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钻孔灌注桩常见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治

时间:2022-06-26 02:50:18

论述钻孔灌注桩常见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治

摘要:本文对钻孔灌注桩常见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治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施工质量 问题及防治措

一、钻孔过程中出现的施工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

1、护筒冒水。护筒外壁冒水,严重的会引起地基下沉,护筒倾斜和移位,造成钻孔偏斜,甚至无法施工。

防治措施:在埋筒时。坑地与四周应选用最佳含水量的粘土分层夯实。在护筒的适当高度开孔。使护简内保持1.0-1.5m的水头高度。钻头起落时。应防止碰撞护简。发现护筒冒水时。应立即停止钻孔厢粘土在四周填实加固。若护筒严重下沉或移位时。则应重新安装护筒。

2、孔壁坍陷。钻进过程中,如发现排出的泥浆中不断出现气泡,或泥浆突然漏失。则表示由孔壁坍陷迹象。

防治措施:在松散易坍的土层中。适当埋深护筒,用粘土密实填封护筒四周。使用优质的泥浆。提高泥浆的比重和粘度,保持护筒内泥浆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搬运和吊装钢筋笼时,应防止变形安放要对准孔位.避免碰撞孔壁钢筋笼接长时要加快焊接时间。尽可能缩短沉放时间。成孔后,待灌时间一般不应太于3小时并控制混凝土的灌注时间。在保证施工质量的情况下,尽量缩短灌注对间。

3、缩颈。缩颈即孔径小于设计孔径。

防治措施:采用优质泥浆,降低失水量。成孔时,应加大泵量,加快成孔速度。在成孔一段时问内。了L壁形成泥皮。则孔壁不会渗水,亦不会引起膨胀。或在导正器外侧焊接一定数量的合金刀片。在钻进或起钻时起到扫孔作用。

4、钻孔偏斜。成孔后桩孔出现较大垂直偏差或弯曲。

防治措施:先将场地夯实平整;轨道枕木宜均匀着地;安装钻机时要求转盘中心与钻架上起吊滑轮在同一轴线。钻杆位置偏差不大于20cm。在不均匀地层中钻孔时,采用自重大、钻杆刚度大的钻机。

5、桩底沉渣量过多。防治措施:成孔后,钻头提高孔底10-20em,保持慢速空转,维持循环清孔时间不少于30分钟。采用性能较好的泥浆,控制泥浆的比重和粘度。不要用清水进行置换。钢筋笼吊放时。使钢筋笼的中心与桩中心保持一致。避免碰撞孔壁。可采用钢簸笼冷压接头工艺加快对接钢筋笼速度,减少空孔时间,从而减少沉渣。下完钢筋笼后,检查沉渣量,如沉渣量超过规范要求,则应利用导管进行二次清孔,直至孔口返浆比重及沉渣厚度均符合规范要求。开始灌注混凝土。

二、水下混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出现的工质量问题及防治措

1.卡管水中灌注混凝土过程中,无法继续进行的现象。

防治措施:使用的隔水栓直径应与导管内径相配,同时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保证顺利排出。在混凝土灌注时,应加强对混凝土搅拌时间和混凝土坍落度的控制。水下混凝土必须具备良好的和易性,配合比应通过实验至确定。坍落度宜为18~22cm,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得大于导管直径和钢筋笼主筋最小净距的l/4,且应小于40mm。为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和缓凝,水下混凝=E宜掺外加剂、应确保导管连接部位的密封性;导管使用前应试拼装、试压。试水压力为0.6-1.0MPa,以避免导管进水。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混凝土应缓缓倒入漏斗的导管。避免在导管内形成高压气塞。

2、钢筋笼上浮。钢筋笼的位置高于设计位置的现象。

防治措施:钢筋笼初始位置应定位准确,并与孔口固定牢固。加快混凝土灌注速度,缩短灌注时间。或掺外加剂。防止混凝土顶层进入钢筋笼时流动性变小,混凝土接近笼时。控制导管埋深在15-2.0m。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应随时掌握混凝土浇注的标高及导管埋深。

3、断桩。混凝土凝固后不连续。中间被冲洗液等疏松体及泥土填充形成间断桩。

防治措施:成孔后。必须认真清孔。一般是采用冲洗液清孔。冲孔时间应裉据孔内沉渣情况而定。冲孔后要及时灌注混凝=三,避免孔底沉渣超过规范规定。灌注混凝土前认真进行孔径测量,准确算出全孔及首次混凝土灌注量。混凝土浇注过程中.,应随时控制混凝土面的标高和导管的埋深。提升导管要准确可靠。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格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

三、桩基质量事故的常用处理方法

(一)接桩法

当成桩后桩顶标高不足。常采用接桩法处理,方法有以下二种。

1、开挖接桩挖出桩头,凿去混凝土浮浆及松散层,并凿出钢筋,整理与冲洗干净后用钢筋接长,再浇混凝土至设计标高。

2、嵌入式接桩当成桩中出现混凝土停浇事故后。清除已浇混凝土有困难时,可采用此法。

(二)补桩法

桩基承台(梁)施工前补桩,如钻孔桩距过大.不能承受上部荷载时,可在桩与桩之间补桩。

(三)钻孔补强法

此法适应条件是基身混凝土严重蜂窝,离析,松散,强度不够及校长不足,桩底沉渣过厚等事故,常用高压注浆法来处理,但此法一般不宜采用。

l、高压注浆补强

(1)桩身混凝土局部有离析,蜂窝时,可用钻机钻到质量缺陷下一倍桩径处,进行清洗后高压注浆。

(2)校长不足时,采用钻机钻至设计持力层标高;对桩长不足部分注浆加固。

(四)扩大承台粱法

1. 桩位偏差过大。原设计的承台(粱)断面宽满足不了规范要求。此时采用扩大承台(粱)来处理。

2. 考虑桩上共伺作用,当单桩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可用扩大承台(粱)并考虑桩与天然地基共同分组上部结构荷载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扩大承台(粱)断面宽度的同时,适当加大承台(粱)的配筋。当地质资料与实际情况不符时。造成桩基事故,可采用改变桩型的方法处理。

3. 改变桩位

灌注桩出现废桩或遇到地下管线障碍,可改变桩位方法处理。如在江北区大石坝大庆村钻探基地8#、9#住宅就遇到地下5m左右处理有420天然气管线就是这样处理的。

4. 上部结构卸荷

有些重大桩基事故处理困难。耗资巨大,只有采取削减建筑层数或用轻质材料代替原设计材料,以减轻上部结构荷载的方法。

上一篇: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质量控制研究 下一篇:论施工阶段钢筋混凝土现浇板裂缝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