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兄弟“摆擂台” 等

时间:2022-06-25 10:02:36

好兄弟“摆擂台”

■马月莹

“今年咱俩继续要摆擂台,如果你的30亩枣地产量比不过我的30亩地,嘿嘿,你可要认输哦!”

“比就比,谁怕谁,今年我的枣地肯定不比你的差。”

在三师五十三团良种连6号红枣地里传来一阵嬉笑声,原来是职工马维新和买合木拉·阿不拉在地里摆起了擂台,看今年谁家的红枣产量高。

马维新,一口浓重的甘肃口音,别看他瘦小,胆子却很大,有着一股永不服输的拼劲和干劲,承包的30亩枣园管理地好,成为了连队致富的领头雁。少数民族职工买合木拉·阿不拉曾经没有稳定工作,先后在砖厂、工地、滴灌带厂打过工,收入一直没有保障。买合木拉·阿不拉曾经在良种连承包过30亩地种植棉花,可由于缺乏经验,收入并不理想。

2009年,团场实行产业结构调整,赶上了新建园政策,马维新和买合木拉·阿不拉的地刚好纳入建园计划,种植红枣套种棉花。在连队召开建园会议时,买合木拉·阿不拉提出缺少资金要打退堂鼓,而马维新主动要求与买合木拉·阿不拉结成帮扶对象,很多职工窃窃私语。因为红枣地的投入需要一笔不小的资金,马维新家里并不富裕,两个孩子还在上大学,在别人眼里他只是说大话而已。

“帮扶工作不是儿戏。”连队书记杨明堂语重心长地说。马维新立即表态:“请领导放心,我一定让买合木拉·阿不拉渡过难关,过上好日子。”这句话说完后,王维新拿出了1万元钱,为买合木拉·阿不拉买来了地膜和红枣种子。

第一年嫁接,第二年建园,马维新的收入并不乐观,买合木拉·阿不拉更是成了连队的倒挂户。好强的马维新不甘心,一有机会就向有经验的老职工学习,向连队的干部和技术员请教,同时还买来大量的红枣种植书籍进行学习,认真总结经验,注重从管理入手。如冬季修剪、开春复修剪、防虫防病、夏季拉枝、抹芽、摘心、扭旺枝、喷施叶面肥、促进坐果率等。那年,马维新的红枣收入达到了2万元。

而连年倒挂的买合木拉·阿不拉却几乎放弃了,马维新急了,找到了在外打工的买合木拉·阿不拉。马维新将买合木拉·阿不拉带到红枣地里,耐心地说:“建园三年时间,投入近16万元,如果不细心管理,投入的所有费用就会石沉大海,现在努力还来得及。”

买合木拉·阿不拉勉强地点点头说:“我再试试吧。”

从此以后,每天当太阳升起的时候,良种连6号建园地里,总会忙碌着两个身影,马维新把所有掌握的技术手把手教给了买合木拉·阿不拉,帮助他做好每一个生产环节,针对买合木拉·阿不拉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马维新先后拿出6000元为他解决燃眉之急。

马维新辛勤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买合木拉·阿不拉连续两年盈利。就在2012年,买合木拉·阿不拉盈利了5.6万元,还掉了所有欠下的债务,还在团部买了一套房子。住在宽敞的新房中,买合木拉·阿不拉知道,是汉族兄弟马维新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才让他过上好日子。良种连的职工们都说:“这两人亲密地就跟亲兄弟一样。”

过上了好日子,马维新还是要和买合木拉·阿不拉摆擂台致富,而买合木拉.阿不拉也不服输地说:“总有一天,我也会实现致富梦的。”

(作者单位:三师五十三团)

金恩斯的幸福生活

■马美玲

8月25日,笔者走进四师六十四团八连职工努尔太的家,恰逢她47岁的生日。这天,他的儿子金恩斯给她买了一条金项链,努尔太不时用手摸摸,眉宇间溢满幸福。当这样的场景映入眼帘,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对没有血缘的母子——哈萨克族母亲和汉族儿子。

1995年的秋天,努尔太到博乐市看望弟弟,遇到一个生病的流浪汉族男孩,努尔太把他领回了弟弟家。这个孩子当时高烧不退、极度虚弱。努尔太用哈萨克族古老的“土方”把羊油抹满孩子全身,再用羊皮裹紧让他发汗,第二天孩子退烧了。

