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历史文脉,创造新的人文景观

时间:2022-06-26 09:36:14

延续历史文脉,创造新的人文景观

摘要:本文通过对平江县中心广场规划设计的回顾,指出广场的用地规模应依据城市尺度进行调整:通过广场地形处理,营造多层次的空间:通过广场群组设置实现多样性需求:最后,还应关注城市历史文化,营造广场地域性特色。

关键词:城市广场设计;规模;地形处理;广场群组地域性特色

中图分类号:TU984.16;TU985.1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6-0085-03

国内,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广场建设热,如今已渐渐冷却。在2002年前后,大规模的广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步显现出来,社会各界对其展开了广泛的批评与探讨。以《城市规划》开展的“广场热”专题讨论为例,高校师生、设计从业者、政府管理者等社会各阶层对广场建设进行了不同角度与深度的广泛讨论,这为后来的广场规划设计与建设提供了有意义的思路。但是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涉及到具体某一个广场的规划设计,仍然需要我们去深入思考其所处环境,从而通过灵活的设计手法去营造出一个适宜的公共空间。以下,笔者通过平江县中心广场规划设计(见图1)回顾与探讨,以期能对以后的广场规划设计尤其是县级城市的广场设计有所帮助。

1 调整用地规模,与城市尺度融合

城市广场的规模的问题历来为人诟病,“广场规划建设攀比成风,贪大求全,不讲使用效益,不算投入产出。”因此。不少学者对广场规模进行了探讨研究,一般认为县级中心广场的规模宜控制在6hm2以内。平江县中心广场的设计,大体上可分为初步方案与正式成果两个阶段。得益于甲方县城规划管理部门的信任,平江县中心广场的设计初始,并没有限定具体的设计范围,这给我们提供了更为自由的操作空间。但根据现状用地条件及与甲方沟通的结果,实际规划面积达到11hm2左右,显然远远超出了县级城市广场的适宜规模,因此,初步设计的第一步首要是调整用地规模的问题。 最终,通过地块功能的调整,广场实际规模调整到了6hm2。而在这一过程中。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讨。

1.1 合理划分地块。完整的地块有利于城市土地的有效利用,同时也可有效避免交通组织混乱等问题。平江县中心广场初始的设计范围内包含南、北两个地块,南地块主要是现状天岳广场及周边用地,面积约2.4hm2,北地块则为临汨罗江的临渊路和地块南侧体育路围合面积约8.4hm2。在最后的设计中,我们放弃了一开始设置的自现状天岳广场至滨江道路长达450m的轴线广场群组,而是将天岳大道延伸至体育路,与广场主人口直接对接。南地块一部分转换为商业项目用地。一部分作为停车场地。安排社会停车。

1.2 注重对现状的分析。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现状建成空间的保留与合弃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涉及拆迁补偿的问题,通过对场地的细致分析,确定保留与拆迁的范围,成为控制广场规模的重要因素。在平江县中心广场的规划设计中,我们通过保留现状的政务公开中心、正在建设的多层民宅,改造利用运动场等,将广场的实际规模调整到了6.4hm2。这样,一方面,节约了广场建设投入,减轻了政府公共财政的负担,另一方面也有效控制了广场规模,避免了广场规模一味求大的不利影响。

2 灵活处理地形,构筑多层次的空间

“地形是室外环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整个景观环境的骨架”。利用场地的微地形处理,营造多层次的空间。广场的上升、下沉和地面层相互的穿插组合,产生了层次性与戏剧性,从而提供相对安静、舒适的环境,同时空间的变化也有利于获得丰富活泼的城市景观。

在平江县中心广场规划设计中,从基地的微地形处理入手,对广场的上升、下沉作了特意的设计。以营造多层次的空间(见图2)。广场的上升、下沉。考虑利用现状地形,尽可能减少土方量;与周围道路衔接,营造流畅的出入口空间:与地段功能适应,营造适宜的空间环境。最终,形成了一系列高低错落的广场群组,通过绿化、小品、景观墙、文化柱等常见的元素设置,形成了多层次的广场空间。如入口广场与体育路平接,满足主要人流出入的需求;市民广场,作为整个广场的核心,与滨江的临渊路平接,中心设置大型雕塑,东西两侧各布置小广场,结合高大乔木绿化,形成东、西、南三向封闭感较强的半圈合空间,与北侧的滨江风光带融为一体。

3 利用广场群组,满足多样性需求

对于现代县级中心广场而言,其功能已日趋多样化,而这背后是城市多样性需求使然,因此“城市广场应有明确的分区”,并“引人多样性的活动空间”。平江县中心广场集集会、体育、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是县城的综合性广场。结合基于地形处理而形成的多层次的广场空间结构,规划形成了一系列规模不同、功能各有侧重的广场群组。

对于市民多样性的需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识:

