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探羌族舞蹈胯部动律中的人文内涵在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06-25 11:22:12

窥探羌族舞蹈胯部动律中的人文内涵在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羌族是我国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在悠久的历史中,创造了独特的羌族舞蹈胯部动律。本文通过研究分析羌族舞蹈的分类,各种不同的胯部动态来分析胯部动律形成的原因,并探究在羌族舞蹈教学中其特殊的生活环境,生产劳作以及所蕴含的胯部动律人文内涵。

关键词:羌族 舞蹈 胯部动律 内涵

羌族,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又称作“云朵上的民族”。沉淀深厚的历史,积厚流光。 在早期原始社会当中,由于特殊生活环境的影响导致羌族人民生产力低下,而当时由于人们还不懂得崇尚科学对一些奇特的自然现象无法进行科学判断和分析,便逐渐开始有一些鬼神的认知。羌民族有着浓厚的,他们信仰神教,从而出现了巫师的形象,人们认为巫师能够通灵,可以通过祭祀祈福来得到神灵保佑。因此,祭祀舞蹈开始成为羌民族祭祀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羌族民族民间舞也由此开始得到发展。其舞蹈特征表现为:胯部的丰富变化和灵活多样形成了纯正古朴、欢快跳跃、庄重秀丽又不失粗犷的舞蹈风格。

一、胯部动律在羌族民间舞中的特征

(一)羌族舞蹈跨部动律的种类

在羌族舞蹈中胯部动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1.顶跨。羌民族的顶胯分为前顶、旁顶和后顶。以胯部为轴,腿和膝盖制动形成胯部向前、旁、后顶出。顶胯可以根据节拍的不同和发力大小的不同分为“单顶”和“双顶”,“柔顶”和“脆顶”。2.摆胯。左脚踩地出左胯并且胯部向左顶出,重心转移到左腿,右脚顺势抬起并且右膝盖靠向左膝盖,右脚再踩下并顶出右跨,左膝盖靠近右膝盖形成左右摇摆的胯部运动轨迹。3.甩胯。以一条腿为支点,按照节奏快速的甩动胯部并快速收回。甩胯不仅是羌族舞蹈跨步动律中的一种,同时也是女性表达情意的一种方式。4.转胯。由字面意思可以看出转胯是有旋转弧度的,以腿为支点,胯部位由一点开始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方向旋转360度并回到一点形成划圆的运动轨迹,可在原地进行也可以在移动中做。

(二)胯部动律在羌族民间舞中的特征

在羌族民间舞的胯部动律中,“顶胯”的动律中不仅包含了该动律体现的女性肢体美,还囊括了原始羌族对“生殖崇拜”的追求。从羌族民间舞的胯部动律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始羌族社会时,语言并不是交流的全部,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由舞蹈时的肢体语言来表达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男女的情感交流也大都由舞蹈来传播体现。羌族民间舞中的胯部动律传达了羌族人民热情自然、豁达婉转又不失粗犷的性格特征。

羌族舞蹈胯部动律的特征是羌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其独特的身体形态以及丰富多变的胯部动律,创造了璀璨绚烂的羌族舞蹈,这种特征不仅体现在羌族的自娱性、祭祀性舞蹈上,也体现在礼仪性舞蹈之中,虽然各类型舞蹈在表演形式、表现内容和舞蹈特点上多有不同,但是羌族舞蹈独特的胯部动律却始终存在于这些不同种类的舞蹈之中,成为了羌族舞蹈中最为独特并且富有代表性质的舞蹈语汇。

二、羌族舞蹈胯部动律的成因分析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然而各民族文化都不是自然形成的,都是受该地区的区域文化、生活习俗、衣食起居、生产劳作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这种民族文化通过祈福祭祀、婚嫁丧礼、民间活动来进行发展传承,彰显着一个民族的人文、审美、思想。羌族舞蹈独特的胯部动律也正是由这些自然环境、生活劳动、等创造融合而成。

(一)自然环境

川西北的河谷、半山以及高原区域是羌族人的主要居住地区。危险而又崎岖的山路是他们生活劳动的必经之处,加之当地交通不发达,不得不依赖人力来进行运输,其危险系数和行走难度更是可想而知。所以,在行走山路的时候,人们逐渐琢磨出一套方法:走山路时通常会先出一只脚试探有无危险,试探完毕后身体重心才会慢慢移到之前探出的脚上。另外,山路中也难免会遇到一些比较狭窄的路径,人们便会侧着身体横向移动以此来增加身体的平稳性。随着时间的积累,这种生活中产生的动态特征也渐渐与舞蹈动作相融合,形成了现如今羌族舞蹈中最重要的胯部动律。

(二)生产劳作

“劳动说”指出:艺术起源于劳动。劳动是人类生活中最为基础的一项。通过劳动人类需要进行沟通而创造出了舞蹈,因此,舞蹈来源于劳动。在原始社会中,日常的生活劳作动作、狩猎动作以及模仿动物的形态而逐渐发展形成了舞蹈。劳动方式有很多,不同的劳动方式和生产环境会形成不同的舞蹈风格动律。羌族的主要生活来源于农耕,一年的辛苦劳作总需要宣泄释放,因此就有了羌族的舞蹈文化。

例如,羌族舞蹈《一娄秋》所表达的就是劳动人民对秋天丰收喜悦的情感。《一篓秋》中经常出现一些以身体轴向转动的动作,特别像民间生活中大家围在一起搓玉米粒的情景,还有伸出手从前方采下茶叶并欢快的把采摘的茶叶抛向空中的动作都是在表现他们生活劳作的情景。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羌族的这种胯部动律深受生产劳作的影响。

