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待高歌凯旋

时间:2022-06-26 10:35:42

他曾是武警8632部队的佼佼者,河南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然而,心中那个不灭的梦想使他放弃了曾经热爱的专业,放弃了都市美好的幸福生活,回到家乡开始了他的养殖梦,他就是襄城县中凯综合养殖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姚凯歌。

近日,记者一行来到姚凯歌的中凯综合养殖有限公司,放眼看去,一栋栋猪舍排列整齐,产仔保育舍、妊娠舍、育肥舍一应俱全。

走进姚凯歌的绿色养猪场,记者不仅感受到了洁净和美好,同时也感受到他的创业激情和创新精神。绿色养殖,生态创业,青春与科技,是这位80后年轻人展翅高飞的关键词。

投身现代农业发展,白领返乡做农民

初见姚凯歌,这个相貌温和的年轻人,与想象中年轻阳光的大男孩形象不太一样,有着同龄人少有的踏实和稳重。交谈中,虽然话语不多,却让人感觉到他的自信和成熟,这一切也许和他的成长经历有关。

1994年,姚凯歌被父亲送到武警8632部队去服兵役。部队是个锻炼人的地方,不仅磨练了他的心智,也让他深深地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退役之后,他于1998年考上了河南大学中文系,开启了自己全新的大学生活。大学时代是美好的,姚凯歌备加珍惜,他在努力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在思考着自己人生的梦想。大学毕业后,姚凯歌经营过建材厂,在大集团做过采购专员,但是这些都不是他想要的生活,在他心中,一直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农业梦。

2007年,姚凯歌怀揣着自己的养殖梦回到许昌襄城县十里铺镇进行投资考察,十里铺镇是传统农业地区,也是黄河水源保护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现代农业的自然条件,而姚凯歌的创业计划也很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趋势,经过对襄城县的自然条件、投资环境更为细致的了解,他坚定了在这片热土上创业的信心。

2008年9月,在当地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父亲的支持与鼓励下,姚凯歌注册成立了襄城县中凯综合养殖有限公司,公司占地面积1100亩,建设规模60万平方米。如今,5年的时光过去了,襄城县中凯综合养殖有限公司已经建成集品种繁育、改良、推广于一体的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场,被许昌市人民政府评为“许昌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

学习先进养殖技术,保质保量创意新

在姚凯歌的襄城县中凯综合养殖有限公司,记者看到,养殖场很干净,办公区与养殖区划分明确,路两边成熟的果树迎风摇曳,美丽的花儿散发着迷人的清香,生态化建设风格让绿色养殖的概念具体化了。走进姚凯歌的办公室,墙壁上挂满了各种荣誉牌匾:国家级良种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河南省农科院良种猪示范场、许昌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等,每一个都分量十足。

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并不容易,荣誉的背后饱含了太多的辛酸和泪水。养猪这事说来容易做起来难,由于刚开始不懂饲养技术,不知道给生猪防疫治病,姚凯歌连简单的猪栏定期消毒也没做。一个月下来,100多头活蹦乱跳的猪又是喘咳又是拉稀,他天天守着这些小猪仔,夜不能眠。由于猪饲料全部外购,饲养成本高,别人养猪三四个月就可以出栏,他家的猪却整整养了六个月。半年下来,不但没有一分钱赢利,反而亏了几万元。为了掌握更多的养猪知识,姚凯歌利用闲暇时间阅读专业书籍,平时经常浏览专业网站,遇到有用的信息就打印下来认真琢磨,一有时间就去拜访专家,在与实践的结合中,他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熟练掌握了一整套养猪技术。今年,勤奋好学的姚凯歌还特意去河南农业大学深造,准备探索一条更专业、更现代化的综合养殖发展之路。

有了系统的养猪技术,姚凯歌开始大显身手。他先是雇用当地的养猪能手当工人,一开始,工人们很是担心这个小青年是不是能经营好生猪养殖,且对其指手画脚指导自己很不服气。三个月后,他们对姚凯歌心服口服:小伙子不仅踏实能干,而且头脑灵活,他对猪粪便实施无害化处理,对养猪场周边进行绿化和道路硬化,实行无污染、无公害饲养,没有影响到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随着养猪业的发展壮大,他又因势利导,以养猪场为基地,种苗木、养牛羊、养鱼,实施立体生态化综合养殖。

