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师承教育与当前中医药人才培养

时间:2022-06-25 05:13:37

传统师承教育与当前中医药人才培养

[摘要] 分析国内外中医师承教育,从传统师承教育和我国院校教学的沿革分析讨论当前中医药人才培养问题,对院校教育、继续教育、高层次教育等做剖析,并就本地区实践经验和成果来研究和探索师承教育的方式、方法,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为目标,导入现代教学教育的理念和技术,提出当前包括师承教育在内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中医药专家队伍建设应当采取的策略和措施,实现未来人才规模化、集成化地塑造健康的中医药队伍。

[关键词] 师承教育;院校教育;中医药;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1(c)-0154-04

The problem of traditional apprentice education and the Chinese medicine personnel training

GU Guolong GONG Wei

Jiangyi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angyin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Jiangsu Province, Jiangyin 214400, China

[Abstract] Analysis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teacher apprentice education, from the angle of evolution of apprentice education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teaching, discusses the cultivation of the tal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ow. College education, continuing education, high levels of education were analyzed, through the local area practice experience and achievements, to research and explore the apprentice education way. The purpose is to adapt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s the goal, import the modern education concept and technology, put forward the current strategy and measures including the Chinese medicine personnel training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perts team construction, realize to cultivate excellent tea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Apprentice educatio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educ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ersonnel training

世界需要传统医学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主张,在正统西医之外的各种为人们健康服务的医疗方法都应归类于补充医学。中医在西方被认作为传统医学(conventional medicine),也称非常规医学或可选医学(alternative medicine)。在西方,国家医疗卫生系统(national health system,NHS)只包括西医的医疗服务,医学院一般不设补充医学课程,政府对补充医学既不扶持也不压制,所以补充医学治疗往往局限在私人诊所里,随着社会的需要,群众的认同而存在。近来,一些的补充医学治疗也在NHS中应用,包括如整脊、针灸、药草、健康食品与食物补充品、维他命疗法、芳香精油等。这些方法并未与正统西方医学紧密结合,虽有研究称有效,但是,整合仍然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证明。

目前在传统医学的传承与教育上,采用代代相传为多,在师承教育的整体方面,由于传统医学未能形成卓有成效的教育体系,对后世的影响不大。对中医药传统的师承教育,除日本和东南亚一些零星的记载外,发展有限,对其研究非常少[1]。

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由传统医学(中医为主体)和西医共同运行组成。传统医学在中国主要为中医。作为传统医药体系之一,中医是中国的民族传统医学,理论体系有别。

1 国内传统师承教育与中医药人才培养沿革解读

1.1 中医师承教育

在中医药发展史中,传播中医和培养中医的形式主要是师承教育,据称它起源于古代社会,当时一些有疾病诊疗经验和有较大名望的中医成为老师,通常由师傅选择徒弟作为传人,此为“师带徒”,这是中医药界通行的一种教育方式。师徒授受的师承教育形式曾经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模式,相传雷公师从黄帝,歧伯师从僦贷季,扁鹊师从长桑君,张仲景师从张伯祖等,表明依赖师承教育使先辈的经验得以传承,且通过一脉相承,并逐渐演变,形成中医各家“学说”和“流派”,发展沿袭至今[2]。

师承教育是随着有特定技艺传授性行业的发展和需求而逐渐形成的,有“非其人则不授”的行业规矩,只有子女或被师傅认定具备特定条件者才有机会传承医业,在师承教育上依靠利益维系,恪守祖述的师徒关系(父子关系、主仆关系、传奇关系、政治关系、择优关系等),形成了中医药学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特定模式。在漫长的薪传过程中,师承教育成形,产生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鲜明格局。

中医师承教育强调临证,随师侍诊是师徒传授重要内容,老师可以随时进行传授,通过直观或抽象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医药知识,临床技能。如罗知悌在带教朱丹溪时,不满足于“敷畅三家之旨,而一断于经”的理论阐述,着重在临床提高水平;朱丹溪拜师之时,师傅罗知悌虽已残年,仍老骥伏枥,再度接诊患者,“每日有求医者来,必令其(朱丹溪)诊视脉状回禀,罗但卧听口授,用某药治某病,以某药监某药,以某药为引经”。

