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例留置针输注吡柔比星外渗的成功处理及原因分析

时间:2022-06-25 02:17:28

28例留置针输注吡柔比星外渗的成功处理及原因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如何减少临床中留置针输注吡柔比星外渗及降低外渗后药物对组织的损伤。方法 通过对28例输注吡柔比星外渗后的成功处理经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例患者经及时有效的护理,外渗部位痊愈。结论 使用留置针输注化疗药物时,有效的健康教育、输液中的及时巡视及护士自身对化疗药物的认识可有效减少外渗;外渗后及时正确处理,可以避免组织溃疡、坏死。

关键词:吡柔比星;外渗;处理;原因分析

吡柔比星(吡喃阿霉素,Pirarudicin.THP)是一种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蒽环类是目前公认的治疗乳腺癌最为有效的药物之一。蒽环类为发疱性化疗药物,发生药物外渗后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严重者发生水泡、溃疡、坏死。吡柔比星化疗药物的输注应是通过PICC、CVC、输液港中心静脉给药,但仍有部份患者因为经济因素、认知能力、维护换药不方便而选择外周静脉穿刺留置针输注吡柔比星,外周静脉输注容易导致药物外渗。现将我科2012年8月~2015年6月共28例使用留置针输注吡柔比星外渗后,经处理全部痊愈,无溃疡、坏死严重并发症发生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2012年8月~2015年6月使用不保留24G留置针输注吡柔比星外渗共28例,均为女性,年龄26岁~73岁,外渗部位手背24例,手腕1例,前臂内侧3例,外渗小面积

1.2处理方法

1.2.1一般处理 发现吡柔比星外渗后,立即停止输注,接5ml空针回抽药物后拔针。按表格记录外渗情况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外渗的药物名称、输注方式时间及部位、外渗的面积、局部皮肤情况、处理措施及转归。并上报医院静脉治疗质量管理小组,严重的皮肤损伤,如溃疡、坏死,请静脉治疗质量管理小组及伤口护理小组联合会诊处理。

1.2.2及时封闭 对于小面积外渗用封闭液20%利多卡因2ml+地塞米松1ml+生理盐水2ml,沿外渗周围环形注射,对于大面积外渗再在中心部位多点垂直进针注射,边退针边推药。曹萍[1]则认为采取药物外渗周围向中心部位多点注射,边进针边注射,使各个部位均注射到局部封闭药物 。封闭的方法有很多种,其目的均是使外渗毒性药物局限,避免向临近皮下组织及深部肌肉渗入,减少对组织的损伤。

1.2.3尽早局部冰敷 外敷液为维生素B12 5ml+地塞米松5ml+高渗盐水20ml,将外敷液浸湿四层无菌纱布外敷于外渗部位,纱布上用生理盐水冰袋覆盖。外敷纱布保持湿润,冰袋化冰后及时更换,持续冰敷至疼痛及肿胀基本消退,需1~3d。维生素B12外用可减轻红肿及疼痛,减少疤痕形成。冰敷可减轻水肿、降低细胞及神经末梢的敏感性、降低局部细胞的新陈代谢,从而减轻疼痛及对组织细胞的损伤,提高细胞活力[2]。持续冰敷须将冰袋置于纱布上,避免冻伤。禁忌热敷。钟巧铃等[3]通过将100例药物外渗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50例(采用冰盐水100ml+地塞米松20mg外敷)与对照组50例(采用50%硫酸镁湿敷)。其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P

1.2.4后期局部外敷 首先用多爱肤超薄敷料局部贴敷,多爱肤超薄敷料内层有177A胶粘剂制成黏贴薄层,外层以聚氨酯层覆盖,并以一层硅释放纸基粘贴在聚氨酯层外,可消肿、减轻疼痛。外渗后1~3d,局部贴多爱肤超薄敷料24~48h。其次,外敷喜疗妥软膏。喜疗妥为多磺酸粘多糖乳膏,通过抑制各种参与分解代谢的酶以及影响前列腺素和补体系统而具有抗炎作用。还能通过促进间叶细胞的合成以及恢复细胞间物质保持水分的能力从而促进结缔组织的再生。用于静脉输注所致化疗药物外渗,可减轻和消除肿胀,软化血管以及缓解疼痛。喜疗妥涂抹外渗局部皮肤以及周围静脉,3~4次/d,至外渗后7~10d。不可用于有破损的皮肤。

