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职业特色鲜明的部级精品课程

时间:2022-06-25 06:21:15

打造职业特色鲜明的部级精品课程

【摘要】 精品课程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流体力学泵与风机”课程充分反映高职教育特色。本文介绍“流体力学泵与风机”精品课程的教改及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从教学体系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使用、教材建设、实训环节的开展等方面对职业技能的培养作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 高职院校;流体力学泵与风机;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2―0125―03

课程建设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建设中最具基础性的核心工作,其水平、质量和成果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流体力学泵与风机”课程被安徽省教育厅评为2005年度“省级精品课程”,2007年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现谈谈“流体力学泵与风机”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实施过程。

一 “流体力学泵与风机”精品课程的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高职课程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强调的是“职业性”和技术的“应用性”。精品课程的定位应体现为“职业性、技术的应用性和示范性”。

学生通过“流体力学泵与风机”课程的学习,掌握流体在系统中的运动规律和泵与风机热力设备的性能特点,具备泵与风机的检修和运行的基本技能,为在日后从事动力设备运行和检修专业技术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掌握流体的压力、流速和流量的测量方法和管道的布置等工程实际问题,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泵与风机的运行操作、拆卸、组装、检修、分析故障和排除故障等。同时该课程的考核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上岗证书统一考试相结合,强化操作技能的掌握,采取学生自愿选择“辅机检修工”、“水泵检修工”“水泵值班员”其中一工种的原则,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二 持续深入的课程建设与教改,保证了精品课程的含金量

我院已有四十年的办学经验,为电力行业培养了大批生产技术骨干,通过几十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在“流体力学泵与风机”教学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实践与教学经验。我院的“水泵检修”、“管阀检修”、“300MW机组的全仿真”实训基地,有专兼职教师,进行全省电力系统泵与风机的运行和检修的技能培训。并且一直承担全省“水泵值班员”、“水泵检修工”“辅机检修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的培训与技能鉴定任务。

2004年,作为院级教改课题“‘流体力学泵与风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融合”,提出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将理论教学模块、实验教学模块和实训教学模块交错进行,将“双证书”制度的实施纳入教学计划,围绕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水泵检修工、辅机检修工、水泵值班员)的培养要求,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满足行业的需要,增加了二周的水泵检修与安装大实训环节,给予学生充分的锻炼时间和相应的技术指导。实行“考鉴合一”,即该门课程的理论成绩和技能成绩作为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在毕业前再通过鉴定站组织的综合考试即可拿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样既保证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动手能力,同时学生也获得了相应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可满足社会的需要。

2005年“‘流体力学泵与风机’教学模式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作为院级重点科研课题立项。课题组教师自主开发出课程的全部CAI课件,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用3D MAX开发的水泵、风机等动画,并开展了网上辅助教学,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在授课方式上,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该课程的部分单元讲授移至流体力学实验室、泵与风机实验室、检修实训中心、仿真机房。在讲授理论的同时,学生当场就能进行实验和实训。通过这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与练相结合、不同实训场所相结合、课程内容安排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已能够非常牢固的掌握流体力学的理论和流动参数的测量技能,泵与风机拆装技术与检修技能,基本达到生产现场检修中级工水平,优秀学生可达到高级工水平。在参加平圩电厂、妈湾电厂的顶岗检修实习中,师傅和厂方都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三 一支技能精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支柱

该课程组教学队伍的人员配置合理,既有教学经验丰富,从事理论、实验和实训教学十余年的“双师型”教师,又有在企业从事多年现场泵与风机设备维护和检修的工程师作为专职的实训教师,同时还定期聘请企业的的高级技师作为我院的兼职教师,高职特色鲜明。其中主讲教师5人,后备主讲教师4人,专门配合该课程的相关实训模块的辅助教师3人,校外实训教学基地的高级技师4人。教师按照一专多能、复合型培养,针对学院的授课场所和课程设置要求,其中9人具有“双师证书”,既能讲授理论、又能讲授实验和实训课程。能够保证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消化、吸收和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动手能力的提高,特别是提高专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现场设备检修和故障排除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

四 多种教学手段,保证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我们坚持以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厚德重技,知行合一,增加综合性、应用性、主动性的实验和实训项目,改变了过去那种只做验证性实验的模式。

1开放和自主的实训环节

实践的教学组织中我们采用“五步教学法”,即“下达任务―学生自学―教师示范―学生操作―综合考评”,教学方法根据需要采用多种形式,有任务驱动法、团体协作法、教学做一体化等[1]。

任务驱动――以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目标。流体力学实验根据教师下达的实验任务书,学生查阅有关技术资料,指导教师先集中演示实验CAI课件的使用方法,集中演示其中一项实验,后面所有的实验分组,利用实验CAI课件自学为主,教师巡回答疑。学生们分批先在电脑上弄懂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在电脑上操作虚拟实验,然后在实验台上真实操作,保证每位同学的动手并可缩短实验时间提高实验效率,最后按要求写出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评分。

团体协作――泵与风机的性能实验6人一组,分工协作。实验前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实验的原理和注意事项,避免了实验的盲目性和实验设备的损坏。小组成员自行拿出速度、流量、压力、功率等流动参数测量方案,在实施过程中确定可行性,制定出最终的实验方案,分工协作,测定出不同流量下的功率、压力等,最终绘制出泵或风机的性能曲线 。

