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和会教案

时间:2022-06-25 06:17:00

1919年1月18日,27个战胜国的代表云集巴黎

五大国的意图。

美国谁来了?(学生看图回答)图中间高个子的就是威尔逊。此人原是大学教授,后来当了校长,又当了总统,人称“百灵鸟”。他带来了非常漂亮的被称为“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原则”。

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A.如何理解第一点中的“公开达成公开的和平约定”?(设问,只要求学生思考,教师补充)在战前和战中,英法有一系列秘密协定,来瓜分世界。美国要求“公开”,就是要打破英法瓜分世界的企图。

B.第二点中“航行有绝对自由”实际是向谁的什么权提出挑战?目的何在?

C.威尔逊提出的第三点说明什么问题?目的何在?

D.材料中的5、10、11、12、13主要涉及的是领土和殖民地问题,威尔逊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E.威尔逊提出的“成立一个一般性的各国联合组织”是指什么?其真实目的是什么?

F.分析威尔逊“十四点原则”的实质。

生:(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进行分析,讨论并回答问题)

师:英国谁来了?

生:(看图回答)

师:威尔逊左手边的就是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被称为“狡猾的狐狸”。这个圆滑而狡黠的政治家,完全代表英国这个老牌帝国主义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他最轻视已发生十月革命的俄国。那么,英国对德国提出什么样的制裁要求?

生:(看书回答)

师:英为什么在海军、殖民地、赔款三方面提出要求?

生:(通过回顾战前两国矛盾焦点,“一战”对英国影响来回答)

师:势力均衡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设问,学生思考)就是让欧洲大陆的各国家之间互相牵制,谁也别太强,好让英国控制欧洲大陆。“一战”前就是由于德国发展太快,不但严重威胁了英国在欧洲的地位,还提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的要求,英德矛盾才急剧尖锐。现在呢,情况变了,德国战败,只要能削弱它,使之既不能与英国抗衡,又能牵制法国,那么恢复英国控制欧洲大陆的局面就可以形成了。

师:法国谁来了?总理克里孟梭。他已78岁高龄,说话声音沙哑,外号“老虎总理”。他曾以18次倒阁成功而著称。克里孟梭是个典型的复仇主义者。他的野心是重建欧洲大陆霸权。为此法国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所以必然与谁发生矛盾?

生:(回答)

师:意大利曾加入同盟国,1915年同英法签定了伦敦密约,得到了战后满足其领土要求的承诺,参加到了协约国一边作战。尽管“一战”中,没打过几场胜仗,但其野心却不小,不仅希望英法实现其承诺,而且含有新的领土要求。

师:日本被称为是“沉默的小伙伴”,为什么?

生:(看书回答日本的意图)

师:说明日本对欧洲事务不感兴趣。通过对五大国意图的分析,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他们之间矛盾的焦点是什么?与会者自己的打算说明什么?

生:(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就这样,经过半年的争吵,1919年6月28日,在凡尔赛宫举行了对德和约的签字仪式,故称“凡尔赛和约”。

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分割世界的意图。在巴黎和会上,战胜的五大国带着各自争霸的计划和掠夺的要求激烈争夺。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他宣扬已久的“十四点原则”参加会议。提出取消秘密外交,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公正调整”殖民地,提倡建立国际联合机构等。“十四点原则”的真实意图是,取消英法等大国大战初期的分赃密约,利用美国的经济优势打破老牌帝国主义传统的势力范围和关税壁垒,夺取世界市场和殖民地,并通过国际联盟来操纵国际事务。“十四点原则”是美国冲出美洲、攫取世界领导权的纲领。英国要求削弱德国的海军,剥夺它的殖民地,以保持自己的海上霸权和继续扩大殖民地。同时为制止法国称霸欧洲大陆而反对过分削弱德国。法国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甚至肢解德国,以确立自己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除了要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外,还要索取尽可能多的战争赔款。意大利要求按与英法原订的密约,扩大领土。日本要求将战争中占有的德属太平洋诸岛及其在山东的权利合法化,巩固其在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霸权。总之,帝国主义在重新瓜分世界中矛盾重重:法德矛盾是战胜国与战败国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战胜国英美之间为争霸世界,也有许多矛盾。此外,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还表现在英法争夺欧洲大陆霸权、美日争夺亚太地区的矛盾。这些矛盾不仅直接影响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而且延续至二三十年代。