师承教育历来在教传授学医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传统文化、相关学科知识和素质技能[3-4],如《物理论-论医》云:“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表明学医者,先学做人;孙思邈云:“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玄机启微》云:“医为儒者之一事”;《医说》云:“凡为医者,须略通古今”等都强调医应通儒,习医者应该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另外,在受术诵书、览观杂学的《内经》传承等方式、方法、特点、选徒和因材施教方面同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些均体现传统中医药教育教学的特色。

1.2 院校教育

中医的类似学校教育记载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在特有传统、人文和历史背景下,师承教育很长时期成为中医药教育的主要或全部教育模式,中医药学主要依靠各个历史时期的教育才得以继承、保留、延续和发展。

学校教育(院校教育)真正成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则是在20世纪中叶,国家对中医药师承教育采取了领导、政策指导和管理,并推动中医药学校教育。全国各地先后开办了中医进修学校、中医进修班,始用现代教育方式培训中医药从业人员[4]。1956年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创办中医学院后,许多省市、自治区陆续建立了中医药学教学机构,教育管理逐步规范。接着在中医药中专、大专和本科教育的同时,又扩展研究生教育和第二学位教育,继之,中医药成人教育、网络教育逐步建立。至此,中医药教育和人才培养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的教育结构,形式与体系上已经与现代教育制度接轨。

1.3 师承教育与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思索

中医教育主要有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两种模式,中医药教育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基础。中医药学是中国特色和文化的组成部分。传统的师承教育从民间自发放任、争议、僵持的状态,到由国家统一管理,成为晚近中医药教育(包括继续教育)的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和途径。然而,中医的现代研究与发展、中医现代化、中医药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现代教育的组织、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乃至于中医药事业均面临诸多问题。20世纪末,有关部门出台过《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决定》,遴选国内1000名著名中医药专家为导师,配备中青年继承拜师。上海等省市还推出以多导师制培养中医学科带头人和师承教育等,举措很多,已培养了诸多名医传人和中医药临床骨干力量。近来,全国中医药把做好中医药继承发展工作作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题。意在进行新的探索,振兴中医药事业[5]。

从诸多推手及办法来看,师承教育似乎可改变中医药“后继乏人”状况,但效果和社会反响并非如此。而对于基层中医药医疗机构,中医药人才状况更是不容乐观[6]。中医药人才的社会需求不是个别案例,而是需要名中医药专家群体。在社会和经济发达地区,更须探索新的中医师承方法,才能解决中医院和地区中医药“后继乏人”问题[6]。

2 我院和本地区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师承教育的实践

2.1 基本思路

江阴素称“中医之乡”,文脉昌盛。据记载古代有御医6人,宋代有100多人,清代有43人,康熙年间鼎盛。近代有温病学家柳宝诒,伤寒大家曹颖甫,针灸巨擘、学部委员承淡安(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首任校长)等。江阴中医波及海内外,小城江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小觑,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需求迫切,具体采取三个层次、多种形式,有规划、分阶段推进:

2.1.1 多种形式中医药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 多种形式中医药继续教育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重要手段,是造就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方法。中医的实践性很强,巩固和提高技术水平必须通过大量的临证实践和卓有成效的训练,以适应中医药事业和社会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7],形式有学习、培训、交流、进修等。这是《执业医师法》、《中医药条例》、《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等赋予的权利和义务。措施是借鉴现代的教育模式操作,培养中医基本功和素养,用适合本地社会和经济基础相协调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方法和适宜技术,有计划地举办“西学中”培训班等多种中医药继续项目。如近来,已经成功举办了七期,每期达200学时的“西学中”培训班,培训人员600多名。

2.1.2 师承教育与中医药技术人才传承培养 从20世纪中后叶起,江阴的师承教育一直持续着,只是形式方法上有所差异。师承制主要采用跟师临证学习,积累经验和发挥个人悟性,与院校教育相结合,提高综合技能和研究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实践提示经过了院校教育又有师承教育者是业务水平最为突出的。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中医师承教育形式只是过程和手段,其的最终目标是将专家们的观点理论加以整理、总结,从中挖掘出规律性的内涵加以光大,不断充实理论体系,指导现代临床医疗实践。这项工程是继承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双重需要。

