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浅析

时间:2022-06-25 10:36:45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浅析

【摘要】在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位重要人物,更是三国中魏国的代表性人物。关于曹操的形象,历来都是学者专家和广大读者的讨论热点,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是一名值得崇敬的“枭雄”,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奸贼”,而更多的人则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认同这两种观点,而又以更加理性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人物,认为曹操当属“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本文主要浅析了《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三国演义 曹操 人物形象

说起曹操,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历史上,曹操同时兼顾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以及诗人等多重身份,而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迹更是广为人知。同时,在很多文学艺术作品中,曹操也经常作为一个经典人物形象出现,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是我国首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无疑是一个典型的“奸贼”形象,罗贯中对他的描述多带有贬义;但于读者眼中,对曹操的形象则有着更多不同的见解。笔者认为,曹操身上既有着一些令人诟病的缺点,也有着一些值得钦佩的优点,他的性格特征是极为复杂的。以下笔者就来谈谈自己对于《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的看法。

一、生性多疑、奸诈多变、残酷好杀――汉室逆贼曹操

《三国演义》不同于真实的历史传记如《三国志》等,出于作者本身的立场和艺术需要,其对各方人物形象的描述都十分鲜明,忠的则义薄云天,奸的则奸诈无比。而曹操,即属于奸的一类。在“颍川之战”一役中,曹操对待义军是“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杀人毫不手软,不分青红皂白,可谓是一个穷凶极恶的“刽子手”。后面,他又接连做出“斩张梁于曲阳”“发张角之棺,戮尸枭首”等种种残酷之事,这更加深化了其残酷好杀的形象特征。更可怕的是,曹操在每次战役后还热衷于屠城,甚至连别人的坟墓也不放过,亦要挖掘。如“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等,都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曹操行为的描述。还有一段,在曹操错杀了吕伯奢全家后,他明知自己是错杀,却毫无反悔和歉疚之心,反而将错就错,利用阴谋手段将吕伯奢本人也杀死了。而曹操之所以如此残酷好杀,主要是由于其生性多疑,所以宁可错杀一百,不肯放过一个。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他对于朝臣的意见几乎不听,而是一意孤行、刚愎自用,为人亦是奸诈多变,善于玩弄权术。到后来,曹操的窃国之心日盛,最后若非程昱劝谏,几乎就要罢黜天子,自己称帝了。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曹操是―名汉室逆贼并不为过。

二、眼界非凡、重视人才、善于用人――治世能臣曹操

《三国演义》的主线故事是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斗争,而所谓的国家之间的斗争,从根本上其实是争取人才的斗争。正所谓“得人才者得天下”,无论哪国,想要强盛,想要在三国鼎立的形势下颖而出获得最终的胜利,都需要具备充足的人才。所以,无论是魏国的曹操、蜀国的刘备、还是吴国的孙权,都在不遗余力地争取人才。曹操之所以能够在这乱世之中占有一席之地,正是因为其具有非凡的眼界,懂得挖掘和收拢人才,同时也重视人才,以及在得到人才后,善于利用人才。曹操认为:“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这正是其用人观念。其中,所谓的“智”即谋臣,“力”即武将;只有同时兼备智力超群的谋臣和能征善战的武将,才能够完成自己开疆拓土的大业。但是,是人才都是有一定傲气的,所谓恃才傲物,若想得到人才的支持,并很好地驾驭人才是十分不易的。而在这方面,曹操的做法是真诚待人,这点从当初他对刘备的态度即能看出:“出则同舆,坐则同席,美食相分,恩若兄弟。”再者,曹操礼遇关羽也是大众所熟知的一个桥段,曹操认为关羽是一个直得收拢的人才,所以即使关羽是刘备一方的大将,他也一直对其百般优待,以期拉拢关羽为己效力。另外,曹操在发现许都等人与袁绍有暗通曲款后,体谅他们在袁绍强权压制下的自保之举,选择不予追究;王修违抗曹操禁令做出违逆之事,曹操亦是因敬重王修为义士而将之奉为上宾。这些,都是曹操重视人才、善于用人的典型事迹,在笔者认为,他的这些行为并不亚于刘备的“三顾茅庐”。

三、胸怀大志、才华横溢、有谋有略――乱世奸雄曹操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有着极为远大的政治抱负的,这种政治抱负,贬义来说是其贪得无厌,把持一朝仍旧不够,还想吞并三国;而褒义来说这亦是曹操胸怀大志的一种表现,试问哪个统治者不想一统天下呢?所以,笔者认为曹操有这种远大抱负是无可厚非的,反而令人敬佩。同时,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这里所说的他的才华横溢,并不仅仅是指他身为诗人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更是指其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胆识和谋略。罗贯中虽然是站在正统汉室的立场上来写的《三国演义》,对曹操这个“汉室逆贼”多带贬义,但却没有简单粗暴地对曹操的形象进行丑化,写得他昏庸、愚蠢、无能,而是肯定了其雄才伟略、精明强悍的一面。如在官渡之战中,曹操统御大军,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从此奠定了其统一北方的基础,曹操的才华与谋略从中可见一斑。因此,笔者认为,说曹操是一个伟大的乱世奸雄,也是名副其实的。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曹操虽然有着奸诈的一面,无法称之为英雄,只能称之为奸雄,但这并不意味着奸雄就不如英雄,在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乱世之中,曹操能够杀出一片大业,成为称霸一方的霸主,即已十分令后世向往钦佩。

结语: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虽然后世对其的褒贬和看法不一,但都不能否定曹操这一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笔者认为,我们并不能一味“讨伐”曹操的“罪状”,也不能一味吹捧其功绩,而应既承认其值得钦佩的一面,也承认其令人诟病的地方。

参考文献:

[1]王斌.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J]. 学周刊,

2014,(30):170.

[2]胡子凡.《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浅析[J]. 无线互联

科技,2014,(09):224.

上一篇:黄河稻夫:农耕古法 稻香自然 下一篇:高负荷生态滤床处理城市河道景观水的中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