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雄博大 笔墨苍古

时间:2022-06-25 02:16:06

潘天寿(1897-1971年),字大颐,号寿者,又号雷婆头峰寿者等,浙江宁海人。是现代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其艺术博采众长,尤于石涛、、吴昌硕诸家中用宏取精,形成个人独特风格。作品不仅笔墨苍古、凝炼老辣,而且大气磅礴,雄浑奇崛,具有摄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是20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抗日战争期间,潘天寿在重庆勤奋耕耘,创作了一些书画,这些书画是抗战时期陪都学人文化生活的历史见证,是潘氏艺术创作的一部分,反映了他当时的感情和生活,故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是国家二级文物。

本文所介绍的潘天寿作品,原为徐伯璞先生收藏,是潘氏画赠徐伯璞、蔡铭竹夫妇的作品。1984年,徐氏将其中七幅连同所收藏的百余幅近现代名家作品一起,捐赠于江苏省淮安市博物馆。现择其五幅介绍予读者。

《八哥盆景图》纵81厘米,横42厘米,纸本。此画构图奇肆,意象超然物表,上写八哥一只,盆景一个。图中盆景为普通的花盆,所栽的花草似兰非兰,似草非草,在秋风中已失去鲜嫩与劲挺,呈现出衰草的面貌;八哥黑羽黄咀,单足立地,蜷缩身躯,羽毛被寒风吹的蓬松抖动,说明已是霜重秋浓的季节。虽然它不得不靠蜷缩的身体来抵御寒气,但依然双目微闭,似睡似醒,一派冷峻孤傲之气跃然纸上,表现了荒寒冷逸的意境。八哥是潘天寿喜画的题材,曾作《八哥栖石》《八哥红叶》《八哥蒲草》《八哥崖石》等,这些画作大多借鉴了山人的笔意,从中可看出他对山人的向往和敬慕。此图亦是借鉴了山人的手法,如画鸟白眼观天,只画一足等。但与还是有所不同,如是侧锋用笔,而此画是中锋用笔,用墨纵横交错,用笔严谨不苟,线条力透纸背,笔墨苍古,凝炼老辣,雄浑奇崛,具有摄人心魄之感。八哥形态灵动,引人入胜,意境深远,用笔果断而强悍,是一幅借古开今的画图。此图左上有大段长题,题款方圆并用,变化多姿,同时应用绘画上经营位置的技法来经营字幅。大小、疏密、斜正、错落,一任自然,表现了瘦劲、生辣、峻峭并略带荒率的特点。其题曰:“个山僧一点一抹均能不落恒蹊,此是从蒲团中来。学之者以绳墨守之,怎能得此似处?”“个山僧”即为山人。落款曰“伯璞先生道正,三十三年,寿”。下钤“天寿”、“懒道人”白文印,右下角钤“阿寿”印。

《江城怀古图》纵70厘米,横33厘米,水墨纸本。此图取材于江边依山而建的古城,描绘了江城雄强而幽远的景色。其近景所写者乃江岸之一角,丘陵缓坡,坦平如坻,上有林木屋宇,错落有致;中景所写乃大江巨流,水势浩渺,水天一色。对岸是黑黝黝的山峰,沿江屹立,雄踞睥睨,气概非凡。山后有古城依山而起,城堞逶迤,蜿蜒曲折。城内楼阁屋宇,树木掩映,飞檐凌云,参差错落。城外水面宽阔,波光鳞鳞。中有山石突兀于江表,纵横怪石似龙盘虎踞,时隐时现,横卧波心。沙堤上树木成行,浓阴密布,遮天蔽日。江边帆樯点点,似要归舟泊岸;远景是重山叠嶂,连绵不绝。此图采取一水两岸式的构图方法,着重描写了江城的险峻与幽深,具有摄人心魄之感和现代结构美。在这里,作者使江水将画面斜切,不对称地将画面分为一角和一边,一角画江岸丘陵,一边写山岳古城及楼阁沙滩。在画中,作者有意识地使高山与平江、巨石与沙滩、江水与古城,楼阁与林木、屋宇与帆樯相错综,有起有伏,有涨有落,有俯有仰,有欹有正,造成强烈鲜明的节奏感,一扫文人画末流的轻薄柔弱与靡靡之风,达到大气磅礴、雄浑奇崛的艺术境界。在画法上,此图以焦墨枯笔写山石,笔法劲利,顿挫勾折,虽只是略略勾线,但棱角毕露,加强了山石的险峻,厚重感毕现;树木以没骨点叶法皴写,用墨的浓淡来区分近树和远木。虽草草而成,却笔墨华滋,相映成趣。其他的城堞、屋宇、舟船等,亦是用浓淡不同的笔墨勾勒而成,水墨淋漓,气韵生动。图上有作者题诗一首,歌颂了江城的险峻和雄伟。其诗云:“俯水昂山势绝群,谁曾于此驻千军?万家楼阁参差起,半入晴空半入云。”落款为“伯璞先生道正,三十三年初冬,寿”。下钤“潘天寿”白文印。此“三十三年初冬”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初冬。

