段逐步推进低碳消费。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低碳消费具有不同的内涵,考虑到消费者的承受能力,设置低碳消费的分阶段发展目标,见图1。在低碳消费的导入期,降低产品和服务消费的碳排放强度,实现消费的相对低碳。在低碳消费的提升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过渡到绝对的低碳消费,对消费碳排放总量进行控制。在低碳消费的成熟期,实现消费碳排放总量的绝对下降,以较低的碳排放水平支撑生活品质的提升。

(1)低碳消费的导入期。在“十三五”(2016―2020)规划时期将低碳消费政策纳入现有的政策体系,主要采取以下方式进行推动:建设低碳社区,推广低碳标识,加大低碳消费的宣传教育力度,政府实施低碳采购。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低碳消费导入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提高全社会对低碳消费的认识,建立低碳消费政策的社会基础,尝试引入促进低碳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

(2)低碳消费的提升期。在“十四五”(2021―2025)规划时期深入推动低碳消费,主要提高低碳消费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实现交通、建筑、产品以及公共服务的低碳化,建立低碳消费的基础设施、产品以及公共服务支撑体系。从产品、交通出行、居住用能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全方位降低碳消费强度,实现消费的相对低碳。

(3)低碳消费的成熟期。经过十年左右的实践与探索,通过总结完善已有的政策实践,在“十五五”(2026―2030)规划时期建立低碳消费全面的制度体系,形成自我约束、法律约束、市场机制以及社会参与等全面支撑低碳消费的制度体系,推动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向低碳化转变,为我国实现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奠定基础。该阶段的主要工作在于推动形成低碳消费的长效机制,实现对消费排放总量的控制,形成消费的绝对低碳。

(二)低碳消费的政策框架

低碳消费涉及三大主休,即政府、企业和消费者。通过构建“三位一体”的低碳消费政策体系,有利于实现三者的协调与互动,形成政策合力来推动消费向低碳转型。

第一,政府。在位于低碳消费的起步阶段,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把低碳消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分阶段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低碳消费。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鼓励、支持和引导低碳消费,规范和约束市场主体的消费行为。加强市场监管,为低碳消费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产品消费结构调整,制定措施逐步淘汰高碳产品,提高低碳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制定低碳消费品的认证标准,推行“碳足迹”标识制度,为消费者选择低碳产品提供参考。完善低碳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完善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的慢速交通系统,限制私人小汽车的无序发展,降低交通碳排放。通过低碳采购,发挥低碳消费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随着低碳消费逐渐成熟,政府的作用可以逐步淡出,各类社会组织将发挥更大作用。

第二,企业。企业是低碳消费品的提供者,是推行低碳消费的关键环节,它可以通过产品低碳化带动低碳消费。首先,为推动低碳消费,企业应承担起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更新生产设备,淘汰高能耗的生产工艺,实现产品生产过程的低碳化。其次,作为低碳消费品的提供者,企业要大力开展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提升消费品的低碳附加值,为消费者提供品种多样的低碳消费品,为推行低碳消费奠定物质基础。再次,企业应该通过“低碳营销”,推动低碳产品的推广和应用,在理念传播、广告宣传、售后服务等诸多方面实现低碳化。

第三,消费者。低碳消费要求消费者要转变生活方式,自觉采取低碳行动。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经济成本,还要考虑产品或服务的“碳足迹”,选择购买和使用低碳产品,倡导低碳消费、低碳处理。消费者要按照“6R”原则来规范消费行为:一是节约资源、减少消费(Reduce);二是消费绿色低碳产品(Re-evaluate);三是循环使用(Reuse);四是回收利用(Recycle);五是减少消费,保护自然(Rescue);六是重新选择(Re-calculate)。具体要求是:在食品方面,尽量消费本地及当季的食物;在建筑方面,减少建筑运行能耗;在交通方面,减少小汽车的使用,使用公共交通。

