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双维度理论模型视角述农村籍大学生相关研究

时间:2022-06-26 01:36:27

以双维度理论模型视角述农村籍大学生相关研究

[摘 要] 基于双维度理论模型定义范畴,现有文献中对“农村大学生”研究内容主要可以分为四类:农村大学生的社会化问题研究,农村大学生的适应性问题研究,农村大学生思想道德价值观教育以及就业教育问题研究,农村大学生的社会学人际关系研究。现有研究为以后的相关研究做了较好的铺垫。然而,现有相关研究仍然存在不足。

[关键词] 双维度理论;农村籍大学生;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G40-0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3-082-3

[基金项目]本文是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双维度理论模型下农村籍大学生改善家庭发展状况的意愿与行为研究”(11YB442)

一、概念界定

国际跨文化心理学会主席,加拿大知名教授约翰·贝利(John W. Berry)提出的著名双维度理论模型极具影响,提出保持传统文化和身份的倾向性、与新群体文化交流的倾向性两个维度,并根据个体在这两个维度上的不同表现,区分出四种不同的文化适应策略:整合(integration)、同化(assimilation)、分离(separation)、边缘化(marginalization)。即当文化适应中的个体既重视保持原有文化,也注重与其他群体进行日常的交往时,他们所采用的策略就是“整合”;当个体不愿意保持他们原来的文化身份,而寻求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即“同化”;相反,当这些个体重视自己原有文化,避免与其他群体进行交流时,就是“分离”;当个体既对保持原有文化没有可能性和兴趣(常常是因为被迫的文化),也极少可能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常常是排斥或歧视的原因)时,是“边缘化”。

农村籍大学生是特指这样一群大学生,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具有农业户口,在大学毕业前,其生活来源主要依赖于有农村户口的家庭成员。

二、关于农村籍大学生研究回顾

基于双维度理论模型定义范畴,笔者搜集到的现有文献中对“农村大学生”研究内容主要可以分为四类:农村大学生的社会化问题研究,农村大学生的适应性问题研究,农村大学生思想道德价值观教育以及就业教育问题研究,农村大学生的社会学人际关系研究。

(一)农村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研究

现有研究主要从描述农村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分析其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和心理问题以及产生原因,以及解决对策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来自农村的大学新生的适应教育——项关于农村新生再社会化的质的研究》中访谈描述了因城乡文化差异产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上,农村大学生社会角色转换过程中的困惑。《在校农村大学生再社会化问题研究》一文则提出了农村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存在问题,如心理素质不高,价值观念转变,行为方式适应等。《文化冲突、和谐校园与农村大学生社会化》中指出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城乡文化的不同,决定了农村大学生和城市大学生在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社会转型对农村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一文则提到了作为大众媒介的网络对农村大学生的社会化产生了许多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校园隐性文化对农村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的研究》一文中提到校园隐形文化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观、行为规范、情感等发生影响,应该充分利用校园隐性文化中的经济援助制度、心理辅导、社团、实践活动、校园网络等来帮助解决农村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在经济、心理、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农村大学生的适应性问题研究

农村大学生适应性社会学心理层面的研究主要指出农村大学生在社会流动和对于社会学校生活适应的过程中首先是不适应的,确实存在并且出现了很多的心理问题,比如心理失衡,出现社交焦虑,产生消极的自我心理体验,自卑与自负以及逆反的心理障碍。造成心理健康的缺失,出现强烈的心理冲突。《分层视野中的社会化分析—关于农村大学生生活方式转型的一种描述》通过访谈的方式描述了农村大学生的生活状态。把农村大学生看作是校园中的亚文化群体。《农村籍大学生大学生活适应调查》采取质的研究方法,通过对9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情感世界、就业选择等方面的适应情况的电子邮件访谈,全面描述了他们进入大学后表现出的反差、苦恼、不解、焦灼、愤恨、不安情绪等种种不适应状况,涉及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情感、就业等各方面。《农村大学生弱势群体现状、特征及对策研究—以重庆工学院农村大学生为例》中对于社会地位、权益维护、竞争能力、发展机遇、物质生活条件等一方面或多方面处于劣势(如经济拮据、心理脆弱等)的农村大学生弱势群体进行实证调查。采取小规模座谈,单独访谈,及小范围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对农村贫困大学生进行包括生活、学习、心理、人格、人际交往、压力状况和自我认识等方面进行了适应性描述。

(三)农村大学生思想道德价值观教育以及就业教育问题研究

农村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以及进行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除了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关注之外,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也得到了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在《关于农村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调查报告》中,研究者使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针对农村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特征做了详细描述,指出农村大学生总体上都是理性健康向上的。就业教育问题也是教育者尤其重视的一方面。首先作为从农村流入城市大学的农村大学生,其社会化的过程以及适应性生活大部分还是在校园中完成的,而毕业之后的就业就要真正的融入到城市社会中,甚至拥有城市户口,改变自身的社会身份,或者回归农村,重新熟悉以前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这些对于农村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社会化过程。所以研究者从就业心理层面进行研究。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中同时存在着消极和积极的因素,如果要保证农村大学生的顺利就业,那么就要尽可能的降低消极因素。《关注农村大学生就业心理》中对农村大学生即将离校的心理状态的描述。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主体视角从学校教育出发,做出与城镇大学生的比较。目的是协调就业过程中农村大学生群体与城市大学生就业之间的矛盾和压力。《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心理剖析》中也指出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在国家和个人方面存在积极方面的因素,但是同时也表现出消极心理,比如自卑、功利、怨恨、攀比、听天由命等。消除农村籍大学生的消极就业心理,除了外部调适,更重要的是自我调适。