2.1.3 较高层次中药教育培养高端中医药人才 高端人才及其创新能力是未来现代化创造力的核心,现代社会是要求不断创新的社会,只有具备不竭动力的创新潜力,才能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中医药事业也是如此。如举办的“研究生课程班”等高层次中药教育就是培养高端中医药人才的手段之一。培养高层次临床、教学、科研型的中医药人才和骨干,方可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南京中医药大学江阴附属医院作为附属医院,与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合作在开设“中西医结合研究生课程班”,100多名学员已经参加学习,冀造就有一定竞争能力的复合型中医药技术专业中医人才和专家队伍,为本地区中医药现代化注入活力。

2.2 新型师承教育的实践

2.2.1 推进新型“师承教育工程” 重点进行在职中医师承教育,一方面可以继承具有特色的诊疗思路和方法,防止独特经验财富失传;另一方面可在跟师学习中,通过分析和研究导师独特的学术观点,培养出一批中青年学术和技术骨干,为发展江阴的中医药事业奠定基础、增添后劲。如从2005年开始,全市推荐10多名中医药专家为带教老师,将有培养前途的中医药人员中选择作为培养对象,每批次开展为期3年一届的新型的“中医师承教育工程”。制定规章制度,筛选师生对象,动员和选择中级及以上中医师有多年临床工作的经历与临床诊治疾病能力良好的中医内涵与综合素质者作为后备学科带头人培养,以政府名义进行公开操作,进行师承教育结对拜师,按流程进入循环。“师承教育工程”不是只简单模仿和机械套用,而是用现代医学的思路、方法、规范和标准,以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水平为核心,坚持学习、跟师与临床不脱节,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教研模式,加强巩固和发挥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等方面的特色优势,如期完成工程项目。管理机构具体负责组织领导,保证师承教育工作循序渐进。指导老师和学生以及相关部门完成和履行相关的义务指标,定期进行研究、评估和考核。

2.2.2 评估体系 拟订评估体系,倡导读经典、跟老师、多临床的方法,强化以中医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的煅炼,提高中医理论、中医思维方法和临床上的应用能力。以“一掌握、二提升、三能力”为目标。一掌握,即掌握本学科当前发展的新动向、新理论、新技术和科研的能力;二提升,即提升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要求熟悉本学科与边缘学科的相关知识,使中医传统理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和科研水平;三能力,即具有检索、博览文献的能力,熟练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同时发挥老师方面的主导作用,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2.2.3 实施方法和评价 制定10多个比较容易操作刚性配套制度,制度中对师承教育指导老师的条件、师承教育学徒需具备的条件、师承教育管理和要求、待遇与奖励、师承教育遴选程序等作了具体规定。进行对师生双方逐个评介考核。主要有教学时间、工作量、业务水平、成绩、新技术应用、科研成果、科研立项、论文专著、经济指标、技术及效益等指标与职称职务晋升、津贴发放、年度考核、评优、名中医评选、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科室考核相挂钩。如对中医师承教育管理提出要求:每期带教周期为3年;抄方时间每周不少于半天;在带教期间,学徒应加强中医药学术研究与继承工作,须发表省级以上学术论文2篇,带教结束须提交1万字左右结业论文1篇;组织不定期检查,学习期满,进行结业考核,合格者报上级卫生部门考评发证。

2.2.4 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 与本地区相协调的专家队伍和中医药人才培养教育方法和适宜技术,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是根本问题,地方政府和单位予以保障。

3 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师承教育的成效

3.1 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通过以师承教育等为主体的继续教育,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全市共有名中医20多名,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57所,其中三级中医院1所,有中医特色的专科医院4所。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共有病床560张。各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置有中医科、中医专科和中药房,19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都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在一批中医名家的带动下,传承、总结、研究、推广交流的有机结合,中医药适宜技术和特色方法、手段已经成功涉及、渗透到预防、保健、医疗、护理等各个领域。

3.2 学术氛围提高

师承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效益提高,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得到发扬。学徒在保持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的过程中,能在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成果和方法,近5年已经总结、整理出版了《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等著作5部和中医药论文500多篇,科研课题30多个立项,获得省、市级中医药科研成果12个,2个项目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3.3 龙头单位领

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作为全市中医医教研龙头单位,在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继承工作方面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和经验。通过师承教育,教学互动,进一步提高综合中医药学水平,扩大中医药服务范围的能力,形成一批具有高水平的中医药专家队伍,中医品位地位得到提升,业务量屡创新高。

