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肢体麻木、无力就诊的MS―RR患者

时间:2022-06-25 10:28:50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复发缓解型

病例简介

患者,女,40岁,因左下肢麻木、无力20天入院。20天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左下肢麻木、无力,日常行走不受限制,4天前出现尿急。无头痛、头晕,无视物成双、旋转,无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无视力下降、色觉异常,无尿痛。

近6年来偶感左下肢麻木及头晕,每次持续数天,可自行缓解,未诊治。既往体健,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查体:血压110/60 mm Hg,神清,语利,计算力下降,理解力、定向力正常,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四肢肌张力正常,左下肢肌力Ⅴ-级,余肢体肌力Ⅴ级,四肢腱反射活跃,左侧Babinski征(±),右侧Babinski征(+),左下肢自T12-S5针刺觉减退,深感觉未见异常,共济运动未见异常,脑膜刺激征阴性。

辅助检查:(1)头颅MRI平扫+增强(见图 1~3):双侧侧脑室旁周围可见片状异常信号,T2及FLAIR呈高信号,T1呈低信号,双侧放射冠、半卵圆中心可见多发斑片状异常信号,T2及FLAIR呈高信号,T1呈低信号。未见明确强化。

(2)胸椎MRI平扫+增强(见图4~6):胸9椎体及间盘水平对应髓内偏左侧条索状异常信号,T2呈高信号,T1呈等信号,可见斑点状强化。

(3)脑脊液检查:寡克隆区带(+),IgG鞘内合成率14.3()。

确诊:多发性硬化(MS)(复发缓解型RR)。

治疗措施:(1)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静脉应用加强龙1 000 mg,1次/d,共3天;后改为泼尼松60 mg/d,1周后减为60 mg/d,以后每5天减10 mg至停药。(2)预防激素副作用治疗:法莫替丁20 mg,3次/d;碳酸钙 750 mg,3次/d;氯化钾缓释片0.5 g,3次/d。(3)减轻水肿治疗:β-七叶皂苷钠20 mg,1次/d。(4)改善微循环治疗:舒血宁20 ml,1次/d。(5)修复损伤的神经:维生素B1 10 mg,3次/d;甲钴胺0.5 mg,3次/d。(6)预防复发治疗:激素冲击治疗后应用干扰素β,第一周62.5μg,皮下注射,隔日一次;第二周125 μg,皮下注射,隔日一次;第三周及以后250 μg,皮下注射,隔日一次。

诊治思维

MS是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性疾病,好发于20~40岁,女性多于男性,我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女∶男为1.04~1.8∶1。目前多采用McDonald2010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四型,即复发缓解型、继发进展型、原发进展型及进展复发型。

脑及脊髓内脱髓鞘病灶分布散在,MS患者临床表现多样,若临床医生不能充分重视MS的诊断,则可能会误诊为其他疾病。脱髓鞘病灶可损害锥体束、脊髓丘脑、前庭小脑及其联系纤维、视神经、薄束、楔束、丘脑辐射等而出现不同症状。若误诊或漏诊,则不能对MS患者进行及早干预,导致疾病再次复发,给患者带来身心损害,给家庭及社会带来经济负担。我们从患者以肢体无力、麻木为主要就诊表现谈一下多发性硬化的诊断。

症状识别

患者主要表现为左下肢麻木、无力,伴尿频。

多发性硬化患者常见临床表现:

肢体无力:是锥体束受累表现,最常见,约50%的患者首发症状为一个或多个肢体无力,一般下肢重于上肢,以不对称肢体无力常见。肌张力可增高,腱反射早期正常,之后为活跃或亢进,病理反射阳性。疾病早期肢体无力可完全缓解,随着疾病进展,可遗留肢体无力,影响正常行走,需辅助甚至卧床休息。肌张力增高可影响肢体活动,甚至出现痛性痉挛。

该患者自觉左下肢无力,力量较右侧差,尚可正常行走,未影响日常生活。

浅感觉异常:是脊髓丘脑束和(或)丘脑辐射受累表现,可表现为肢体、躯干或面部麻木感、针刺感、异常肢体发冷、蚁走感、瘙痒感、尖锐或烧灼样疼痛及定位不明确的感觉异常。疾病早期感觉异常可完全缓解,随着疾病进展,可遗留感觉异常,甚至进行性加重。

该患者有下肢麻木感,近6年偶有左下肢麻木,每次麻木持续数天,未重视,未诊治,自行缓解。

眼部症状:视神经、动眼神经等受累,可有视力下降、色彩异常、复视、眼球震颤等表现。

共济失调:是薄束、楔束及其以上纤维、前庭小脑及其联系纤维受累所致。30%~40%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共济运动障碍,但Charcot三主征(眼震、意向震颤和吟诗样语言)仅见于部分晚期多发性硬化患者。

