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5例女教师中医体质辨识调查与分析

时间:2022-06-26 01:03:09

385例女教师中医体质辨识调查与分析

【摘要】 目的 通过中医体质辨识调查探讨女教师群体中医体质分布状况。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440例女教师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结果 385例女性教师平和质69例,偏颇体质占绝大多数,其中气虚质人数最多,其次依次为阳虚质、湿热质、阴虚质、气郁质、痰湿质、瘀血质、特禀质。单纯一种体质的比例较低,兼杂现象明显。症状以疲倦分值最高,其次为畏寒、健忘、口咽干等。结论 特定人群中开展体质辨识,对提高该类人群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女教师;中医体质辨识;调查:分析

本调查在中医“治未病”理念指导下,对特定人群中的体质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为寻找更好的健康管理模式提供依据。结合体检中心教师体检工作,在治未病中心门诊对女教师开展中医体质辨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纳入标准 ①2010年11月至2011年2月在治未病中心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女教师。②愿意参与调查者。排除标准:①不能对身体状况进行自我评价者;②确诊患有某种精神疾病的患者;③不能理解调查问卷者;④未获得知情同意者;⑤在调查过程中因故未能完成问卷或填写极不认真而劝说无效者。

1.2 调查方法 调查员为治未病中心的中医医师。为防止由于对部分问题的不理解而造成误填,调查员对问卷的结构做必要的简短说明。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有效回收385份,有效回收率96.2%。

中医体质辨识采用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4月实施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断表》[1],该表由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9个亚量表构成,每个亚量表包含7-9个条目,各个条目按5级评分,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依标准判断体质类型。原始分=各个条目分相加,转化分=[(原始分-条目数)/(条目数×4)]×100。判定标准:平和质转化分≥60分,且其它8种偏颇体质转化分均

1.3 统计方法 采用描述性频数统计。

2 结果

385例女性教师的中医体质辨识结果显示,平和质69例(占18%),偏颇体质占绝大多数,为216例(占82%)。偏颇种体质类型中,气虚质人数最多,确定是气虚体质的190例,倾向是气虚质的271例,所占比率高达70%,其次依次为阳虚质、湿热质、阴虚质、气郁质、痰湿质、瘀血质、特禀质。单纯一种体质的比例较低,兼杂现象明显,甚至有9人问卷显示8种偏颇体质均兼有,2至4种偏颇体质互相兼杂多见。症状上以疲倦分值最高,其次为畏寒、健忘、口咽干、皮肤油腻、腰膝冷、头晕、眼干、紧张焦虑、懒言等。

3 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发现女性教室多见气虚质、阳虚质,其次依次为湿热质、阴虚质、气郁质等。气虚质是以易疲乏、头晕、易气短、懒言、健忘、心悸等为主要表现,阳虚质是以畏寒肢冷,手足不温,精神不振,大便稀溏,小便清长等为主要表现,气虚阳虚体质与心身疲惫为主要特征的亚健康状态有相似之处。岭南湿气较重,“湿胜阳微”,加之气候偏热,人们过食冷饮喜欢喝凉茶煲清凉的汤等更伤阳气。湿热质与饮食多高粱厚味、油腻之品有关,且与地处岭南,气候闷热、潮湿有较大关系;气郁质与工作生活家庭压力大、社会竞争激烈、女性易忧思多虑有关。各种体质偏颇状态者,如果不注意体质的调理,容易发展为疾病状态。

中医体质是指在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用的人体个性特征,表现为结构、功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2]。针对不同体质制定相应的饮食、运动、情志、等日常调养方法,针对兼杂体质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中药、药膳、药粥、药茶、运动、情志、针灸、推拿等多种手段的传统中医调养方法,在临床推广应用。在特定人群开展体质辨识,推广中医“治未病”,改变健康理念,树立正确的调节运动、饮食和情志观,提高该类人群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琦.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4.

[2] 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

上一篇: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探讨 下一篇:高校知识分子的心理健康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