参加凡尔赛会议的各主要战胜国都有自己的打算,都想为自己捞取尽量多的利益,削弱自己的对手,力争在重建的世界新秩序中,确保自己的优势地位。

英国:经过大战,英国的实力大亏。在战争中,不仅人员死伤惨重,而且国内外的债务相当于战前的10倍,其中欠美国的债就达到44亿美元,这就动摇了英国在世界经济和金融领域的中心地位。但英国仍然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力量,仍然控制着广大殖民地的经济和资源。英国参加和会的主要注意力在欧洲。它继续推行其“大陆均势”政策,不希望在欧洲出现一个可能同它对立的霸主,因而它要防止法国在欧洲大陆称霸,也就不愿意过分削弱德国;同时它又觊觎德国的殖民地和商船、舰队,要求通过对德国的剥夺,取得最大的利益。在东亚,英国借助“英日同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日本,以换取日本在欧洲事务上对它的支持。

劳合·乔治1863—1945,英国首相(1916~1922年),巴黎和会三巨头之一。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市一个小学教师家庭,长大后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学习法律,后来获得了律师资格。他热心于政治运动,1890年,他就进入英国下议院,成为一名自由党的议员。后来,他因为反对英国对南非布尔人的战争而名声大噪。1905年进入内阁,任财政大臣等要职,颇有政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先是出任军需大臣和陆军大臣等职。1916年底,出任首相。他推行自由主义政策,实行了选举、教育等方面的多项改革。同时,竭尽全力进行战争。在巴黎和会上,他竭力维护大英帝国的利益,确保英国的海上霸权,进行了一系列瓜分世界和反对苏俄的活动。1922年,辞去首相职务。30年代,当法西斯主义咄咄逼人之际,他反对张伯伦的绥靖政策,主张对德强硬。1945年,获得德怀福伯爵封号。著有《战争回忆录》和《和约真相》等著作。

日本:是大战的另一受益者。大战期间,它以对德宣战为名,出兵中国山东,并夺取了德国在太平洋占有的一些岛屿。日本乘西方列强陷于欧洲战场之机,妄图独吞中国。日本参加和会的主要目的,是使它的战时所得得到承认,使接管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以及德属太平洋岛屿合法化。

美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损失最小、获利最大的国家。在大战期间,美国是欧洲各交战国、特别是协约国武器、装备、原料、粮食和商品的主要供应者,这就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的商品和资本输出。在四年里,美国的工业总产值由239亿美元增至620亿美元,商品输出额从23亿美元增至62亿美元,国外投资也由20亿美元增加到1919年的70亿美元。战时和战后,欧洲国家欠下美国一百多亿美元的债款,美国从战前的债务国变成了最大的债权国。美国掌握了世界黄金储备的40%以上,逐步取代了英国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战后欧洲的贫困和重建,也急需美国的援助,加深了对美国的经济依赖。雄厚的经济实力,加上在战争中增强了的军事力量,大大加强了美国在外交上的力量,提高了它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

在此基础上,美国领导人自认为应该“领导世界”,要求在规划战后世界的蓝图中,拥有同其经济实力相适应的政治支配地位。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原则”,为协约国列强有保留地接受,并被德国用来作为求和的基础,在弱小国家和殖民地人民中也曾引起对和平及自由平等的幻想。威尔逊本人也因此声望倍增,被冠以“和平使者”的美名,在赴欧洲参加和会时受到狂热的欢迎。

在威尔逊的“十四点”中,“建立国际联盟”、“航海自由”和“贸易自由”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美国企图通过对国际联盟的控制去主宰世界;通过“航海自由”打破英法的海上垄断,控制海洋;以“贸易自由”去打开其他国家的贸易壁垒,凭借自己的经济优势,夺取更多的市场。在欧洲事务上,美国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这是因为在经济上德国的破产会使美国失去巨额的债款和利息;在政治上它需要德国保持一定的实力,作为抗衡英法和对抗苏俄的一种力量。在东亚,美国主要是对抗日本的扩张和打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它鼓吹“门户开放”政策,竭力拆散英日同盟,以消除在东亚来自日本的威胁。