记者看到,养殖区外干净的水泥地上晒着刚收获的玉米棒,光泽明亮,颗粒饱满。据姚凯歌介绍,猪吃的饲料都来自于公司的绿色原料基地,他们采取公司加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生产格局种植原材料。公司定期组织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和技术规程,提高种植户的科技素质,把国家禁止的农药和肥料品种印成宣传单发到种植户手中,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饲料接收时,首先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库,然后按照饲养标准配制饲料,做到营养全面平衡。

为了亲眼目睹养殖区的真面目,姚凯歌破例同意让记者进入。要进入养殖区还真不容易,先要进入隔离室,接着进入安装着自动感应消毒雾化器、紫外线灯等卫生防疫相关设施的消毒室,换穿防护服后才可进入。

在姚凯歌及公司技术员的带领下,记者首先来到猪舍产房,这是出生28天之内的仔猪生活的地方,屋内设置了空调以保持四季温度适宜,一张张产床放置井然有序,中间摆放着母猪产床,两边是仔猪保温床,保温床下铺设了电热板,上挂保温灯。记者看到,每只小猪身上都干干净净,胖嘟嘟的身子泛着光亮,探头探脑,憨态可掬。

“仔猪对温度要求严格,过低易使其生病。”姚凯歌边介绍边调整着保温床上的灯,“养殖区的猪舍及其周围环境会定期消毒,每月进行一次水质检查,猪舍通风口设置纱窗或安装了铁丝网,防止鸟、兽进入。还要及时通风,防止呼吸道等传染病的发生。”

随后,记者走进仔猪保育房,也就是28天以后的小猪生长的地方。同样,小猪睡的是保育床,住的是空调屋,吃的是绿色无公害饲料,喝的是纯净水。

随后,记者又参观了种猪培育区、育肥区和化验室等,整个流程下来,姚凯歌始终用专业的语言介绍着养猪的方法和技巧,这其中用的最多的词语就是“综合养殖”“生态农业”。

扩大地方产业规模,带动农民增效益

在养殖过程中,当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都给予了姚凯歌极大的支持,特别是在用电、用水、用地等方面给予他最优惠的政策。他铭记乡亲们的支持,时刻不忘回报社会,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养殖技术和经验,通过举办专题技术讲座等方式,无偿传授给周边的村民和前来参观学习的外地群众,甚至登门进行技术指导,并从经济、社会等方面帮养殖户算明白账,鼓励他们进行科学饲养、实施规范管理,加快良种改造步伐。对有养殖愿望的无资金户、特困户,他免费提供仔猪和养殖技术,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近年来,他先后帮助多家养殖户走上致富之路,带动多个村发展养猪业。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姚凯歌大力推行的“公司+农户”养殖模式,不但为散养户提供了技术、管理,还帮助广大养殖户销售,提供好的饲料,真正带动大家实现了共同富裕的梦想。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姚凯歌时刻以“自信、拼搏”的精神鞭策自己,以诚信经营开拓市场,如今,他的“公司+农户”生猪养殖模式,使公司的年出栏量达到5000头。

看着红红火火的公司,姚凯歌时常思考着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可持续发展。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创新。办法要自己想,路要自己闯,眼光要面向大市场。踌躇满志的姚凯歌目前正在积极调研市场信息,描绘着新的发展蓝图。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姚凯歌准备再建立一个占地200亩的大型全自动养猪场,预计年出栏量在10万头。

忆往昔,无怨无悔;看今朝,硕果累累;谋未来,豪情满怀!眼下,姚凯歌正琢磨着搞生态型养殖的事宜,走省时、省工、无污染、低成本养殖的路子。一旦条件成熟,他将带领全村养殖户推广此项技术,建立无公害养殖园区,把养殖户集中起来,把十里铺打造成现代化养殖基地。

一路风雨,一路高歌,我们相信姚凯歌以后会更加努力奋进,把他的成功创业路线图不断延伸,收获更多的喜悦,实现更大的梦想!

上一篇:为了子孙后代 下一篇:走产城融合之路 造宜居宜业汽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