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领教什么是心如刀绞等

时间:2022-06-26 09:43:06

让你领教什么是心如刀绞

小时候有没被大个子欺负过?想报复又打不过对方。最新的研究发现,你可以通过精神打击来报复他,而这样做同样可以达到让对方身体疼痛的效果。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者找来122名实验对象,采集受试者的唾液样本,并分析其中与痛苦感有关的OPRM1基因。然后逐个测试受试者对于精神打击的敏感程度。研究结果显示,人受到精神打击后,大脑中与痛觉有关的区域变得活跃。这证明精神打击的确可以引起肉体疼痛。对肉体疼痛感比较敏感的人,对精神打击同样比较敏感。遭到排斥,或与恋人分手等事情发生后,大脑中与痛觉有关的区域也更加活跃。

这是科学家第一次用实验证明疼痛基因同样与精神打击有关。该研究报告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对人类而言,社会联系至关重要。脱离社会联系时,肉体上感觉到疼痛或许是一种适应的表现,可以确保人类保持社会联系。”参与该项研究的娜奥米•艾森贝格尔解释说,“在进化过程中,人类形成的社会依恋系统可以保证社会联系。人体或许借助疼痛的机制维系社会联系。”

给身上的细菌画张“地图”

人体内外大约分布着100万亿个细菌,有些帮助人体构筑免疫系统,有些促进食物消化,还有些可以防止病原体引发潜在的病变,这些细菌能够协助人体保持健康。但是你了解这些细菌如何在人体上分布么?近日,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一个研究小组成功绘制出人体细菌群落分布图,为临床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该项研究共持续3个月,研究者找到9名健康的志愿者,在这些志愿者洗澡1至2小时后,从他们身上27个部位进行细菌采样,最终绘制出了人体不同部位细菌分布的概况和轮廓。研究发现,不同人之间、人体各部位以及同一部位不同时间的菌群分布都是有区别的。但这种分布并非完全无规律可循,比如腋窝、脚底、额头、鼻孔、耳朵、躯干和四肢各由不同的菌群占主导地位,而口腔菌群的分布变化是最小的。

“这是我们拥有的有关人类自身微生物方面最为完整的视图,明年我们的研究小组和其他研究人员将给它增添新内容。”项目首席研究员罗布• 奈特说,“研究目的在于找出健康人体菌群分布的正常状态,为进一步研究人体在疾病状态下的菌群分布提供基准。”

新发现有助治疗老年痴呆

为什么人类会患上老年痴呆症而小鼠不会?日前,厦门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许华曦、张云武教授课题组美国《神经元》(Neuron)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有望为解释这一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

科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怀疑,β淀粉样蛋白在大脑里的过量堆积和神经元细胞里神经纤维的缠结是导致老年痴呆症的“罪魁祸首”。而据该课题组的成员张云武教授称,“经过8年的研究工作,我们在小鼠细胞中筛选、鉴定出了Rps23r1基因,并通过细胞实验和转基因动物模型,证实了这种蛋白能同时明显抑制β淀粉样蛋白生成和神经元细胞里神经纤维的缠结。可谓达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

在目前老年痴呆症还无有效治疗手段和方法的情况下,这一发现或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为研发相关治疗药物提供了一个新的靶点和方向。”课题组组长、厦门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许华曦表示。

父亲基因要我们短命

过去曾有一些研究告诉我们,今后生孩子也许就用不到男人了,只要女人就可以了。近期日本科学家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出这种未来的一个新的妙处。他们指出,父亲传给子女的某些基因有可能限制了子女的寿命。

2004年,东京农业大学教授友广川野(Tomohiro Kono)领导的研究小组培育出在生物学意义上“拥有2个母亲但没有父亲”的老鼠。经过研究他们发现,这种老鼠体型更小、体重更轻,而重要的是,它们比普通老鼠寿命更长。当年培育出的这只雌性老鼠存活了793天,与它血缘相同的普通老鼠只活了不到700天。

此后,研究者以相同手法―通过基因控制,让卵子表现出的特性,又培育了13只“双母亲”老鼠,其中多数为雌性。同样的,与血缘相同的普通老鼠比起来,这13只老鼠的寿命平均要长186天。

友广川野教授指出,这种现象可能意味着,父亲中的某些基因印记可能会促进体型和体重的发育,但这是以缩短寿命为代价的,从一定意义上解释了女性常常比男性更长寿的原因,不过目前还不确定这种规律是否在人类身上也适用。该研究结果在《人类生殖》(Human Reproduction)杂志上。

多巴胺让你傻乐呵

多巴胺(Dopamine )是大脑中一种可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它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吸烟、吸毒、饮酒和购物等等行为都会增加大脑中多巴胺的分泌,让人感到开心乃至兴奋。它有助于治疗抑郁症,如果多巴胺不足则会令人失去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导致帕金森氏症。最新的一项研究发现,可以利用多巴胺的这一作用,通过服药提高人们的快乐预期。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者给61名志愿者列出一份有80个旅游目的地的名单。请他们对到这些地方旅游可能带来的快乐程度进行排序。受试者被分为两组,在对其中一部分目的地进行打分时,一组受试者按要求服用可以增强大脑中多巴胺作用的药物,而另一组受试者服安慰剂。实验第二天,他们被要求再次对这些旅游目的地排序,结果发现那些在强化多巴胺作用下被想象过的景点,排序位置普遍上升了。

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者说,他们预料到多巴胺可能会提高人们对快乐的预期,但没想到其作用能够维持24小时以上。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杂志上。

