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二则 8期

时间:2022-06-26 08:53:44

最近忙于研究生招考。我观察到,考生普遍对音乐作品不熟,甚至一些“大路货”也对不上号――听到音响,只是耳熟,但不知道曲名,也判断不出风格路数;或是干脆承认完全没有听过。

这相当于从事文学专业,但却很不熟悉或甚根本没有读过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和鲁迅。为何如此?我记得几年前曾读到中文系某些教授报怨一些考生,将文学史教科书中关于某作家作品的相关条文背得滚瓜烂熟,但却从未真正阅读过和体验过这些作品本身。音乐(学)的考生其实有过之无不及。看来国内的文学艺术教育有共同的通病――将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化约为干枯的标本,而丢失了鲜活的血肉。学生往往是从抽象、浮泛的概念和条文开始接触艺术,而没有将这些概念和条文与具体、个别的作品相联系。

在艺术中,对风格、类型的抽象概括当然是必须的,但艺术的根本是具体而个别的作品。越是卓越的艺术作品,就越是具有个别性。丢失了艺术作品的个别性,其实也就丢失了艺术本身。而在中国音乐院校的艺术教育中,难得见到针对具体作品(特别是已有公论的经典杰作)的剖析和讨论。久之,学生没能获得针对具体作品的艺术鉴赏训练和熏陶,他们的艺术趣味和判断力从何谈起?

音乐存在两个不同的维度:声音的维度与乐谱的维度。两者都是音乐,同属一个范畴但从某种角度看却又相当不同。英文“music”(音乐)一词,在口语中也同时指代“乐谱”――Have you brought music?这句话不是问“你有没有带音乐”,而是问“你有没有带乐谱”。由此可见,“音乐”与“乐谱”有时竟会被等同。但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音乐与乐谱并不是一个东西。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热切的乐迷对着“豆芽菜”望洋兴叹,也不会有那么多琴童识得乐谱却不懂音乐了。文学与造型艺术中完全没有这种分裂。由此也才带来“演奏”(performance)这个多少有些奇怪但却不可或缺的中介。我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声音维度在音乐中应是第一位的。例如,我查看乐谱的冲动往往在于,我不能把握和理解听到的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但另一方面,听音乐、理解音乐的深度永远不能和阅读谱面相比。听音乐是转瞬即逝,但查看乐谱却能够停在某一瞬间,使时间静止,以便仔细查看这个瞬间的各个细部。加之音乐是个运动的东西,看乐谱相当于电影中的“慢镜头”,可以仔细观察音乐的运动状态的起伏和机理。在音乐的学院教育中,以及在音乐的学术文论中,主要的问题是倒过来,一味强调谱面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和紧张,其实是音乐中非常重要的特殊美学问题,值得进一步讨论和思考,但当前却很少引起注意,是为遗憾。

杨燕迪 上海音乐学院

上一篇:虚实相映 25期 下一篇:坐看云起 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