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数学知识,突破昼夜长短的判读

时间:2022-06-27 07:02:39

巧用数学知识,突破昼夜长短的判读

在地球运动中,太阳光照图一直是个难点,很多学生不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觉得很难教。实际上在这里有很多的误解,一是教师先入为主,未讲之前就大肆渲染本课的难度,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加大,二是教师在教学中方法可能不对,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能力,特别是教师不能引导学生用现有的知识去导出新的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着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结合教材特点,充分运用现有的知识来导出新的知识。

学生已有的知识:有关圆的知识。需要补充的知识:球面的大圆知识。已经在高中新学的知识:描述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如地轴、黄赤交角、方向等。

在地球运动和光照图解读中,要让学生明确以下知识点:一是几个不变,即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指向不变,黄赤交角大小不变,自转和公转方向不变。二是几个变化,即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晨昏线(圈)的变化,地球一直处于运动状态中。三是几个关系,即地轴与赤道面垂直、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垂直(可以通过观察课本插图得到,在下面予以解释)。

现在来分析昼夜长短,从哪儿开始呢?就从“太阳光同一时刻照亮地球的一半”开始吧!在中学地理中,我们把地球当做正球体,且忽略了大气的影响。那么在一个正球体上,如何表示照亮了一半呢?运用球面(或圆)的性质可以画出来,那么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如图1,在本图中,学生可以看出太阳光照射地球一半的状况,由此可知被照亮的一半是白天,另一半是黑夜,进而引出晨昏线(圈),显然,在这里晨昏线是和太阳光线垂直的。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说,只要本身不发光,不透明,就能产生昼夜现象,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各地也就不断地昼夜更替(可以设想一下,太阳位置不动,则晨昏圈的位置也不动,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各地经历昼夜变化),观察图1,可以发现,在有些地方太阳24小时不落,有些地方太阳24小时不出,这就是极昼和极夜。

仔细观察,当太阳直射点位于E点时,任意纬线上的昼夜长短,极昼极夜的范围,研究∠1、∠2、∠3的关系。

我们通过观察能得到的结论有很多,简单说明如下: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有些纬度上会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有些纬度上会出现极夜现象。我们知道,太阳直射点是南北移动的,当其向北移动,北半球的昼长会增长,南半球的昼长会缩短。当其移到最北的时候(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南半球昼最短。(在这里可以用简单的FLASH动画演示)

依据地轴和赤道垂直,直射光线和晨昏线垂直,可以得到∠1=∠2、∠1+∠3=90°,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太阳直射点纬度与晨昏线和地轴的夹角相等,太阳直射点纬度与极昼(夜)出现的最低纬度之和等于90°。进而引出极圈的概念,同时可以看出晨昏圈在一年当中的摆动幅度。

运用简单的数学知识,忽略了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那么南北半球相同纬度的昼夜长短是相反的。

极昼极夜的纬度范围是极圈到极点,任一天的极昼极夜范围是(90°-直射点纬度)到极点。

(90°-直射点纬度)的这条纬线和晨昏圈相切。直射回归线时,晨昏线与极圈相切。

晨昏圈是球面大圆,而赤道也是球面大圆,所以晨昏线和赤道平分,即赤道上昼夜平分。以上这些,不是教师直接给的结论,应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得到的结果。

我们知道,太阳直射点是移动的,当其位于赤道,得到二分日图,继续移动可以得到直射南半球图和冬至日图。还可以观察得出我们所需的昼夜长短的其他结论。

我们利用晨昏线的移动就可得到的夏至日图、冬至日图、二分日图和直射任意纬线(该纬线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包括南北回归线)的太阳光照图。引导学生去仔细观察这些图,就能得到判断日期、节气等的方法。如二分日晨昏线和经线重合或晨昏线过南北极点,二至日晨昏线和极圈相切等。同时让学生观察,一地地方时为12时时,是否一定是白天或一地地方时为24时时,是否一定是黑夜。

利用三视图的画法(版画演示或动画演示),可以得到俯视图,结合前面的侧视图,在俯视图中验证前面得到的结论,即可认识俯视图,也能强化认知。

在这里,教师还需要做到耐心、细心,做到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找到切入点,符合学生实际,随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和步骤,切记不能把此内容纯粹数学化,人为增加难度,这种方法笔者认为应该应用到高三总复习的时候为宜。

上一篇: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把握时代脉搏 下一篇:车辆地面力学土槽试验技术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