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缪尔森:“三步跨栏”成就的经济学大师

时间:2022-06-27 05:36:17

萨缪尔森:“三步跨栏”成就的经济学大师

2009年12月13日,当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谈判陷入僵局的时候,远在大洋彼岸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保罗・萨缪尔森在家中去世。

消息传出,全球震惊。

在经济学界,保罗・萨缪尔森是享誉世界的泰斗级人物:他一生致力于经济学研究,涉足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等几乎所有的经济学领域,将经济学从对经济问题的沉思、发展到用数学方法精确、清晰地回答和解决问题,他“对提升经济理论的科学分析水平的贡献超过了任何一位当代经济学家”。

无怪乎,萨缪尔森的逝世立刻取代了哥本哈根会议而成为世界媒体关注的焦点。

“无意之间”将数学引进经济学科

1915年5月15日,萨缪尔森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一个犹太人家庭。

少年时的萨缪尔森活泼好动,常常一眨眼的工夫就跑得无影无踪。对此,他的父母伤透了脑筋。好在,萨缪尔森的脑子特别灵光,对于大人“抛出”的问题总能在“眨眼之间”就给出答案来;而且还善于思考,往往能从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总结出超乎同龄人思维的既全面又深刻的结论。当然,更重要的是,他还慢慢地迷恋上了在外人看来简直是枯燥无味到极点的数字演算。就这样,萨缪尔森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小学和初中。

读到高中的时候,有一次,萨缪尔森像往常一样溜进距家不远的芝加哥大学的一间演讲厅里听讲座――主题正是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该理论认为:地球上的人口,将像兔子一样呈几何级数增长,一直要增长到每英亩土地的产出不足以维持相同土地上人口的生活水平时,死亡率开始上升,并逐渐与出生率相等……听着听着,他开始对其中涉及的一些微分方程产生了怀疑:“不是吧,就这么简单?这个老古董,会不会漏掉了一些深奥复杂的部分呢?”萨缪尔森想了半天还是一头的雾水,失望之余遂“生起了心思”来:“咦,经济学这个玩意挺好玩的,待明个儿读大学了就选这个专业好了!”

1931年,十六岁的萨缪尔森以优异成绩考入芝加哥大学,攻读的就是经济学专业。

此时此刻,世界经济学正处于旧时的古典经济学阶段,也就是“大白话”(即文字)的经济学,数字还没有加入经济学科当中来。因而,萨缪尔森很快就觉得乏味了:唉,一天到晚就读这些充斥着因袭过往的陈腐谬论的教科书,什么时候才能有新的发现呢?为了解闷,他就自己找起了乐子来:白天,沉浸在教室里做高等数学习题;夜晚,蜷缩在宿舍里翻阅群书;当然,学习到前人总结的经济学理论时,他往往是略作审视就开始寻觅其中尚未完善或者不完美的地方。不成想,也就是这样的学习方法,使得萨缪尔森的学习成绩更上了一层楼,最终以A的平均成绩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的学士学位,并顺利地进入哈佛大学就读。

哈佛大学提倡学术自由。在这里,面对各种各样的学术流派,萨缪尔森在欣喜之余亦更加刻苦地探讨和类比各派学说的异同,然后找出它们的优势与不足。这样,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获得了经济学硕士学位,并以敏捷的思维、广博的知识以及实干的精神,赢得了诸多著名经济学教授的青睐。尤其是数理学家汉森,还特意收下萨缪尔森做自己的助手,这使得他对各种学派的研究更为深入,从而开始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

1936年,远在大洋彼岸的英国内阁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凯恩斯出版了轰动世界经济学界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使经济学从“沉闷的学科”走出来并重新焕发了生机。在跟随着老师汉森把凯恩斯主义移植到美国的过程中,萨缪尔森对凯恩斯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即决定从当时社会上亟待解决的难题――投资与就业问题入手,来研究经济学。

很显然,无论是“投资”还是“就业”,都要和数字打交道。不过,对于从小就钟情算数推演的萨缪尔森来说,自然是小菜一碟了。

在研究的过程中,萨缪尔森根据所考察的各种问题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数学工具,对经济学中的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三者的联系和区别,做出了精辟的论述。

就这样,有意无意之间,多少还带着一点乳臭的萨缪尔森“悄然”地把数学引进了经济学科中,从而“破天荒”地为世界经济学注入了一抹亮丽的色彩。一部著作主导多年经济学

研究路径

正应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说法,崭露头角的萨缪尔森慢慢引起了一些人的妒忌和排挤。不得已,1940年,刚刚读完经济学博士学位课程,萨缪尔森就赶紧离开哈佛大学来到麻省理工学院任教。

几年的研究生涯,使萨缪尔森对经济学有了独到的认识;而麻省理工学院的海纳百川,也为学术交流提供了一个更为难得的平台。这样,萨缪尔森拥有了极大的思想空间,他才思泉涌,一篇篇洋溢着睿智与思辨的经济学论文喷涌而出,直把那些负责发排稿子的报刊编辑逼得恨不得从别的地方抢些版面过来用。当然,尤为有意思的是,也就是在这期间信手写下的长篇论文《经济理论运算的重要性》,不但帮助萨缪尔森顺利通过了博士学位的论文答辩,而且还一举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威尔斯奖。这让原本常常挤对他的家伙们大跌眼镜。

