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制作方法两种

时间:2022-06-27 12:48:40

标题制作方法两种

实践证明,要制作一个好的标题,应当在精彩、传神等方面着意追求,不能仅满足于题文相符这样简单的需要。如何制作出好的新闻标题,我以为应当有铁中炼钢的功夫,必须有古人作诗那种反复推敲的精神。怎样才能把标题制作好呢?我以为应当在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进行探索。

借用诗歌对仗的形式,于工整中求庄重

对仗的形式,最早出现在古代诗歌和骈文中,文人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以表达多种多样的思想感情。对仗的形式其特点是读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这种形式是有很强的生命力的,后来被用在长篇小说中作为每个章回的标题,这在不少古典名著里是相当有代表意义的,如《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如《三国演义》第61回的“赵云截江夺阿斗,孙权遗书退老瞒”,《西游记》第57回的“真行者落伽山诉苦,假猴王水帘洞誊文”,《水浒传》第10回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等,都是严格按照对仗的要求而制作的,十分工整。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的语言尤其是书面语言,实现了由文言文向白话文转变的一场革命,但作为诗歌追求对仗工整和言简意赅这种精益求精的传统,并未被遗弃,而是得到了一种“扬弃”。在新闻写作中,一些在标题上刻意求精的作者,都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实践,将这种实践加以概括的话,就是“古为今用,赋予新意”。这方面的例子俯拾皆是。如解放战争期间一份报纸报道两位外国驻华使者的更替,用了“华来士来华,马歇尔歇马”这样一个标题,它给人的感觉是多方面的,一是看似嬉戏,实则工整严密;二是寓庄于谐,巧妙结构,一个华字和一个马字,却兼指不同概念。

现在的报纸上,运用对仗形式的可以说有相当多是用得不错的。如“迷雾重重觅巨款,法网恢恢拿真凶”、“怪事:入学先交‘建校费’,奇闻:报案须缴‘报案费’”等。也有借鉴长短句即词的形式的,如“不得瑰宝非好汉,高原跋涉二万”。这是报道一位年轻科学家发现藏族“天工开物”及珍贵实物的报道,用此作主题气势宏大,非同凡响。凡熟知“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这一诗句的人,便知作者是受此影响而产生创作思路的。虽有模仿之嫌,其效果却不逊色。

我在新闻实践过程中,也在标题对仗工整上做过尝试,如报道当时的山东工程学院实施人才工程的《八年苦求贤 一朝英才聚》,宣传淄川区西河镇河南村团员青年绿化荒山的《八载心血汗水 千亩花艳果香》。

以此物比彼物,形象生动更显姿采

借助修辞手法制作标题,比平铺直叙要好得多,尤其是拟人拟物的手法,对制作一则好的标题是大有帮助的。如《现代教师要加紧学用“鼠标”》,这里的鼠标是代指计算机教育。如《关爱不笑的花朵---走访精神卫生研究所儿童精神科》,用花朵来比喻那些有精神障碍的少年儿童。再如《谨防房产商一“女”多嫁》、《农民随意焚烧秸秆 竟然迷了飞机的“眼”》。

运用打比方这种看上去简单的方式来制作标题,会使报纸增加亮色。作者在采写博山区八陡镇开展富村帮穷村结对子活动时,制作的主题是《大哥哥牵起小弟弟的手》,在采写淄博华辰工业园两家效益都很好的企业时,为了平均用力,最后将主题制作成《光彩夺目并蒂花 》。同行认为比喻准确,形象生动。

上一篇:发现.互动.引导 下一篇:新闻敏感四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