发作性症状:是多发性硬化特征性的症状之一,指持续时间短暂、可被特殊因素诱发的感觉或运动异常,每次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如痛性痉挛及莱尔米特征。

认识情绪异常:考虑与脑萎缩及额颞叶脱髓鞘病灶较多有关,表现为记忆力、执行力下降,抑郁、易怒、脾气暴躁等。

其他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潴留、尿失禁及障碍。

该患者有尿频,无尿痛。

诊断方法

依据以上症状不能做出MS的诊断。目前MS的诊断依据2010年修订的McDonald诊断标准,主要寻找时间和空间多发的证据,并排除其他疾病。

(1)时间多发证据:≥2次临床发作(一次发作是指由患者主观叙述或客观检查发现的具有CNS急性炎性脱髓鞘病变特征的当前或既往事件,至少持续24小时,无发热或感染征象,需由同期的神经系统检查证实,在缺乏神经系统检查证据时,某些具有MS典型症状和进展特点的既往事件也可作为先前脱髓鞘事件的证据)。若临床仅有一次发作,需具备下列3项中的任何一项:任何时间MRI检查同时存在无症状的钆增强和非增强病灶;随访MRI检查有新发T2病灶和(或)钆增强病灶,不管与基线MRI扫描的间隔时间长短;等待再次临床发作。

患者因左下肢麻木、无力20天,伴尿频4天就诊。近6年偶有左下肢麻木,每次持续数天,但无同期神经检查证实。该患者MRI检查可见同时存在无症状的钆增强和非增强病灶。所以该患者符合时间多发性。

(2)空间多发证据:≥2个病灶的客观临床证据;1个病灶的客观临床证据并有1次先前发作的合理证据;若仅有1个病灶的客观临床证据时,空间的多发性需具备下列2项中的任何一项,4个典型病灶区域(脑室旁、近皮层、幕下和脊髓)中至少2个区域有≥1个T2病灶或等待累及CNS不同部位的再次临床发作。

该患者以左下肢麻木无力为主要表现,查体可见左下肢肌力Ⅴ-级,四肢腱反射活跃,左侧Babinski征(±),右侧Babinski征(+),左下肢自T12~S5针刺觉减退。其病灶定位于双侧锥体束及右侧脊髓丘脑束或丘脑辐射,有≥2个病灶的客观临床证据。同时MRI显示脑室旁及脊髓有脱髓鞘病灶。故该患者符合空间多发性。

(3)除外其他疾病:

脑梗死: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神经系统缺损症状,患者多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等,MRI病灶符合血管分布。

该患者以急性起病的神经系统缺损症状为主要表现,应考虑脑梗死的可能,但该患者无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且症状、体征及MRI病灶不符合血管分布,遂排除。

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一种遗传性小动脉疾病,是19号染色体上Notch3基因突变所致。一般在20~30岁时出现有先兆偏头痛,40~50岁时反复发作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0~60岁时出现痴呆,65岁左右死亡。MRI可见皮质下白质、脑室周围、基底节、脑干出现局限性、弥散件和融合性病灶,T1呈低信号,T2及FLAIR呈高信号。

该患者MRI可见多发白质病灶考虑该病可能,但无偏头痛,其脑脊液检查可见寡克隆区带(+),IgG鞘内合成率14.3(),故排除。

系统性自身免疫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白塞病等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导致与MS相似的临床表现。

该患者无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其他表现,抗核抗体谱测定未见异常,除外之。

为诊断MS及排除其他疾病时,常需进行以下检查。

1 核磁共振检查 可见大小不一类圆形病灶,T1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常见于侧脑室旁、脑室前角及后角周围、半卵圆中心、胼胝体、脑干、小脑和脊髓;病灶可融合,脊髓病灶多小于3个椎体节段。病程长的患者多数可伴脑室系统扩张、脑沟增宽等脑白质萎缩征象。

2 脑脊液检查可为MS临床诊断提供重要证据:单个核细胞数轻度增高或正常,一般在15×106/L以内,通常不超过50×106/L,超过此值应考虑其他疾病而非MS;(2)脑脊液蛋白:约40%MS病例CSF蛋白轻度增高;(3)IgG鞘内合成检测:约70%以上患者24小时IgG合成率增高,95%以上患者OB阳性。

3 诱发电位 视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等,50%~90%的MS患者可有一项或多项异常,可用于发现多部位的病变。