(四)农村大学生的社会学人际关系研究

这部分的研究视角有所转化,不再仅仅专注于城乡差异所造成的农村大学生的被动适应和社会化,而是把农村大学生看作是社会人际交往中的主体,并且把社会背景纯化为农村,研究角度转向了农村大学生流动的源头。当然农村大学生的社会环境不可能完全把城市和农村完全割裂开,所以在城市校园中与所处城市社会环境的人们进行交往,处理人际关系也是研究者关注的另一方面。《农村大学生人际关系初探》中就指出个人因素诸如个人性格、自信心、社交技能、生活环境差异和社会因素主要是城乡环境差异会导致一些农村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和态度不同,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学习、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农村大学生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刍议》中则指出农村大学生缺乏自信,对人际交往的必要性缺乏认识,害怕交往挫折。

三、农村籍大学生相关研究评述

综上,现有关于农村大学生的研究比较完整地描述了农村大学生生活及就业等方面的情况,为以后的相关研究做了较好的铺垫。然而,现有相关研究仍然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在研究内容上,正如文献回顾中提到的,现有研究多是关注农村大学生的社会化、适应性、思想道德价值观教育和就业方面,缺乏对于农村大学生改善家庭发展状况的意愿与行为研究。多数农村大学生将考上大学作为跳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的“龙门”,但对于考入大学后如何“跳入龙门”,即如何通过自身努力与实践改善个人与家庭发展状况等相关问题,却鲜有研究。

2.研究视角上,现有研究多采用不平等视角,把农村大学生看作是被动适应的特殊弱势群体,视为需要帮助和教育的对象。事实上,农村大学生在城乡互动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是复杂的。从事农村大学生研究需要把握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把农村大学生摆在研究的主置,从他们的视角和体验出发,深入到他们的生活文化背景中。只有真正的认识了这个群体,才能予以该群体客观的特征描述。研究他们在社会中的个人发展,研究本身才能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3.研究方法上,现有研究多数采用的是个案访谈的方法来收集资料,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与文献法来对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就业等方面进行阐述与分析,这只能从个人角度来对问题进行解释,而不能从整体层面来说明农村大学生的现状与行动以及他们在行动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所以,关于农村大学生的研究方法缺乏定量研究。

四、结论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中,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获得了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农村大学生怀抱着个人与家庭的期望,肩负改变个人与家庭命运的重任进入城市大学学习。然而,他们的大学生涯是否有助于其改善家庭发展状况,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研究农村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改善家庭发展状况的意愿及其所做出的努力,探讨影响农村大学生改善家庭发展状况意愿的影响因素,探寻促进农村大学生个人发展与家庭发展良性互动的有效路径这一问题,就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个人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研究农村大学生改变家庭发展状况的意愿与行为,并分析他们遇到的困难与挫折,探索引导其实现个人发展与家庭发展良性互动的有效路径,有助于促进农村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第二,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农村大学生是帮助大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摆脱贫穷的希望所以,也是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通过探索农村大学生改善家庭发展状况行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境,探寻合理引导农村大学生改变个人命运、改善家庭与家乡发展的意愿与行为的有效路径,有助于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和储备人才。

参考文献:

[1]赖黎明.广东高校农村大学生社会化过程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02,(6).

[2]孙淑娟.来自农村的大学新生的适应教育—一项关于农村新生再社会化的质的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06,(6).

[3]徐新林.在校农村大学生再社会化问题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3,(2).

[4]徐新林.文化冲突、和谐校园与农村大学生社会化[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1).

[5]周明侠.社会转型对农村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J].船山学刊,2007,(4).

[6]刘朝阳,刘益全,魏仙梅.校园隐性文化对农村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的研究[J].高教研究,2007,(2).

[7]扈海鹂.分层视野中的社会化分析—关于农村大学生生活方式转型的一种描述[J].青年研究,2006,(11).

[8]张亿全,杰.农村大学生大学生活适应调查[J].青年研究,2006,(12).

[9]张旭东.农村大学生生活适应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J].青年探索,1999,(6).

[10]韩 龙,赵海龙,毛一峰,刘纯明.农村大学生弱势群体现状、特征及对策研究—以重庆工学院农村大学生为例[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6) .

[11]张炜,芦爱江,潘秀山.关于农村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调查报告[J].中国轻工教育,2006,(3).

[12]雷 腾.关注农村大学生就业心理[J].中国人才,2005,(5) .

[13]刘祎.农村大学生就业心理剖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6).

[14]郑欣.农村大学生人际关系初探[J].山东电大学报,2002,(2).

[15] 杨志清.农村大学生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刍议[J].农业考古,2005,(6).

[16] 杨金平,熊辉,毛成耀.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农村大学生就业与构建和谐社会[J].黑河学刊,2007,(3).

作者简介:杨丽娜(1980-),女,汉族,吉林榆树人,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上一篇:素质教育与教育者的素质 下一篇:英语经济新闻中模糊限制语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