(三)低碳消费的政策工具

第一,建立激励机制是推动低碳消费的关键。激励机制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消费侧激励,通过价格手段抑制过度消费;二是对生产侧激励。经济激励工具通过改变消费的成本与收益,来推动消费行为转变。通过财税政策降低低碳消费产品的成本,推动低碳产品的推广与运用。可供选择的政策工具有税收和补贴。在税收方面,对高碳产品征税有助于调整产品结构,减少高碳产品消费,提高低碳产品消费。通过不断优化调整税率,可以有效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使碳排放成本纳入消费者决策,从而影响消费者行为。在补贴方面,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对低碳产品进行补贴。面向家庭的补贴包括住宅节能改造、增加使用可再生能源、升级空调和热水系统、提升供热能源效率等。科学合理的补贴政策,有助于促进低碳消费。

第二,通过立法和行政管制,有助于推动消费的低碳化。立法是政府运用强制力来调节消费行为。通过立法建立低碳消费的基本框架,对高碳消费行为作出禁止性规定。立法的效果取决于法律能否得到严格执行,需要建立严格的监督、执法以及强力的惩罚等配套措施。制定碳排放行政管制措施,有助于落实法律的强制性要求。与低碳消费相关的行政管制措施,主要包括碳标签、能效标准、技术/排放标准、限制和禁令。

第三,为消费者提供信息和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也很重要。宣传和教育工具可推动建立低碳消费价值观,塑造低碳消费文化,培养低碳消费观念。其主要途径有:一是要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通过教育、宣传手段提高居民的低碳发展认知水平,培养他们的低碳消费习惯。二是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按照产品的特性和消费特征提供信息,其中低碳标签、智能电表以及能源审计等,都是非常有效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工具,有利于促使居民考虑自身消费行为并进行自我监督。三是推动建立低碳消费的社会规范,通过信息公开和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利益相关者结成合作伙伴关系,引导居民进行低碳消费。

第四,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方面共同推动低碳消费。居民消费中很大一部分公共产品消费,包括居民生活用能的电力、热力、公共交通、生活废弃物处理等。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直接决定了家庭消费和生活方式的碳排放强度,除了运用需求侧政策工具引导家庭和消费者低碳消费,政府还要提供供给侧政策工具,为低碳消费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管理双管齐下,利于推动消费的低碳转型。

第五,使用政策工具组合来推动低碳消费。首先,改变消费行为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短期内消费者对单一政策工具作出的反应十分有限,运用政策组合可以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其次,不同的政策工具之间存在互补关系。部分政策工具对于产品购置(投资)和日常消费有较大影响,如碳标签可以帮助消费者选择低排放小汽车,燃油税可以减少小汽车使用频率,组合使用效果更好。再次,其他政策可以成为低碳消费的重要补充。如收入再分配政策和住房政策有助于降低低收入家庭受到的不利影响,对租房市场的规制政策有利于提高建筑能效水平。最后,不同政策工具之间可能存在冲突。如垃圾回收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道德考虑采取的自愿行为,而强制性的收费制度可能会降低消费者的行动意愿。因此,低碳消费政策设计还要考虑“挤出效应”①。

(四)主要消费领域的低碳政策

1.针对家庭能源消费的政策

提高价格、购买高能效电器以及对房屋进行保温,有利于推动家庭节能。人们对环境的态度也会影响家庭的能源需求,那些非常关注环境问题、态度比较积极的家庭更易于采取节能行动。通过向家庭提供信息和进行教育培训,有利于改变能源消费行为。针对不同目标群体推出精细化的政策,也有利于提高节能产品和设备的投资和使用。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支持可再生能源的政策,以及刺激“绿色电力”消费的相关政策,其效果并不明显。

2.针对交通出行的政策

不同交通方式的比价关系,以及能否获得完善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对交通出行的选择非常关键。提高公共交通服务的可获得性和服务质量,有助于减少小汽车出行。除了价格和基础设施工具外,消费者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也影响到出行方式的选择。环境意识与环境社会规范有助于降低小汽车出行概率,通过社会柔性政策工具有利于推动交通出行方式的改变。