几天后,孩子的病情基本得到了控制,努尔太也准备回家了。眼看努尔太要走了,孩子跌跌撞撞地跑过去,一把从背后抱住努尔太哭喊到:“我想跟你回家!”努尔太转过身一把抱住了孩子,泣不成声,母性本能驱使她收养这个12岁的汉族孩子。

收养汉族流浪儿的事,遭到了亲友们的强烈反对,努尔太还是将这个在外流浪了5年的孩子领回了家,还给他起了个寓意为“胜利”的哈萨克族名字金恩斯。

第二年开春,努尔太决定让金恩斯去上学,看着并不富裕的家境,金恩斯对妈妈说说:“让弟弟妹妹们上学吧,我帮您照顾家。”

懂事的金恩斯心疼妈妈,除了尽力帮助母亲干地里活、料理家务外,还学会了开拖拉机挣钱贴补家用。

“那个时候,金恩斯的个子还没有拖拉机高,吃了不少苦,他身体本来就不好……”每当说起这些的时候,这个坚强的母亲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近年来,努尔太一家住进了团里盖的新房,还享受着团场最低生活保障,连队职工也会经常给她家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生活在慢慢变好。现在,金恩斯成了这个家的顶梁柱,像家长一样管理这个家的大小事物。

“现在我们都长大了,弟弟妹妹也都能挣钱了。家里条件越来越好,我们家就把低保退掉了,把它留给更困难的家庭吧。”说这话的金恩斯自豪而自信。

一直以来,金恩斯把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看做今生最大的幸福。如今,金恩斯已经30岁了,这个生活在巴基泰沙漠边缘的普通哈萨克族人家,就如沙漠中一簇簇坚强的红柳,一年比一年枝繁叶茂。

(作者单位:四师六十四团)

夫妻携手 多元增收

■刘世成

“夫妻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六师芳草湖农场官地社区二连的许瑞山、张世瑞夫妻俩验证了这句话,从种植业发展到同时经营机车和泵站,家庭的多种经营,让他们成了社区远近闻名的富裕户。

夫妻俩1996年结婚时,家里日子过得并不富裕,结婚后两人在二连种植土地,勤勤恳恳,虽说日子还算不错,但夫妻俩闲了就在一起盘算如何多赚点钱。

2000年,芳草湖农场实行农机改革,连队的机车拍卖,许瑞山夫妇心动了,夫妻俩再三考虑,决定走种植与经营农机相结合的路子赚钱。当时手里不是很宽裕,夫妻俩就到亲戚那里借款,经过多方筹集资金,凑了5.5万元把连队的一台55型拖拉机买了下来。刚开始经营机车时,由于缺乏经验,遇到了好多困难,机车总是出故障,许瑞山有些后悔,张世瑞却鼓励丈夫说:“怕啥,就是赔钱也没关系,咱们可以学到好多修理知识,你就当交学费呢!”

妻子的鼓励让许瑞山有了信心,他在经营的过程中,虚心地向懂行的老师傅学习请教,买回许多的有关农机知识的书籍,一有空就看,功夫不负有心人,虽然第一年经营成本很高,但是在机车收入上,小两口还是赚到了3万多元。

机车归户后,农机竞争很激烈,夫妻俩又投资7万元又购买了一台654型机车,并以优质的作业质量和热情的服务态度赢得了全社区职工的信赖。

2007年,芳草湖农场泵站首部系统产权改革,夫妻俩再次抓住机遇,投入9万元购买了一座滴管泵站。为了能把最好的服务给职工,让职工能正常的浇水,他们精挑细选,在连队选了一个认真负责的青年,并一再嘱咐:“要服务好职工!”他们的泵站服务好,赢得了职工的认可,2007年当年就收回了全部的投入。

夫妻俩同时经营泵站、机车和种植土地,通过勤劳的双手走上了小康的道路,2012年,年收入达到了30多万元。

(作者单位:六师芳草湖农场)

上一篇:蜕变缘于贪婪 下一篇:“坑”大了,你自然就会掉进去