威尔逊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1856—1924),美国第28任总统(1913~1921年)。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后来到北卡罗来纳州,先在当地的戴维森学院学习,不久,又到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求学。1886年,他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此后,他一直在大学从事教学活动。1902年起,他成为普林斯顿大学校长,推行了一系列具有较大影响的教育改革,成为一名著名的教育家。1910年,他竞选新泽西州州长成功。1912年,他以候选人的身份参加总统竞选,当时,竞争对手共和党的两位重要领导人塔夫脱和T·罗斯福之间出现分裂,为他的竞选提供了有利条件。他以“新自由”为竞选口号,赢得了比较广泛的支持,最终获得了大选的胜利。就任总统后,他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如改革关税政策,增加美国对外贸易,扩大美国的对海外的投资领域;建立联邦储备体系,加强美国金融资本在海外的竞争能力;制订联邦所得税法,确立累进税原则,增加联邦政府的财政收入;制订了铁路工人八小时工作制和限制使用童工;同时,他在名义上也认为工人有罢工的权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威尔逊政府利用“中立”地位,使美国资本家大发横财,到1916年,美国已经从战前的债务国成为世界的债权国。利用这一有利形势,威尔逊赢得了总统连任。1917年4月6日,威尔逊看到交战双方都已经精疲力竭,于是借口德国发动“无限制潜艇战”损害了美国利益,正式对德奥宣战。1918年1月,威尔逊提出结束战争的“十四点原则”。“十四点原则”后来成为交战双方议和的基础。在巴黎和会上,他在山东问题上偏袒日本,牺牲中国利益。1920年,他在总统竞选中失败;同年底,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在法国。法国的损失尤为惨重,战死者138.5万人,受伤者在300万人以上,物质损失超过2000亿法郎。战争结束时,它的工业产量只有战前的一半。素有“高利贷帝国主义”之称的法国负债累累,欠美国的债务就达40亿美元。另一方面,战争也扩大了法国的军事力量,使它成为世界头号陆军强国。法国参加和会的打算是,尽量削弱和肢解德国,尽可能地消除这个宿敌和对手,确立自己在欧洲的霸权。它的具体要求是:第一,收回在普法战争期间失去的阿尔萨斯—洛林,夺取萨尔煤矿;第二,肢解德国,尽最大可能缩小德国的领土,保证法国的安全;第三,索取巨额赔款,削弱德国经济;第四,极大地裁减德国的军备;第五,尽量夺取德国在北非的殖民地和奥斯曼帝国在西亚的领地,并且力图控制中欧和东欧,插足巴尔干。

克里蒙梭(1841—1929),法国总理,巴黎和会三巨头之一。出生于法国旺代省一个乡村医生家庭,早年曾做过医生,1870年9月4日,由于法军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巴黎人民发动革命,克里蒙梭成为巴黎蒙马特尔区的区长。1871年2月,当选为议员,以对德不屈服著称,他强烈反对签订屈辱的对德和约。巴黎公社革命爆发后,对公社持同情态度。1875年11月,成为巴黎市议会议长。80年代初,克里蒙梭是法国最著名的激进派领袖,他提出了许多比较激进的主张,如对资本征收累进税,取消常备军,缩减工作日,工会活动合法化等。1906年,他第一次上台组阁(1906~1909),任内阁总理兼内政部长,推行强权政治,对内镇压工人罢工,对外加强同英国、俄国的联合,积极准备对德战争。1917年11月,他第二次上台组阁,出任内阁总理兼陆军部长,提出一切服从战争的口号,公开镇压反战运动。战后,他积极参与组织对苏俄的武装干涉,他还参加起草了《凡尔赛和约》,竭力要确立法国在欧洲的霸权。1920年参加总统竞选失败。晚年主要致力于写作,著作有《暮年沉思》和《胜利的得失》等。

意大利:于1915年5月同英法签订了伦敦密约,得到了战后满足其领土要求的承诺,参加到协约国一边作战。但意大利野心大而实力弱。它参加和会的主要企图,是要求履行伦敦密约,取得原奥匈帝国的部分领土以及南斯拉夫、奥斯曼帝国的一些地方,称霸亚得里亚海。

奥兰多奥兰多(1860—1952),意大利政治家。1897年当选为意大利国会众议员,后进入内阁。1903~1905年出任教育大臣,1907~1909年任司法大臣。1912年任意大利首相,出席巴黎和会,1919年6月辞去首相职务。这一年12月当选为众议院议长。1925年,因对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党在选举中舞弊不满,辞去议长职务。1946年,当选为意大利制宪议会议长。1948年当选为新成立的意大利参议院议员,同年参加共和国总统大选,但没有获胜。

顾维均在1919年6月28日凡尔赛条约仪式上的演讲《我的1919》

尊敬的主席阁下,尊敬的各位代表:

我很失望

最高委员会无视中国人民的存在

出卖了

作为战胜国的中国

我很愤怒

我很愤怒

你们凭什么

凭什么

把中国的山东省

送给日本人

中国人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了

我想问问

这样一份

丧权辱国的和约

谁能接受?

所以我们拒绝签字!

请你们记住

请你们记住

中国人

永远不会忘记

沉痛的一天!

上一篇:世界代史教案 下一篇:原始社会课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