4 为除外其他疾病,应检查抗心磷脂抗体、抗核抗体谱、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类风湿因子、同型半胱氨酸。

治疗方法

多发性硬化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抑制炎性脱髓鞘病变进展,防止急性期病变恶化及缓解期复发,晚期采取对症和支持疗法,分急性期及缓解期治疗。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治疗方法如下。

1 急性期治疗 (1)皮质类固醇:是多发性硬化急性发作和复发的主要治疗药物,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可促进急性复发的恢复和缩短复发期病程,但不能改善恢复程度。长期应用不能防止复发,且可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大剂量短程疗法最常用静脉应用1 g/d,连用3~5天,然后改口服泼尼松60 mg/d,4~6周逐渐减量至停药。注意定期检查电解质、血糖、血压,常规补钾、补钙和使用抗酸剂保护胃黏膜。(2)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0.4 g/(kg・d),连续3~5天。可根据病情需要每月加强治疗1次,用量仍为0.4 g/(kg・d),连续3~6个月。(3)血浆置换:主要用于对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治疗不敏感的MS患者。目前对PE治疗的确切机制、疗效的持续时间及对复发的影响尚不明确,可能与清除自身抗体有关。

该患者静脉应用甲强龙1 000 mg,1次/d,连续3天,后改口服泼尼松60 mg/d,1周后减为50 mg/d,之后每5天减10 mg至停药。应用氯化钾缓释片、碳酸钙、法莫替丁;应用β-七叶皂苷钠、舒血宁减轻水肿、改善微循环治疗;甲钴胺、维生素B1促进髓鞘修复治疗。

2 缓解期治疗 (1)β-干扰素: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及抗原呈递、调节细胞因子的产生、抑制T细胞通过血脑屏障。有IFN-β1a和IFN-β1b两类重组制剂。需持续用药2年以上,通常用药3年后疗效下降。(2)醋酸格拉替雷:人工合成的髓鞘碱性蛋白的类似物,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在于使T细胞由Th1表型向Th2表型转化,从而促进抗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诱导髓鞘反应性T细胞的免疫耐受,皮下注射,20 mg/d。(3)那他珠单抗:为重组α4-整合素单克隆抗体,能阻止激活的T淋巴细胞通过血脑屏障。(4)芬戈莫德:改变淋巴细胞的迁移,促使细胞进入淋巴组织,减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细胞浸润。

该患者应用干扰素1 b,为减轻其副作用第1周1/4量,第2周半量,第3周及以后即可全量,250μg,皮下注射,隔日一次,并应用甲钴胺、维生素B1促进髓鞘修复治疗。

小结

MS是一种临床表现、疾病进展、对治疗反应高度异质性的疾病。对MS做出诊断后需根据患者自身条件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尽量阻止疾病复发,减轻疾病的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明智选择:美国家庭医师协会(AAFP)清单

1. 不要对下背痛6周内的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除非有危险信号存在。

理由:危险信号包括但不限于:重度或进展性神经病学缺陷,或怀疑患有诸如骨髓炎之类的严重潜在疾病。在疼痛的前6周内进行脊柱下部影像学检查,并不能改善结局,反而会增加费用。下背痛是第五常见就诊原因。

2. 不要常规使用抗生素治疗急性轻至中度鼻窦炎,除非症状持续7天或以上,或者在最初临床好转之后出现症状加重。

理由:症状必须包括褪色的鼻分泌物和面部或牙齿触痛。门诊患者的鼻窦炎多数是由病毒感染所致,具有自愈性。尽管一直建议不要对门诊急性鼻窦炎患者使用抗生素,目前仍有80%的此类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疗。鼻窦炎每年导致1 600万例次门诊和58亿美元的医疗支出。

3. 不要使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EXA)对无危险因素、年龄

理由:DEXA对较年轻的低危者不具有成本效益,而对较年老者具有成本效益。

4. 不要对无症状的低危者进行每年心电图检查或任何其他心脏筛查。

理由:仅有很少的证据显示,在无症状的冠心病低危者中检出冠状动脉狭窄可改善其健康结局。假阳性检查结果有可能导致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过度治疗和误诊而带来伤害。这种常规年度筛查的潜在伤害超过其潜在益处。

5. 不要对年龄

理由:在青少年中观察到的异常多数可以自行消失,因此对这一年龄段的女性进行宫颈抹片检查可能带来不必要的焦虑、额外的检查和费用。宫颈抹片检查对于(因非癌症疾病)接受了子宫切除的女性并无益处,仅有极少证据提示这样做可以改善结局。(未完待续)(摘自医学论坛网)

上一篇:浅析果树整形修剪实习课的教学体会 下一篇:浅谈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