3.针对食品消费的政策

宣传活动和公众教育对食品消费具有关键作用,标签和信息政策可以对食品需求产生较大影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环境问题的考虑也很重要。针对特定目标群体提供信息和促销活动,可以获得较好的政策效果。政府通过完善认证和标签机制,提高社会公众对标签的信任度,改善相关认证机制,有助于提高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支付意愿。

4.针对废弃物产生和回收的政策

对垃圾回收进行付费,有利于减少垃圾产生量并提高回收利用率。政府的垃圾回收服务,对个体环境意识也会产生积极影响。加强社会宣传和信息政策,有利于提高废弃物回收利用水平。

5.针对水消费的政策工具

阶梯水价可以有效对减少家庭水资源消耗量,但家庭可能并不掌握水消耗信息,所以安装智能提醒工具以及节水设备也很重要。同时政策工具还要考虑社会公众对水质量和安全问题的重视,了解家庭偏好和决策动机对政策设计非常重要。

五、推动我国低碳消费的对策建议

第一,明确低碳消费战略定位,制定低碳消费战略与行动计划。目前,中国的低碳消费刚刚起步,尚未纳入政府决策层面,需要尽快明确低碳消费的战略定位,将其纳入现行的政策体系,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消费战略与行动计划,明确实现低碳消费的长短期目标、重点领域、优先行动、实施方案、监督机制和保障措施等。由于消费政策具有交叉性,涉及多部门管辖,还有必要在国务院层面建立低碳消费的跨部门协调机制,设立低碳消费协调工作组,针对低碳消费工作进行评估,并提出政策方案。同时加强与现有的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及其他经济和环境方面的领导小组的协调合作。

第二,建立并完善低碳消费的法律基础。一是将低碳消费纳入“十三五规划”,通过法律法规严格控制浪费性消费、过度性消费和奢侈消费。二是推进低碳消费相关法律的修订。推进《节约能源法》《政府采购法》等法律修改,在相关法律中增加低碳消费条目。修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消费者选择绿色低碳产品提供保障。同时强调消费者的责任,推动住房、交通出行和食品等重点领域的消费方式转变。三是尽快出台专门的《低碳消费促进法》,为推动低碳消费的相关工作提供法律依据,明确低碳消费相关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推动建立低碳消费的治理网络。

第三,加大财税和价格对低碳消费的支持力度。一是全面利用价格、税收和财政机制推动低碳消费发展。一方面,通过提高资源使用价格、征收碳税、提高高碳产品税负、对高碳产品生产企业实行严格的信贷及能源价格等措施,提高高碳产品和高碳消费的经济成本。另一方面,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政策及调整消费税税率等措施,降低低碳产品的消费成本。二是改革现有的低碳消费财政补贴政策,推动使用最高标准的高效节能家电,逐步淘汰目前使用的低效率家电。在总结分析“家电下乡政策”和“以旧换新政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完善节能低碳产品补贴方案。三是完善消费税的税率设置和征收方案,将产品的碳排放水平作为征税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税收手段对高碳消费的调节作用。

第四,推动低碳产品公共采购。一是建立健全促进低碳产品采购政策的法律法规及配套措施。要大力加强相关法规建设,抓紧制订和修订促进能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解决低碳产品采购无法可依和法律不完善的问题。尽快出台专门的《低碳采购实施条例》及实施细则,对政府实施低碳采购的主体、范围、责任、采购清单的制定和作出明确规定。二是尽快制订和公布低碳产品采购清单。根据科技水平的发展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国家低碳消费主管部门研究制定产品、工程、服务采购的节能低碳标准,并且强制规定政府必须采购在所设标准之上的产品和服务。三是完善低碳采购的配套措施。加大政府对低碳产品的采购力度,完善列入政府采购名录的产品的技术水平,及时更新相关标准,制定政府低碳采购的指导手册,加强低碳采购网络建设,加大低碳采购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社会引导和示范功能,推动企业提供更多种类的低碳商品和服务,并推动公众养成低碳消费的习惯。四是完善政府采购的监督机制。利用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力量,对低碳产品采购的实施过程加强监督。