1.2.5外渗后致水泡形成的处理 3例患者经封闭及持续冰敷后仍有肿胀、疼痛,并出现皮肤发红、皮温升高,4~5d后水泡形成。水泡的形成大多是由于炎症反应的结果,对未破的小水泡可用碘伏消毒后涂抹一层百多邦,再用无菌纱布包扎,并减少摩擦,促进其自行吸收。大水疱应用碘伏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水疱内液体,不要剪去表面,再次消毒后涂百多邦,无菌纱布包扎。百多邦为局部外用抗生素,适用于革兰阳性球菌引起的皮肤感染,3次/d,5d一疗程。待红肿水泡消失,皮肤完整性恢复后,再涂抹喜疗妥,减少色素沉着。

2结果

28例患者中,21例患者3w后外渗局部皮肤恢复正常,不影响再次穿刺。7例患者外渗局部皮肤有色素沉着、血管硬化,肢体功能无影响,其中包括3例大面积外渗患者。

3讨论

3.1外渗的原因分析

3.1.1有效健康教育不够 在留置针输注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中,实施正确有效的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告知留置针输注吡柔比星时外渗的可能性,外渗后对皮肤组织损伤的严重性,叮嘱输注过程中的针头保护,进食、入厕活动时,穿刺侧肢体的保护。乳腺癌多为6个疗程化疗,28例发生外渗患者均为首次发生,未再次发生,这和患者对药物的认识及心理上的重视也息息相关。

3.1.2输液过程中观察巡视不够 加强输注吡柔比星患者的巡视,观察输注是否通畅、有无回血,与另一侧肢体对比皮肤皱褶是否减少消失,询问有无注射部位输注疼痛、肿胀感。老年人由于生理性退化,皮肤松驰、静脉脆弱,增加了化疗药物外渗的可能[4],同时痛阈降低,对疼痛不敏感,药物外渗自身不能及时发现。这就要求护士缩短询视间隔时间,发生外渗时能及时发现处理,减少化疗药物外渗量,缩小外渗面积。本次发生21例小面积外渗经及时处理愈后好,无色素沉着,血管硬化。

3.1.3 护士对化疗外渗相关知识不熟悉 由于经验水平及护士自身对化疗药物外渗的不够重视,对少量的外渗未及时发现或发现后仍继续输注,而致7例发生大面积外渗。吡柔比星具有强刺激性,护士要熟知药物的毒性特点,药物外渗后的严重后果,掌握处理方法。科室建立药物学习制度,加大新护士化疗知识的培训。输注化疗药物多为白天,中午及周末薄弱环节护士上班要新老搭配。

3.2总结 在乳腺癌的综合治疗中,药物化疗在控制乳腺癌的转移和复发中起着重要作用。吡柔比星在诸多乳腺癌的化疗药物中疗效突出。对强刺激性的吡柔比星,应用中心静脉进行输注。临床中要做好与患者的沟通,使患者接受并主动配合行中心静脉置管,从源头上避免吡柔比星的外渗。对于沟通无效而行不保留留置针穿刺的患者,护士应做好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预案,将患者的可预期性伤害降到最低,避免发生药物外渗所致经久不愈的溃疡、坏死。

参考文献:

[1]曹萍.表阿霉素外渗的综合处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下半月版:114-115.

[2]孙巧枝,陈长英,李爱敏,等.化疗药物渗漏性损伤治疗的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5):521-523.

[3]钟巧玲,李传珍,王婵娟.50%硫酸镁与冰盐水加地塞米松治疗化疗药物外渗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2,26(6):1570-1571.

[4]高玲,戴彤.肿瘤患者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J]. 齐齐哈儿医学院学报,2011,32(2):304-305.

上一篇:黄晓晴:用音乐表达内心的大世界 下一篇:系统化健康管理对妊娠期糖尿病孕产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