教学做一体化――教师边演示、学生边操作。二周的水泵检修大实训环节分小组进行,10人一组,每组安排一位实训辅导教师。“五步教学法”的贯彻通过下述步骤①布置任务;②自学《水泵检修指导书》大致了解整体拆卸与组装过程;③授课教师先集中演示,分布详细讲解,学生边操作,实训辅导教师巡视指导;④开放实验实训场所,反复训练熟练掌握;⑤对照技能鉴定规范考核标准进行分组自评,教师点评,最后给出综合成绩。

这一改革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给学生以更大的主动性、灵活性,在实践环节中,应用了“三自”原则,即自学、自练、自评,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成立学生专业技能社团

依托该课程的师资,成立了动力系学生专业技能社团,将专业课程的学习延伸到第二课堂,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开放水泵检修基地、管阀检修基地,专业技能社团定期开展活动,受到学生的欢迎,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电子课件制作、水泵零件测绘、水泵拆装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名学生的科技作品还获得了安徽省大学生“挑战杯”合肥锻压科技作品大赛三等奖,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层次和品味。08年动力系学生专业技能社团获安徽省首届大中专院校学生社团评比一等奖。

3 有效开展工学结合

合肥热力公司负责合肥市城区的冬季供暖,在供暖前需要对城网水力管道进行维护检查,水泵、阀门进行检修,经过协议,由我校城市热能应用的在校生在每年的12月份承担此项任务,顶岗实习。实践结果显示,很好地完成预定任务,合肥热力公司以及实习生对此评价很高,达到双赢。

4 独创出新颖的实践项目考核方法

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组织课题组对实践项目的组织形式和考核方法进行探讨与实践。水泵检修分解成“水泵拆卸”、“水泵组装”、“转子瓢偏度的测量”、“动平衡、静平衡”和“转子找中心”五个分部,每个部分对照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制定出详细的操作步骤和评判标准,使学生的检修操作达到标准和精细化。泵与风机的运行在仿真机实训中通过模块化进行训练,制定了“炉循泵的启动”、“并泵运行”、“送、引风机的启动与调整”等模块,仿真机操作过程中模拟电厂运行管理制度,学生职业角色扮演,操作考核以班组形式开展,组长抽签确定考试的模块。

通过强有力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学生的工程意识、技能、专业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实践教学改革为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 具有职业特色鲜明的部级“十一五”规划教材,是建设精品课程的有利条件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所用的材料,是教学改革成果的固化。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课题组围绕课程目标,抓好主教材和实验、实训等教材的配套建设,《流体力学泵与风机》教材已作为部级“十一五”规划教材出版,很受欢迎,目前已第二次印刷。

教材的体系设计按照“工学结合、职业导向、能力为本”的理念[2],以学生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真实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以真实工作环境为教学情境。选择锅炉运行值班员、汽轮机运行值班员、水泵检修工三个工种为工学结合平台,以上述三个工种的职业技能要求为出发点,以完成泵与风机的运行、泵与风机的检修工作任务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从而使教材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并适当引入流体力学、泵与风机领域中的一些科技内容、新工艺和方法,教材语言简练、通俗易懂,便于高职学生学习。

课题组还编有《流体力学泵与风机实验指导书与报告》和《水泵检修实训指导书》,作为校内使用教材已使用十余届。购得与实验项目紧密配套的模拟实验多媒体软件,从实验设备、装置、操作、流态、流动测量的调节和实验原理,数据处理等方面形象、逼真地模拟了实验的全过程,使学生在现代化的实验手段等诸多方面得到进一步的锻炼。

该课程充分反映出精品课程的特色,已基本建设了纸质教材、课件、教学资源和网络教材集于一体的立体化精品教材系列。

六 拥有一体化教学、三延伸的教学体系

1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3]

除了进一步加大实验实训比例外,把泵与风机的结构、泵与风机的检修、泵与风机的运行等课程单元的安排在实训室进行,安排“双师型”教师担任主讲与实训指导,这种方式使得教、学、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本课程教学环节的设置,旨在使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多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尽管有影响因素较难控制,但学生做起来感兴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提高经历“看实物(感性认识)-动手操作(实践认识)-理论(实践操作的理论依据)-动手操作-理论”这样一个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更加符合认知规律,教学效果更为显著。

2 “三延伸”为特色的学生培养模式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内容的现实性。我们开放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同时学院与省内多家发电厂、电建公司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在企业兼职教师和师傅的指导下,在认识实习和参与厂方的检修实习中对实际设备的性能掌握和动手技能的提高极有帮助,练成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与企业的良好接触也为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做到了课内延伸到课外、校内延伸到校外、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延伸到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三延伸”的学生培养模式。

3 建立“网上教学平台”

对全部课程制作了教学辅助课件(CAI),实现了多种信息融为一体的特殊功能,对于无法直接观测的设备生产过程情况,如液力耦合器的工作过程、水泵风机的内部结构、泵的组装与拆卸等,我们制作了3D MAX的动画演示。

采取网络技术,建立了“网上教学平台”。该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包括:课程大纲、授课教案、三维动画、课后习题与解答、模拟测试、常见问题解答等教学相关的资料,实现网上辅导答疑,学生可以通过访问课程的网站,自主学习或发送e-mail给授课老师,均可获得及时的帮助。“网上教学平台”突破了课堂的局限,更使教学实现了课堂内外的结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欲望,进而提升了学习动机。“网上教学平台”使学生既能看又能练,这些多感官的信息,既利于学生知识量的增长,又利于知识的保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考验、学习任务选择学习途径。总之,“网上教学平台”把交互性、参与性和刺激性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体现在教学过程,实现了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和教学效益的极大提升。

参考文献

[1] 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2-56.

[2] 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J].教学研究, 2005,(8):53-58.

[3]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2-44.

上一篇:研究技术教育中的体验 下一篇:高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