3.4 中医药事业后继有人

中医师承教育通过改进、发展、创新,初步形成了高水平的中医药专家队伍,并与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基础基本协调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教育方法。教学互动的模式,培育和造就中医药技术骨干和后备力量。将进一步提升中医药进行健康服务的综合水平,有一批有竞争能力的中医药技术人才脱颖而出。在“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结合”的原则下,整合使用各种中医治疗手段,发挥整体治疗优势,不断丰富中医药特色疗法,提高临床疗效已经成为本地区有影响的特色。

4 讨论和体会

4.1 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

“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难以解答,但是作为人类健康事业,放眼世界,立足国情,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是大的方向,人为因素、政策导向均影响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事业。中医学有特殊性,能让学术体系和中医事业继续流传,必须在中医教育上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且还不等同于现代科技和西医。试探中医师承教育模式,主导中医现代研究、发展中的逻辑及对策,中医药人才培养还是需要研讨和政策支持[8]。体制和环境影响无处不在,组织领导是重要条件,有政府与政策支撑,以及培养规范的管理机构才可有操作空间,保障师承教育的探索和实施[9]。

4.2 解放思想需要导入现代教育教学理念

壮大中医队伍和人力资源,发挥市场作用,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中医药服务需求是中医药教学教育的目标,中医药事业必须服从于卫生事业的整体[10]。作为普世的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不可拒绝,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传统传承教育与中医药教育现代化并非对立不相容,需要更大程度上的探索与实践。而现代文明社会需要勇气和信心接纳现代科学思维和运用现代教学方法。

4.3 师承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方法之一

中医药学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不同于在近代自然科学日益发展条件下形成的实证性西方医学。中医理论与临床医生的经验有直接相关性,独到的经验特色,要真正领会其实质不是短时期内所能实现的,采用“师承教育”被认为是一种良好的培养方法[11]。

传统师承教育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名医经验及特色往往依靠父传子授,师授徒承,代代相传并造就“流派”。但师承教育注重承袭一家,难免有失狭隘,易滋生门户之见,偏离科学“核心”轨道。现阶段师承教育仍不完善,应当突破传统的利益维系、恪守祖述的关系,遴选师徒双优的专家骨干关系系统。导入现代高层次师承教育理念,继承科学发展的现代教育内容,才可规模化、集成化地塑造未来健康的中医药队伍。

老师群体的学术经验、技术专长、信息资源的获取、收集、整理、总结、传承、发扬、广大均不可忽视现代化技术与信息手段的充分利用。师徒的选拔和结对也是做好师承教育的关键,影响着中医师承教育中医药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水平,应当采取阳光操作方法。

4.4 师承教育与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

“中医师承教育”是多模式中医药教学教育的一部分,并非全部,提高中医药真正的疗效和服务服务能力,形成新一代高水准的中医药技术人才和专家队伍仍然需要长期研究和探索。

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12],在中医药教育现代化中,应当研究新形势下的“中医师承教育”和继续教育方法,因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不是一个人、少数人,而是一个团队、一个群体。

[参考文献]

[1] 漆浩.试论近现代日本汉方医学教育的发展[J].中医教育,1994,13(3):38.

[2] 吴鸿洲,程磐基.古今中医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12):9.

[3] 吴鸿洲,程磐基.中医教育发展历史与特色[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4):186.

[4] 李磊,陈仕杰.论中医师承教育研究进展[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10):894.

[5] 黄素英.中医师承教育调查研究报告-上海地区三届名老中医师承班学术继承人资料分析[J].中医教育2005,24(1):17.

[6] 顾国龙.中国临床医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医古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1994:1598.

[7] 段春燕.论师承教育的现状主体内容和方法[J].新疆中医药,2013,31(2):49.

[8] 戴明,马红梅,尤丽.从师承教育看中医学人才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7):226.

[9] 车念聪,张净秋,王蕾,等.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融合的实践与思考[J].中医教育,2013,30(1):11.

[10] 呼海涛,詹向红,王振亮,等.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培养中医人才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 21(3):256.

[11] 张家玮.试论中医传统师承教育模式的现代意义[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1):64.

[12] 汤朝晖,高永翔,张新渝,等.关于中医新型师承教育模式的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1.

(收稿日期:2013-09-04 本文编辑:程 铭)

上一篇: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相关因素分析及中西医结合... 下一篇:CT动态增强扫描在胆囊癌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