得意之余,萨缪尔森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继续埋头研究经济学。

由于在经济理论界开创性的研究,萨缪尔森很快就获得了“重用”:先是升任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副教授和辐射实验室经济学研究员;后来选调至美国战时生产局和战争动员重建办公室任职,并担任财政部经济顾问。这些工作,使他有机会把经济理论应用于实际,得以从实践中检验其理论的科学性,同时也使他有条件搜集资料,从而为接下来的研究积累大量宝贵的素材。

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萨缪尔森慢慢地发现凯恩斯的学说中也隐含着不少无法补救的漏洞,于是在摇头之余又像当初在芝加哥大学听人口理论讲座时那样“生起了心思”来:“嘿,既然有不够完美的地方,那就由我来做好了!”可是,该从哪个地方着手来做呢?白天想,晚上想,就在快要想破脑袋的时候,一道灵光闪现了:“如果说,我把凯恩斯的学说与自由市场经济糅合在一起的话……”想到这儿,萨缪尔森兴奋得手舞足蹈,随后就开始尝试起来。

1948年,几经增删之后,萨缪尔森捧出了一部名曰《经济学:一个介绍性分析》的书稿。在这部纯粹是“希望使‘影响钱袋子的经济学’更加‘生动有趣、简单易懂’”的书中,萨缪尔森用简单的语言和明了的工具阐释了凯恩斯的经济学说,比如:在每一章的开头,加上历代名人的警句,言简意赅地概括全章的主题,使人不像是在啃枯燥的理论书,而是在读一部有文学色彩的史书。与此同时,萨缪尔森还对经济学中的三大部分即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做出了专门的论述,并提出了一系列从宏观经济学到微观经济学、从生产到消费以及从经济思想史到经济制度的新的创见。

《经济学:一个介绍性分析》出版后,立时宣告脱销,大大小小的报刊不约而同地撰文评价道:“很显然,这是一本经济学人探求经济学理论的‘通行要道’。”紧跟着,许多国家的出版商一窝蜂地提着重金来抢购它的出版权了――于是,不久,该书就被翻译成日、德、意、匈、葡、俄等多种文字印刷上市。可以说,《经济学:一个介绍性分析》在当时的出版界和阅读界掀起了一场空前绝后的风暴。经济学界由此断言:“从《经济学:一个介绍性分析》开始,一个崭新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形成了。”

就在《经济学:一个介绍性分析》的出版取得轰动性效应的同时,它的写作者也立刻被麻省理工学院提升为经济学教授,而且还被冠以“凯恩斯主义的集大成者”的美名――年仅三十三岁的萨缪尔森由此蜚声美国及西方经济学界。

“轻描淡写”帮美国脱离经济困境

一朝成名天下知,萨缪尔森开始成为政治家的座上宾。

1953年,在《经济学:一个介绍性分析》修订发行到第三版时,萨缪尔森应邀进入美国预算局,为政府出谋划策。在这里,他提倡赤字预算和追逐加速经济增长,从而很快使朝鲜战争后的美国经济有了起色并最终克服了“艾森豪威尔停滞”,由此成为白宫不可缺少的超级高参。此后,萨缪尔森又先后任职美国总统事务委员会调查咨询小组顾问和美国国家计划局经济顾问,均提出了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

进入1960年,原本就没有彻底恢复的美国经济再陷低迷。1961年1月,在第一个国情咨文中,新任总统肯尼迪悲观地宣布:“目前的经济状况是令人不安的。我们是在经历七个月的衰退、三年半的萧条、七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降低、九年的农业收入下降之后就任的。”为了尽快脱离困境,他找到萨缪尔森。

在马萨诸塞州的一片海滩上,萨缪尔森毫不客气地拒绝了肯尼迪的盛情邀请:“对不起,总统先生,我现在对出任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丝毫不感兴趣。”“为什么?”“很简单,我不希望坐在一个不能表达我所思所想的位置上。”见状,肯尼迪只得退而求其次了:“那在您看来,怎样做才能让经济好转起来呢?”萨缪尔森坦言相告:“就目前的经济形势而言,你应当推行减税政策……”接着,萨缪尔森畅谈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听后,肯尼迪如获至宝,回到华盛顿后立刻就出台了相关的条文――这就是著名的“肯尼迪减税”政策。事实证明,减税政策果然效果显著:增加了消费支出,扩大了总需求,增加了生产和就业,促成了一个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从而确保美国在肯尼迪任职总统的八年中没有爆发过一次经济危机。

以鲜活的功绩与成就,萨缪尔森成了美国凯恩斯主义的代名词。

1970年,在第二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中,五十五岁的萨缪尔森以无可争议的经济学研究成果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成为世界上第二位也是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

至此,世界知名经济学大师的帽子,萨缪尔森终于牢牢地戴稳了。■

上一篇:维新四公子 下一篇:赵晓:仁者的“经世济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