《与君共岁华图》纵23厘米,横64厘米,纸本,是1945年的作品。此画随意点染,淡墨轻扫,看似不经意之作,实则匠心独运,情意浓浓,是幅大写意的作品。图写一把茶壶,三枝梅花,茶杯一个。茶壶是把泥壶,造型厚重朴拙,以阔笔重墨皴染,古意盎然;茶杯是只普通的玻璃杯,以淡如轻烟的笔触勾写,给人以现代感;在壶、杯之间,有三枝梅花,自左向右平放,疏影横斜,节律自然。盛开的、含苞待放的,孤清冷艳,姿致幽美。此图以浓笔劲写折枝梅花,寥寥数笔,便有茶香梅馨跃然纸上。特别是焦墨点苔,好像是有生命的律动,给人以暗香浮动之感。茶的清淡、梅的高雅,暗喻了主人高洁的个性和淡泊的品格。画上题字:“与君共岁华”。落款“铭竹嫂夫人鉴可,三十四年初春,寿”。下钤“潘天寿”白文印。此“铭竹嫂夫人”为徐伯璞夫人蔡铭竹女士,“三十四年初春”为1945年初春。此图朴中藏华,虽貌似平淡,然平中见奇,突奇走险,寓意绝妙,使人不禁联想到画中之情、画外之画—两位知音好友一边品茗,一边赏梅,其乐融融,其情浓浓,一番情深意长,跃然纸上,蕴藏于画中。

《兰竹图》纵59厘米,横39厘米,水墨纸本。上写兰花一丛,嫩竹一束。所写兰花疏花劲叶,婀娜多姿,从画面左上方迤逦而下;而嫩竹则枝叶纷披,气韵生动,自右向左,斜插入画面,与兰花交错相接,组成一幅画图。兰香如“幽灵”般,时有时无,时隐时现,时浓时淡,时远时近,给人以清新和愉快的感受;竹因四季常青、岁寒不凋而闻名,人们以此喻为君子之节,表现了坚贞不喻的品德。图中之兰竹上下错落,穿插适度,虽神态不一,但风致翩翩,顾盼有情,表现了清气宜人的品德。兰竹本是柔弱的草本植物,但在画家笔下,却变得坚韧挺拔,沉雄苍劲,遒逸奔放,风韵十足。整个画面,给人以气势豪迈、风神潇洒、淋漓尽致之感,有清高拔俗、自然天成之势。此图十分讲究笔墨意趣,以简静的布局,雄健的笔致,挥写出兰竹清新宜人的韵致。布局看似简单,实则经过画家缜密的思考。其构图采取潘氏最擅长的骨架组合,将兰竹一垂一扬形成稳固的支架,在严整的秩序中交错穿插,穿插采取曲折回环的方式,力图在有限的画面中使物象最大化。如此图兰花整体虽呈下垂之势,但不是单调的直线向下,而是自左向右迂回曲折,这样既显示兰叶迎风摇曳的灵动之姿,又可将气机包裹在画面中,加强自身的圆满性,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在用笔上,兰竹以没骨法写之,劈兰撇竹,穿插互应,疏花劲叶,格外醒目。兰则以重墨写叶,叶叶飞舞,生动有姿。花则以淡墨写之,中锋勾染,少了几分娟秀妩媚,却多了一种桀骜不驯的气势,豪迈纵宕,畅快淋漓;而竹则墨彩缤纷,淋漓尽致。用笔沉着劲利,墨色秀润含蓄,老辣苍劲,一气呵成。此图虽只写幽兰一丛,嫩竹一束,但气局开张,内涵丰富,构成纵横错落、飘洒有致的笔墨旋律。在此画中,作者把中国的书法用笔与绘画用笔有机地融为一体,骨法用笔,秀劲绝伦,遒逸豪放,神形兼备。画上题字曰“淡到无言自可人”。画上落款为“铭竹嫂夫人鉴可,乙酉初夏,寿”。下钤“潘天寿”白文印,左下角钤“阿寿”白文印。此“乙酉初夏”为1945年初夏。