1)不同年龄层次对场所的需求是多样的。儿童、青少年、成年人与老年人的活动等对场所均有不同的要求,这需要针对各年龄层次的活动设施进行考虑。尤其是运动设施部分,就更加需要按照不同年龄层次进行设计。在平江县中心广场的设计中,我们正是按照不同年龄段的需求特征。沿保留运动场周边设置了满足各年龄层次需求的活动设施与场所。

2)不同的人群对场所的需求也是多样的。这里的人群,相互之间或彼此了解,亦可能素昧平生。聚在一起的朋友在广场上游憩、嬉戏、交流,或者是一群互不相识的人因为某一共同的事件、话题聚到一起,在这一过程中,同样存在多样性的需求,亦动亦静,开敝或围合等等。

3)具体到个人亦有不同的需求。个体在广场上活动,亦有站立、漫步、静坐等不同的需求,而这些行为的发生必然需要广场上丰富的设施与空间。以静坐为例,冬日需考虑朝阳避风,夏季则要求遮阴通风。

基于对市民多样性的需求,平江县中心广场设计将广场设置为一系列的广场群组,合理安排功能分区,运用绿化、小品、雕塑、水池等景观元素,营造动静宜人的广场空间。以入口广场一下沉广场一市民广场为轴线,延伸城市空间,强化广场市民集会与休闲的主题功能,并体现城市文化底蕴;以保留体育场为核心,营造设施齐全的体育活动空间,满足市民日常运动、健身等的需要,展现城市活力:在基地东部,种植高中低三个维度的复合绿化,设置亭子、座椅、花槊等游憩设施,营造静谧、安逸的环境氛围,展现城市自然环境优美。

4 关注历史文化,营造地域性特色

“城市广场的设计不仅仅是创造美的、舒适

的物质空间环境,而应包含各种塑造有特定文化内涵场所的元素。”平江的发展有着1800余年悠久的历史,在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心广场的风貌塑造,应关注本地自然、地理、历史、人文资源条件,结合现代景观设计手法,延续历史文脉,创造新的人文景观,充分体现时代风貌。平江的历史、人文,传统的空间处理手法,甚至是本地的材料、树木、花草,都是广场与历史、与地方对话的途径。

1)对平江特色内涵的解读。从城市层面提出“活力平江。魅力平江,秀丽平江”的主题构思。依据这一构思,对地块内的物质空间进行落实。具体而言,对保留体育场进行适当改造,在周边设置球类运动场及休憩设施,吸引城市居民前来运动、游憩,展现活力平江;利用地形,设计人口广场、下沉广场、市民广场,延展城市轴线,展现魅力平江:保留基地东侧地块内的生态植被,加强绿化与景观设施,展现秀丽平江。

2)重点构建现代一历史一未来的广场轴线(见图3)。在具体设计中,我们对城市的历史文化进行了进一步的提炼,结合入口的现代之窗雕塑、下沉广场的历史之源喷泉与市民广场的未来之眼雕塑,突出历史与现代主题,并藉此展望未来。凸显城市特色形象。而就城市特色的历史文化展示,通过下沉广场两侧的文化柱,分成不同的序列进行艺术化提炼与展示。

3)注意细节的处理。水是平江地域性特色中的重要因素。水深则宜观赏,浅则宜嬉玩。在下沉广场水池的设计中,考虑到节水需要,水池水深建议以刚没脚踝为宜,城市枯水期亦可改做小型舞池。在营造亲人水景观的同时,适当降低维护成本。在植物配置设计中,我们优先选用香樟、杜英、桂花等乡土树种作为广场内绿化配置的基调种类,以乔、灌、草相互交错搭配,形成立体复合的植物群落。

5 结语

当前,对于大部分县级城市而言,其城市建设尚刚刚起步。城市中心广场作为城市最为重要的公共空间,其规划设计与建设理应谨思慎行。通过对平江县中心广场设计的回顾,笔者再次强调以下几点,以期对其它广场设计有所增益。

1)控制适宜的广场规模是规划设计的前提。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一味求大的广场,往往更容易引起建设资金不足、后续管理不到位及空间感不强等多种问题。只有与城市尺度相融合才能成为人们乐于活动的广场。

2)设计应尊重人与环境的双重要求。广场设计是对室外空间再塑造的过程,尊重场地特征的设计更利于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同时亦能避免大规模土方填挖,节约费用。广场作为承载市民公共活动的室外空间,要从人的需求出发,满足不同个人、群体的需求。

3)注重地域性特色的营造。在“全球化已经成为传统文化杀手”的今天,关注地域性特色已成为当代社会的共识,广场设计自然不能例外。尤其是很多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底蕴的县城,往往更容易在快速现代化中失去传统特色。

上一篇:休闲经济时代商业中心区交通规划理念的变革 下一篇:名人故居保护与开发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