开膛手西红柿和电锯土豆

你能想象么,如今那些老老实实躺在超市里的西红柿,早年间并不是吃大粪和化肥的“素食者”,而是偶尔伸出温柔一刀的“冷血杀手”。英国植物学家指出,包括人们日常食用的几种蔬菜在内的近千种植物都具有“肉食性”。

英国皇家植物园的研究者最近发现,一些植物的茎部带有黏性茸毛。正是利用这一工具,植物可以捕获并杀死飞落在自己茎部的小型昆虫,待这些昆虫腐烂并掉落在土壤之后再用根部吸收其营养。

研究者认为,这是植物在野外生长时进化出的一种生存本领,对此,伦敦大学教授马克•蔡斯介绍说:“人工栽培的西红柿和土豆仍保留着这种茸毛,尤其是西红柿的茸毛还具有黏性。它们确实可以捕获并杀死小型昆虫。”研究者表示,能够被动捕食昆虫的植物比人们原先了解的要多出数百种。“已被广泛承认的肉食性植物数量约为650种,但我们估计可能还有325种植物要加入这个行列。这样总数将增加一半。”皇家植物园研究人员麦克•费伊说。相关研究报告刊载于《林奈学会植物学杂志》(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普通纸蘸墨水造出电池

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正在利用纳米技术迅速生产纸一样的超轻量可折叠电池和超级电容。该校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助理教授崔毅(音)说,仅仅用碳纳米管和银纳米线制成的墨水涂敷一页纸就能制造出一种具有高度导电性的储存装置。

以《用于储能装置的高导电性纸》为题,崔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学报》上。“这些纳米材料很特别,”崔说,“它们具有一维结构,直径很小。”这种小的直径帮助采用纳米材料的墨水能牢牢地粘在纤维纸上,使电池和电容的寿命很长。这种纸质超级电容有可能持续4万个充放电循环―至少比锂电池大一个数量级。崔说,这些纳米材料也能制造出理想的导体,因为它们比普通导体移动电的效率更高。

崔介绍说, 这种纸电池可以被弄皱或折叠,甚至被浸泡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而性能不会退化。“只是还没测试燃烧的情况。”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教授杨培东(音)认为,这项技术有可能发展为一种非常优秀的低成本柔性电极,可以用于任何电子装置。

他们早就有粮食吃了

在人类生活的早期,那时候各位的先祖还必须靠采食为生,最初只是采集一些较容易获得的水果和坚果,后来才学会了加工谷物为食。但这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呢?最近的一项研究证明,可能早在10万年前人类就已经学会采集并加工谷物作为粮食了。

相比其他大陆,非洲的原生谷物要更多。直到现在,非洲当地的居民经常食用的野生谷物还有数十种之多。例如,撒哈拉以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高粱。当地人将高粱的胚乳压榨后获得粗制的粉末,然后再做成粥、烘烤食品或者酒精饮料。人们一直不清楚的是,早期人类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像这样依赖于谷物的种子为食物的。研究人员一般假设,这种情况发生在相当晚期的更新世(持续180万年,直到1万1000年前),因为那时现代人的行为开始出现。但近期《科学》杂志的一篇报道说,在莫桑比克西北地区的Ngalue,研究者在一处洞穴遗址深处的一个封闭空间中找到了一些粘有淀粉残渣的石制工具。这些工具的年代距今大约10万年。据推测,这些残渣可能来自野生高粱,意味着该遗址中的居民已经开始食用这类谷物。这颠覆了人们之前的认识。

余震监测的新方法

一次大规模的浅源地震发生后,会出现多次余震。过去人们通过人工分析地震记录,来监测余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这种做法的不足在于,如果发生的余震次数非常多,并且同时发生多次余震,那么就很容易遗漏许多小余震。

在近期的《自然-地球科学》杂志网络版上,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者首次提出将匹配滤波技术应用于余震监测,可以发现主震后的绝大多数余震,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地震引发的物理机制变化和主震后断层形变过程等。该技术利用已发生地震的波形或走势信息为模板,通过计算机自动扫描地震记录,在连续数据中搜索与模板类似的信号,据此监测余震。

研究者以美国帕克菲尔德地区2004年发生的里氏6级地震为研究对象,发现主震后两天内发生的余震数量比北加利福尼亚地震台网监测到的余震数量多出约11倍。领导这项研究的佐治亚理工学院地球和大气科学学院助理教授彭志刚指出,在这个地方竟然有超过90%的余震未被地震台网确认或报道,着实令人诧异。

皮肤也可以“听”声音

除了用耳朵来听声音, 人还能用其他的器官来听么?比如肚子?用耳朵听声音当然是常识,而且我们知道有些人也可以通过“读唇”等方式来帮助判断听到的内容。但你知道吗,人的皮肤其实也可以帮人“听”到声音。《自然》杂志刊登报告说,加拿大和美国的研究者最近进行的试验证实了这一点。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者发现,人们平常说话发出类似“啪”的声音时,会使空气发生振动,而谈话对象的皮肤可以感受到这种振动,帮助他们 辨别声音。

研究者在受试者跟人谈话时,利用工具向他们的右手和脖子上吹气,形成类似说“啪”造成的空气振动,但是这种振动的强度被控制在耳朵无法听见的程度。结果显示,在受试者感受这种空气振动的同时,让其听“吧”音,这时受试者会在很大程度上误以为是听到了“啪”音。研究者解释说,这一结果表示人在处理听觉信息时,会综合利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得到的信息。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研发出新型助听器械,帮助那些听力不好的人。

上一篇:普通人眼中的气候变暖等 下一篇:救生艇鱼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