《芙蓉雏菊图》纵138厘米,横35厘米,设色纸本。此图上绘小园之一角,园内芙蓉、雏菊迎风怒放,是深秋时节最美的花朵。此图以芙蓉、雏菊入画,这是画家“外师造化”的结果,作者曾说:“青山乱石间,几枝野草,数朵闲花,亦可为吾辈无上粉本。”此图即是以野卉闲花入画,但又不是用花卉来填满画面,而是将一株芙蓉、一棵野菊和三根篱笆精心组合,形成画图。这些野花闲卉,本是平常之物,但一经画家描绘,便幽美动人,生气勃勃,其姿致之天然得势,其意趣之清奇纯雅,决不比姚黄魏紫逊色。此图画家先用寥寥数笔以淡淡的赭石于画面的下方勾勒出小园的篱笆,再在其中点染数朵明艳的雏,使之黄花红蕊,清新明快,格外醒目。雏菊的花茎是用轻盈、曲折的笔触以淡花青来表现,黄花青叶,天真烂漫,花团簇簇;此后,再用没骨法写芙蓉一株。所写芙蓉红花墨叶,枝繁叶茂,含苞欲放,生机勃勃。在芙蓉花的顶端,画家还细致地描绘了几颗含苞欲放的花蕾,使其和题诗相接。最后,作者用略带隶意的行书题诗一首,赞美了江岸峡谷中的小园秋景,这当是作者在嘉陵江畔所得来的粉本,是大自然的造化,秋之颂歌。题诗书法方圆并用,变化多姿;笔法刚劲明利、雄肆刚健;章法上重视行气和布白,起伏倾欹、抑扬顿挫,大开大合,表现了瘦劲、险峻和奇崛的特色。其诗云“依水隈山谷有盘,小园谁说不多宽?锦葵红杏般般好,任作绿珠绝世看”。落款“伯璞道兄正之,乙酉木樨馨里,心阿兰若住持,寿”。下钤“天寿”阳文印,“懒道人”阴文印,右下角钤“阿寿”长方阳文印。时“乙酉木樨馨里”即1945年的秋天。在图中,作者以坚实挺拔的笔触,体现了潘氏所提倡的“用笔须强其骨力气势,而能沉着酣畅、劲健雄浑”的笔墨特点。而用色则对比强烈,清新明豁,其中以红花墨叶法所写的芙蓉花,表现出浓郁的民间审美趣味,传达了强烈的生命勃发意识,具有至大、至刚而又不失天真烂漫的特点。特别是格调高古的题诗,不仅彰显了主题,也增加了金石书卷气,加重了文人画的韵味。总之,此图在笔墨、立意、构图等方面多有创新,将自然景色与时令花卉以及书法诗词有机地融合,作品因此而生发出浓郁的文人画意境,充分表达了画家所体验的田园之乐,表现了作者欢快和豁达的情怀,是一幅非常优秀的画作。

(责编:李禹默)

上一篇:宁夏城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思路探析 下一篇:藏界资讯 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