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挡渗漏油技术的应用处理

时间:2022-06-26 06:20:52

油挡渗漏油技术的应用处理

摘要:汽轮机轴承油挡渗漏油已成为影响火电厂安全和文明生产的“老大难”问题。本文结合我厂机组的实际生产情况,详细分析原因,从油挡及排油烟系统两方面下手,通过分析采取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去消除汽轮机轴承油挡渗漏油。

关键词:油挡;渗漏油;排油烟

一、基本情况介绍

我厂目前正在运行的是四台25MW的机组。1#机组1997年投入运行,近几年,1#机组的前轴承箱及盘车装置均存在轴承渗漏油现象。漏油从八米滴落到零米,在管道保温材料和平台地面上形成大片油渍。它这一方面污染机组现场的环境卫生,另一方面渗漏油滴落到高温管道的保温上会发生冒烟、着火和烧毁邻近的保护电缆等不安全现象,威胁机组的正常运行,严重时甚至可导致被迫停机。机检修人员曾对此项缺陷进行过处理,调整油挡间隙,但效果不明显,轴承油挡渗漏油现象依然存在,最后只能先在2#瓦、3#瓦漏油处焊接管道,暂时用来回收漏油。

二、原因分析

经过分析认为,轴承油挡渗漏油原因如下:

(一)尽管每次检修时均严格执行检修工艺标准,控制油挡间隙值在标准范围内,但在下次检修时测量,各轴承的油挡间隙值均比原来的值大。这是由于我厂采用的是接触式轴封油挡,它是固定在轴承箱体上的,与轴承同心,可调整量小。而轴的运行轨迹为椭圆形状,运行中必然磨损齿片,使得间隙变大,轴承箱内四处喷溅的透平油顺着间隙往外溢出。

(二)经过长时间观察盘车装置及外油挡渗油情况,大部分是冒出得油烟凝结成油滴,积少成多,汇成小量油。按照规程规定,汽轮机各轴承箱应微负压运行,但实际运行中,轴承箱内并没有形成负压。这样使得滞留的油烟密度越来越大,当压力达到一定值时,必然从间隙处往外冒。

三、改进方法

针对以上出现的两种情况,要根本消除漏油点,必须改造外油挡及排油烟系统。

(一)油挡

油挡是由内外两组油封齿和回油槽组成,每组油挡齿有2~4道铜板条或铝板条镶嵌在油挡体上,其作用是阻止轴承室内的油外漏和外界蒸汽进入。该油挡用装配槽或螺丝固定的方式安装在轴承室的轴向两端,这种密封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在役机组。

目前油挡可分为接触式密封油挡、悬浮式密封油挡、气密式密封油挡。接触式密封油挡是通过调整油挡齿与轴的间隙来阻止透平油外漏。它的缺点是与轴承同心,可调整量小,齿片易受磨损。悬浮式密封油挡也称活动式密封油挡,内环在外环内轴向、径向均有间隙,通过防磨弹簧的作用使内环圆心始终与轴同心,转子高速转动时浮动的内环随轴上下浮动,起到密封作用。它比接触式密封油挡的使用寿命长,密封效果高,但它也不能完全阻止透平油的外漏。气密式密封油挡是新兴的技术,是在油挡内设计了风道,压缩空气由风道均匀分配到内环的6齿中间,在油挡与轴颈部位形成正压区,完全把往外渗漏的油挡在轴承箱内防止泄漏。同时轴封喷出的水蒸汽也被油挡齿尖处的压力挡住,阻挡进入轴承座内。它的密封效果最好,缺点是改造、安装费用高。

针对机组的情况,此次油挡改造方法是梳齿式油挡与带压干燥空气配合使用。在2#瓦、3#瓦外油挡的下部上均匀钻四个Φ10的孔作为风道,通过焊接管道将发电机循环冷却风引到油挡的腔室中,在油挡内腔与轴间形成环形的高压空气区,从而达到利用气压来减少透平油外漏的目的。环形的高压空气区挡住到了大量的油,有效的防止了油外漏。

油封改造简图

(二)排油烟系统

改造主油箱排烟系统。更换风机,通过加接管道将新风机装在八米平台上方。在风机的出口端增加油烟分离装置。分离器下方有一细管接到风机的进口端,用来回收分离出来的汽轮机油。这样改造既可使主油箱和各轴承箱处于负压状态,加快机组的回油,又能增加油烟分离效果,提高排烟的质量。

排油烟系统简图

1、主油箱 2、风机 3、自制油烟分离器

多翼低噪声离心风机性能指标参数:

型 号:CF11-2A 风 量:1900-2500m3/h

功 率:11KW 转 速:2800r/min

四、改造效果

改造完成后,1#机组运行至今,各轴承箱两侧及盘车装置均未发现冒油烟,渗油点消除。此次改造起到的经济效益不大,但在安全效益上效果却非常明显。现在,机组轴承箱无渗油、甩漏油现象,生产现场无积油,杜绝了因到处甩油、滴油而发生冒烟、着火和烧毁邻近的保护电缆等不安全现象,保证了机组的安全运行。

五、结束语

此次技改,1是选择合适的风机,保持油箱内部及轴承箱处于负压状态,使回油管路的回油加快,减轻轴承油挡的负担;2是自制的油烟分离装置有效地分离了油烟,油通过回油管进行回收,烟气排放到大气中;3是油挡和带压干燥空气配合使用,加强轴承油挡的密封效果。

通过1#机技改的成功,说明了只要下工夫,肯钻研,就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难点。在今后的生产中,我们会结合1#机的技改经验,陆续解决其余几台机组油挡渗漏油的问题,确保我厂机组远离火患,安全经济运行。

参考文献:

[1]张延峰 汽轮机改造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7),78-79

上一篇:浅谈火电工程达标创优管理 下一篇:水利施工安全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