第五,加快推动低碳产品碳标识与认证工作。一是尽快推进低碳产品认证工作。低碳认证和低碳标识是提高消费者认知的重要手段,应尽快推进现有低碳产品的认证工作,降低消费者甄别低碳产品的成本,提高低碳产品在市场中的识别度和占有率。制定针对低碳产品和低碳标识的管理制度,对低碳产品认证进行全面而统一的规范管理,并尽快制定低碳产品的相关标准,颁发并妥善管理我国低碳产品标识。二是要采取分类、分级、逐步扩大适用范围的渐进方式,实施、推广应用碳标识制度。首先根据产品的碳排放强度,以及与人们消费密切的产品先实施碳标识制度,然后依据产品推广与市场成熟度,逐步扩大碳标识的适用范围。三是提高低碳产品认证体系的公信力与独立性。为使我国低碳认证制度更具可信度和公众认可度,必须对现有产品质量监控机构进行强化,并以提高认证产品数量与赢得消费者信赖与认可为目标,严格监督管理机制,维护产品标准和标识的权威性。

第六,加强低碳消费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大力开展低碳社区建设,为低碳消费提供空间载体。开展低碳消费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社会规范和文化对低碳消费的引领作用。加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间的联合,共同推进低碳社区建设。二是鼓励建设和使用绿色、节能、低碳住宅建筑。引入建筑物能效标准和标识制度,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对高耗能建筑进行节能改造。通过政府补贴与绿色信贷向低碳住宅购房者提供低利率的信贷或按揭,低息信贷可以扩展到太阳能技术,尤其是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PV)和太阳能热水器、热泵系统、家用生物质发电技术。三是加强低碳消费公共设施与服务供给。科学规划城市建设,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分区,发展低碳化的公共休闲娱乐设施和文化消费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改善出行结构,引导消费者选择公共交通、合用汽车、使用自行车等低排放的出行方式。四是加强对低碳消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社区规划、财政手段、金融支持等政策予以支持,对符合低碳消费要求的产品设计、创新发明等予以鼓励和支持。

第七,建立并完善低碳消费的治理机制。政府、企业、公众与非政府组织的共同参与,对于推动低碳发展非常重要。一是目前各国低碳消费政策都非常强调政府的作用,低碳消费作为一个新兴领域,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以及持续推动消费方式转变,政府需要通过一系列政策工具,鼓励企业对低碳产品进行投资。二是企业参与能够增加市场上低碳绿色产品的可获得性,推动消费者将低碳消费意愿转化为实际行动。例如零售商能够帮助顾客进行低碳选择,并影响供应商通过减少其产品使用期内产生的环境与碳排放影响来提高产品质量,有利于推动消费者的绿色低碳消费。三是媒体的参与有助于推广低碳消费理念,传播低碳消费知识,发挥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作用,有利于提高信息公开、舆论监督和公众参与决策的整体水平。四是非政府组织参与对政府消费政策起到补充、完善和促进作用。倡导低碳消费,需要与众多利益相关方建立伙伴关系,需要更多利益相关方参与。

第八,加强宣传教育,扩大低碳消费的社会参与。一是加强低碳消费的宣传教育,把低碳教育纳入国家和地方教育体系,推动各级政府、各类社会团体机构对低碳发展的学习、宣传和实践行动。加强对公众的低碳发展宣传和知识普及,全面激发社会组织和公众在低碳发展方面的参与意识和自主性。二是完善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政策,进一步推动低碳政策决策和项目决策的信息公开,加强与NGOs的合作,促进公众参与决策平台的搭建,充分发挥公众在监督、建议、评估低碳发展进程中的积极作用。三是积极支持非政府组织参与低碳消费相关活动。简化非政府组织和非企业社会团体的登记注册程序,积极引导和规范发展各类公益性组织,发挥行业协会在低碳发展中的职能作用,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和城乡社区参与低碳发展。加强对非政府组织的业务指导,建立环保型社会组织协作网,加强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推动低碳消费转型。

上一篇:浅议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及其构建 下一篇:高寒荒漠区反季节设施甜瓜绿色高效立架式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