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代新疆屯垦歌曲之特征

时间:2022-06-25 11:53:52

试论当代新疆屯垦歌曲之特征

摘 要: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文化习俗传承的载体。新疆屯垦歌曲作为一个文化整体与新疆其他各民族的原生音乐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复杂而多维的屯垦音乐文化体系,形成了屯垦音乐多元化共生、多维度交融、多民族认同的特征。

关键词:新疆;屯垦;歌曲

在建设和开发新疆过程中,各民族群众根据不同风格的音乐种类、音乐素材及其音乐织体形式组织、加工、整合创作而成的、具有新疆多民族音乐文化元素构成的、新疆各民族认同的、用汉语谱曲或填词的、以新疆屯垦戍边、军民团结、屯垦人劳动、生活为题材,描写各族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幸福生活的各类创编声乐作品,我们称之为――新疆屯垦歌曲。一个地方如果没有音乐,就无法满足人民群众音乐文化生活需求,更谈不上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不同籍贯的内地军民来到新疆以后与新疆各民族之间世代生活在一块疆土上,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在相互认同的同时,仍然以顽强的毅力坚守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屯垦人以同一族群身份为单位,以固有的凝聚力相对集中地聚居在新疆不同的区域,屯垦人与新疆各民族之间即相邻而居,又同族而聚,这一特殊的人口分布现象在长期的音乐文化的固守、碰撞、融汇与交流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新疆特有的音乐类型――新疆屯垦音乐。新疆屯垦音乐又包括器乐作品、声乐作品、戏剧戏曲等。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屯垦歌曲的发展演变与创新。

1 祖籍地的音乐传播

将内地传统音乐带到了新疆。新疆的屯垦大军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音乐文化自然也就在这里汇聚传播。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将驻疆的17.5万就地转业,投入到屯垦新疆,戍边保国的伟大事业当中。刚刚解放的新疆,基础条件非常落后,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相当贫乏,有文艺才能的人,便自制一些乐器,组成简单乐队,自编自演一些文艺节目,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当时人们就地取材,制作了二胡、低音二胡、用羊皮牛皮制成的手鼓和大鼓、用柳树棍制成的木鱼等乐器,经过简单的合练后便可以参加演出。演唱的歌曲也主要是根据表演者的记忆,编词填词的一些家乡的小调、戏曲选段以及军旅歌曲,当时的文艺演出并没有固定的节目,演出的时间也基本上都是劳动之余、用餐前后、大家推举那些有音乐才能的人们为大家表演节目,或以连、排、班、组为单位,进行对歌比赛等。这些文艺活动虽然是自发的、无序的,但却使垦荒者的精神生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精神生活的满足不仅使得单调的、高强度的生产劳动变得有滋有味,有动力了。也让垦荒者的感情更加相互依赖了。

1954年10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在支援大西北,建设新边疆的号召下,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踏上了西征的列车,汇入到屯垦戍边的滚滚洪流当中。他们的到来为屯垦大军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将内地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带到了新疆。文化生活作为填补垦荒者匮乏的精神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摆在了王震将军的面前。“王震将军特地邀请了当时的文化名人邓朴、郭小川来新疆写一部反映兵团建设的纪录片台本,片中的歌词由著名作家郭小川、贺敬之、袁鹰来写,作曲是著名作曲家田歌,并邀请杨振亚作导演。”[1]1959年一部反映屯垦战士不畏艰难、吃苦耐劳、垦荒造田、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纪录片《绿色的原野》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片中的插曲《草原之夜》很快就在屯垦战士中广为传唱。为了丰富军垦战士的文化生活,王震将军还特意从内地调来了整班的专业剧团。“到上世纪60年代初期,兵团已拥有了京、秦、越、楚、评、吕、曲、话剧、杂技、歌舞等11个剧种19个专业剧团。”[2]这些剧团的专业表演,不仅让远离家乡的屯垦战士聆听到了原汁原味的乡音乡情,慰藉了他们空虚的精神世界,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更使他们的思乡情怀有了踏踏实实归宿感。文化的传播是屯垦移民精神需求内驱力的必然结果。据《兵团发展史》中记载“这些专业剧团每年演出4000多场,1963年达6162场,观众达133万余人次,大大地活跃了部队的文化生活,繁荣了新疆文艺事业,许多剧目得到各界好评。……自编的《春到草原》是自治区演出现代戏最早的尝试。京剧团改编的现代戏《天山红花》1965年参加了西北各省会演,受到好评。由维吾尔族民间神话改编的越剧《王子与公主》、楚剧《西林与帕尔哈特》和《双玉婵》曾先后到南方十多个省市巡回演出,深受欢迎。”[3]