(三)原始

舞蹈是一种表达的媒介,而又是人们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不同的宗教拥有不同的宗教舞蹈形态,宗教和舞蹈艺术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羌族信仰多神,有着浓厚的。原始社会中母系氏族女性至上的习俗和对“生殖崇拜”的追求成为了羌族宗教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这些都与民间舞蹈风格、动律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原始社会中羌族属于保持母系氏族最久的民族,由妇女主办的“瓦尔俄足”节,也是羌族人的“妇女节”。从这一民俗节日活动中我们便可以看出羌族女性在羌族人的心中有很高的地位。为了表达女性这种崇高的地位,羌族女性在这种环境中便彰显、炫耀自己婀娜的身体,以致出现了各种胯部的动作来体现女性“S”型的身姿体态美。这便是羌族舞蹈胯部动律形成的另一原因。

三、在羌族舞蹈教学中渗透胯部动律的人文内涵

(一)原始羌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原始羌族文化主要是在农耕生产方式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并在农耕生产的闲暇之时伴随一些狩猎、采摘等活动。形成了能歌善舞、服饰多样、宗教浓厚、女性至上的文化特征。羌民族的文化特征使得羌族舞蹈与众不同,在这种文化特征的基础上,羌族舞蹈便滋生蔓延,形成了古朴、粗犷、热情、奔放的风格特征。重胯部、轻肢体的舞蹈表达形式便在羌族舞蹈中体现出来,因此出现了各种胯部的动作和独特的胯部动律。胯部的运动相对于身体的其他部位来讲会更加强劲有力,因此,羌族舞蹈中出现了以胯部为主体的舞蹈动作和动律特征。这与羌族的文化和历史有着直接的关系,羌族舞蹈的胯部动律保存了原始古羌族文化。

(二)生活、生产方式的折射

通过上文分析舞蹈胯部动律形成的原因,再仔细品鉴羌族舞蹈,我们会发现羌族舞蹈这种丰富多变的各种胯部动律所折射出的独特的生存环境和生产方式。胯部动律中的“顶胯”动作的形成便是由于羌族大都聚集在高山中生活,交通极为落后,每天的生活中总是少不了爬山、下山、行走山路等场景。羌族生活主要依赖于农耕畜牧,透过“甩胯”、“转胯”这些动作我们便可以得知是羌族人们在农耕、采摘的过程中或模仿、或娱乐、或劳作而产生的,这些便都能折射出羌族社会的生活习俗和生产方式。由此可以看出,舞蹈大都源自于生活,羌族民间舞蹈也不例外,羌族舞蹈中大多数动作都是在表达生活的姿态,或是劳作的形态。因此,羌族舞蹈独特的胯部动律来源于生活,又高于了生活。

(三)“萨朗女神”文化的再现

羌族舞蹈胯部动律的呈现实际上是羌族女性文化的再现。羌族中一直流传着一个“萨朗女神”的传说,萨朗是一位貌美如花的姑娘,但是后来萨朗被奸人所害,人们把她安葬在山上,将她的坟墓修成了一座石塔。每当羊角花开的时候,妇女们便会到石塔周围唱歌起舞以此来纪念逝去的萨朗,并称她为“萨朗女神”。这种女神文化的崇拜便演变为如今的“瓦尔俄足”节,是羌族最为古老的传统民俗节日,也是羌族人的“妇女节”。“瓦日俄足”活动形式主要是妇女们一起唱歌跳舞,她们运用各种胯部的动作模仿神话中萨朗婀娜的身体,展现萨朗窈窕的形态,虚化萨朗翩跹的舞姿,独特的胯部动律贯穿于整个羌族舞蹈中无不体现了羌族女性的神圣与美好。

(四)原始宗教文化的映照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对诸多自然现象得不到解释从而产生了鬼神意识。原始人类认为天、地、日、月、火、木、水、土等这些自然现象和人类一样具有生命意志和情感,会影响控制人的生活,所以逐渐出现了人类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祈祷。崇拜自然是从原始神会一直流传下来的观念,羌族信仰多神,以便出现了“释比”这一形象,“释比”的地位在羌族中是非常德高望重的。所以很多祭祀性的宗教舞蹈便有了“巫师”这一角色。从羌族舞蹈胯部动律的“摆胯”动律,我们便可以推断,或许正是羌族人们在进行宗教祭祀活动时对上帝敬重而产生的一种肢体表达方式。而“巫师”在进行祭祀时舞蹈所产生的“顶胯”系列动作也或许是虔诚内心世界的一种映射,以独特的“胯部”舞蹈动律表达对神灵的尊敬成为了羌族舞蹈的又一大特点。

四、结语

民族民间舞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人民群众长期在自然环境、生产劳作、的影响下创造产生的,它不仅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历史、人文性格,而且再现了民族的审美心理、图腾文化、礼仪文明,蕴含着这个民族的人文内涵。在羌族舞蹈教学中,应着重强调:这种独特的胯部动律不仅再现了一个民族生活习俗,而且还生动形象的重现了羌族“农耕文化”、“萨朗文化”、“巫术文化”等方面的人文内涵。

参考文献:

[1]陈兴.羌族萨朗文化研究 [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0.

[2]马琳.羌族舞蹈艺术审美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报,2012,(06).

[3]任冬生.羌风遍野[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4]刘健.宗教与舞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上一篇:不惧“红海”,外资巨头入场中国太阳能电池市场 下一篇:浅谈广西民族乐器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