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距对夏播谷子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

时间:2022-06-26 12:03:10

摘 要:

以济谷14和济谷15为试材,研究了穴播条件下不同穴距对夏播谷子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密度条件下,与条播相比,穴播有效提高了谷子籽粒产量、生物产量、谷草产量和谷穗重,其中,13.0 cm和16.5 cm穴距处理显著高于条播(CK) (P

关键词:谷子;穴距;生长发育;产量形成

中图分类号:S515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3-0061-04

谷子(Setaria italica Beauv.)为禾本科,具有抗旱、耐瘠、稳产、营养丰富等特点,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旱作常规种植谷子产量较低,而合理的株行距配置是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国内外关于谷子栽培方式的研究较少[1~6],杨延兵、高凤菊等研究了常规条播和穴播对于谷子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表明穴播有效增强了出苗顶土优势,提高了出苗率,而且省工节种,栽培简化,产量与条播水平相当或有所提高,符合谷子产业的发展方向[5,6]。当前,有关穴播不同穴距对谷子产量及其相关性状影响的研究尚属空白。本试验以披散型品种济谷14和紧凑型品种济谷15为对象研究穴播不同穴距对谷子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挖掘谷子产量潜力和实现谷子机械化播种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1年在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试验农场进行。试验田地势平坦,灌排方便,中性壤土,肥力中等,前茬作物小麦666.7m2产量550.0 kg。

1.2 供试品种

济谷14和济谷15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提供。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取裂区设计,主区为品种:济谷14和济谷15;副区为播种方式:不同穴距穴播和条播。666.7m2留苗密度为5万株,设三种不同穴距播种方式,分别为:10.0 cm(A)、13.0 cm(B)和16.5 cm(C),对应每穴留苗数分别为3株、4株和5株,以条播(D)作对照。每个小区行长5.0 m,行距0.4 m,小区面积12 m2,重复3次。

1.4 田间管理与性状调查

于6月13日人工开沟,适墒播种。7月2日间苗、移苗,7月8日间苗、定苗。7月19日谷子孕穗期,人工开沟追施磷酸二铵,666.7m2用量10 kg。9月30日收获。收获时取中间4行,称量穗重、穗粒重、谷草重、生物产量,按照小区面积折合为666.7m2产量。每处理取代表性植株10株进行室内考种,测量株高、茎粗、穗长和穗粗。严格按照谷子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进行调查记载。

1.5 数据处理

用Microsoft Excel 2003进行数据整理计算和做图,使用DPS 6.55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穴距对谷子产量及其构成相关性状的影响

由图1可以看出,两个品种在不同穴距穴播处理下的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和谷穗重相比条播

2.3 穴距处理间产量及其相关性状比较

由表2可以看出,相比对照,不同穴距播种方式对谷子产量及其相关性状效应显著,在籽粒产量、生物产量、谷草产量和谷穗重方面均表现为:B>C>A>D,其中,三个穴距处理的籽粒产量相比对照增加8.22%、10.18%、9.35%,B和C的籽粒产量显著高于D(P0.05);A、B和C的生物产量和谷草产量显著高于D;谷穗重的表现规律与籽粒产量一致。四个处理的株高、穗长、穗粗、出谷率和收获指数间差异不明显。

3 结论与讨论

在华北夏播区,谷子播种多采取开沟条播方式,一般播种量较大,难以保证苗齐苗壮,且需人工间苗定苗,比较费工费时。山西谷子研究所曾研制谷子播种机用穴播代替条播取得了较好效果,结果证明精量穴播可实现谷子增产[7]。杨延兵、高凤菊等研究表明,穴播相比条播有利保墒,能够提高出苗率,减少缺苗断垄,提高谷子产量[5,6]。

本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穴距处理下,谷子的产量及其相关性状均比对照条播优势明显。分析原因可能是适宜的穴距播种,通风透光条件良好,能够充分利用地力和空间,为植株个体创造优良的生长空间,个体生长均匀,群体优势获得充分发展,产量潜力得到挖掘。但是不同类型的谷子品种间表现有所不同,披散型品种济谷14的产量随穴距的加大而增加,紧凑型品种济谷15的产量随穴距的加大而降低。其中原因可能是穴距的加大,披散型品种植株个体的生长空间随之加大,叶片得到光照的空间加大,光合能力加强,弥补了同穴株数增加带来的个体间竞争劣势,产量得到提升;而紧凑型品种随穴距加大植株个体的生长空间增加有限,而穴距增加的同时同穴株数也增加,个体间竞争态势加强,个体的产量形成受到限制,群体优势不能发挥。这说明不同类型谷子品种在不同穴距播种方式中的产量形成存在不同的效应,下一步需要进一步研究不同穴距和单穴留苗数与植株个体生理指标间的关系,确定不同穴距下生理指标的响应机制,为最终确定适宜的穴距和单穴留苗株数,以及为生产上实现谷子机械化播种提供理论依据。

上一篇:玉米器官大小相关基因SMO2的鉴定和特征分析 下一篇:整合课程资源,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