2 新疆民歌的编译

通过译词、编配等艺术创作方式,将新疆各族人民优秀的民歌进行艺术加工,再经过艺术家的演唱等环节的二度创作,很快被屯垦人所接受,并成为屯垦人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大量改的民歌都是将原有的新疆本地各民族优秀的民歌,经过音乐家的记谱与编曲,词作家的译词或编词后,再由屯垦人演唱,在这个过程中,增加了很多汉族音乐的元素,经过有代表性歌唱家演唱的新疆民歌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风格样式。如1949年王震将军率领中国人民挺进新疆以后,随即从内地引进了一批有音乐才能的屯垦人,通过收集与整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歌音乐,将其译成汉语,在广大屯垦移民中传唱。很多优秀的地方民歌由此传遍了天山南北,甚至在全国广为流传,如由早先由王洛宾填词编曲的维吾尔族民歌《达坂城的姑娘》,由西彤填词的维吾尔族民歌《曲蔓地》,由周永西编词,黎英海改编的哈萨克族民歌《百灵鸟,你这美妙的歌手》,由常世杰译词,关寿清、张奇华配歌的哈萨克民歌《美丽的姑娘》等大量的编配、译词的新疆民歌。虽然很多少数民族的民歌是以王洛宾为代表的众多为屯垦事业而来到新疆的艺术家记谱、编译的,其歌词和旋律经屯垦人唱出来,音乐感觉已不再是原汁原味的民歌,而是融入了符合屯垦人审美趣味的多元音乐元素,并形成了具有浓郁特色的新疆屯垦风格的地方民歌了。这样的结果难道和屯垦没关系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既然和屯垦有关系,将这些记谱译词再由屯垦人演唱的优秀少数民族民歌算作新疆屯垦风格的地方民歌也是顺理成章的事。这是一个特定时期的特殊现象,他是为了满足屯垦人精神需求的一种便捷手段,为什么在哪一个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记谱译词的民歌呢?因为在屯垦人文化生活中音乐是重要的精神力量和情感寄托。因此,为了满足屯垦人自身的音乐需求,他们不仅善于传承祖籍地的优秀的音乐文化,更善于通过吸收和改编兄弟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以适应自身的精神寄托和审美需求。因此,屯垦人将原生态的民歌经过译词、改编和歌唱家二度创作、为各族人民所喜爱的地方优秀改编民歌算作屯垦音乐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合情合理的。

3 屯垦歌曲的发展与创新

运用新疆各民族音乐元素创作的歌颂屯垦戍边伟大事业的声乐作品。新疆是一个歌舞之乡,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回族、汉族、满族、蒙古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锡伯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十三个世居民族,每个民族都能歌善舞,音乐风格也各不相同,音乐资源十分丰富,充分挖掘新疆各民族优秀的音乐资源,创编出歌颂新时期屯垦戍边丰功伟绩、符合时代需求、大众喜爱、经久传唱的优秀声乐作品是音乐创作者们的神圣使命,几十年来,在他们不懈的努力下,一首首歌颂屯垦戍边丰功伟绩的优秀歌曲被创作出来,又被歌唱家的二度创作和媒体的传播扩散开来。新疆的主体民族是维吾尔族,所以,运用维吾尔族音乐素材创编的声乐作品数量很多,其中最受群众喜欢、流传最广的著名歌曲有袁鹰作词、田歌作曲的《边疆处处赛江南》(作于1965年)、张德茂、蒋德夫作词,周吉作曲的《天山青松根连根》(作于1973年)、马寒冰作词、刘炽作曲的《我们新疆好地方》;田文俊词,马成翔作曲的《请你尝块哈密瓜》(作于1981年)。赵思恩作词,吾布力・托乎提作曲的《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作于1995年),安静词、刘澍民作曲的《甜甜的歌儿迎宾客》(作于1982年),张加毅作词,田歌作曲的《草原之夜》(作于1959)年等等。还有运用哈萨克民族音乐素材创作的具有和萨克风格的创作歌曲如,由高峻作词、徐锡宣作曲的《伊犁河的月夜》(作于1982年),由宋斌廷作~、尚德义作曲的《七月的草原》(作于1989年),赵思恩作词,姜一民作曲的《军营里飞来一只百灵》(作于1997年)等,运用柯尔克孜民族音乐创作的由石夫作词作曲的《柯尔克孜人民歌唱》(作于1976年),由阿曼吐尔作词、买买提尔作曲的《歌唱》(作于1963年)等,运用塔吉克族民间音乐素材创作的具有塔吉克族民间音乐特色的有瞿琮作词、郑秋枫作曲的《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没》(作于1987年)、《美丽的孔雀河》(作于1972年)等,运用回族民间音乐素材创作的具有回族民族民间音乐特色的有杨峰作词、马成翔作曲的《玛纳斯河》(作于2003年),由马忠勇作词、马耀先作曲的《塞外花儿满园香》(作于1979年)等等。[4]这些优秀的创作歌曲,或是歌颂屯垦战士与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共同建设美好新疆的辉煌篇章,或是描写美丽的新疆景色宜人,瓜果飘香,各民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或是抒发新疆各族人民热爱自己家乡,热爱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感。“兵团文化的发展不仅直接使新疆原本多样化的文化更为丰富,而且也使新疆各少数民族增强了对内地文化的接受力,并丰富到他们本民族的文化中去,由此推动了新疆文化的发展,丰富了新疆文化的内涵。”[5]大量优秀的声乐原创作品,是各时代新疆各民族人民和谐共处,共同建设美好新疆的真实写照,词曲作家们在深入到新疆各民族中体验生活,巧妙地运用各民族传统音乐中的素材,创作出民族风格浓郁的艺术歌曲,经歌唱家的二度创作,媒体的广泛传播,不仅高度赞颂了屯垦军民开发新疆,保卫新疆,建设新疆,的丰功伟绩,而且一首首优秀的音乐作品也为拓展中国音乐的内涵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活力。

新疆屯垦歌曲作为一个文化整体与新疆其他各民族的原生音乐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复杂而多维的屯垦音乐文化体系,形成了屯垦音乐多元化共生、多维度交融、多民族认同的特征。

参考文献:

[1] 刘千圣.屯垦戍边绘春秋,边疆处处赛江南[N].新疆日报,2005-08-19.

[2] 石利娟,李建华,张梅.新疆兵团军垦文化刍议[J].兵团党校学报(总第119期),2009(4).

[3] 武振花,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兵团发展史[M]. 2012.

[4] 赵振民.新疆50年优秀歌曲集[M].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5.

[5] 王小平.新疆兵团55年屯垦戍边的作用[J].兵团党校学报(总第119期),2009(4).

上一篇:浅谈钢筋混凝土桥梁试验检测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下一篇:机器翻译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